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1-05-30赵新华李艺馨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赵新华 李艺馨

摘要: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巧用课内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阅读革命题材名作,抒写远大理想,讲述革命故事;同时,丰富课外语文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排练红色经典戏剧,到革命圣地研学旅行。进而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保证革命传统教育的持久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革命传统教育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研究”(批准号20XMZ053)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势。[1]显然,语文教学是实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2]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也非常注重革命文化的传承。已经在全国使用的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更是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既有单篇课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有名著导读,如《红星照耀中国》;还有综合性学习,如七年级下册“天下国家”,设置了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等专题。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语文教材这个核心,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并积极拓展校外活动,适时、适势地对学生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因素。

二、巧用课内语文教学资源,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一)阅读教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沃土

教材选文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教科书中有革命先辈的名篇佳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陈毅《梅岭三章》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诗歌与散文,如《回延安》《老山界》《驿路梨花》;有关于革命传统的演讲、新闻、通讯等实用文,如《最后一次讲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生逢盛世的年轻一代通过阅读这类经典选文,能够沐浴在革命先辈的思想光辉下,穿越时间长河感受革命先烈及当代楷模的风采与英雄气概。

除了对革命题材选文进行讲解,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还要学会自学自读,如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最苦与最乐》《梅岭三章》,在正式学习前,学生可以通过课下自主搜集获得更多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写作背景与人物事迹,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并结合课后“阅读提示”部分,比如《梅岭三章》课后提到的“阅读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等诗作”,体会革命者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写作教学,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目标的广阔田园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技能训练内容。利用写作教学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做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文化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敢说敢写真情实感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远大的革命理想。

1.学习革命诗歌时,可以读写结合,进行仿写、扩写和改写等多种写作训练。

例如,《我爱这土地》一课,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我爱这土地》为题,试着选择能代表家乡情感的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激,抒发深沉的依恋之情。以《我爱这校园》为题,写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室一景,表达对母校的敬意与感激,抒发真挚的热爱之情。

2.学习英雄人物时,可以采用小练笔的方式,例如给人物写评说等。

教材文本《邓稼先》中,刻画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的科学家,他用自己28年默默坚守,用自己青春芳华换来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这是怎样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小练笔:我心中的偶像——邓稼先。《梅岭三章》是陈毅在生死抉择时的告白书,“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是陈毅的信仰,能为自己崇高的革命事业献身,那是一种光荣。学生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着英雄人物的博大的胸怀和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用笔为心中的英雄写评说,歌颂他们的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综合性学习,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美好家园

语文教材一直都设置有“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更是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学习内容。选择教材内适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极好的资源。

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主题为:“天下国家”,活动包括“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到寻找自强不息人物,搜集相关故事并举办故事会。将口语实践与革命先辈事迹、诗词、名言相结合,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激励启发学生知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缅怀和学习。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等等,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丰功伟绩,同学间进行交流。也可结合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在学习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以及《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后,教师开展“假如我是小记者”采访活动,让同学们分组对文中人物进行新闻采访,并合作草拟采访提纲,包括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目的、方式、器材以及预先设定的采访问题,在活动中加深文本理解,感受人物风采。还可结合课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一文,开展“传雷锋精神,‘雷锋侠在行动”活动。深入校内,可以读雷锋诗歌、了解雷锋事迹并开设宣传专栏;走出校园,还可以在学校共青团组织下,走上街头,清理公共设施上的小广告以及路面烟头、纸屑;走进社区,陪孤寡老人拉家常,弘扬敬老爱幼道德风尚。

(四)口语交际,传播革命传统教育故事的助推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内容的设计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有2个训练内容。针对性地利用好这一训练内容,讲好革命传统教育故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教育的“助推器”。比如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述”,学习内容可灵活运用起来以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在教师讲解了如何与别人进行讲口语表达交流的技巧后,设计一个讲红色革命故事的比赛,让学生向身边的人介绍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一次次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可以一次次感受着革命者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班级的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而且用艺术这种美好的形式陶冶着学生们,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名著阅读,传承红色经典,点燃革命星火的明灯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里不乏优秀红色作品,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和《白洋淀紀事》,七年级下册《红岩》和《创业史》,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专题探究”贯穿在各册名著导读中,要求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班级自由分组并分主题探究,开展读书报告会共同分享探究成果。通过对整本经典名著的研读,学生能更立体、更全面地感受革命英雄形象,感悟革命精神。比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同学们可从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关于长征、信仰与精神等入手,以此培养分析文本、梳理内容、思考探究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推荐课外书籍,列出读书清单,采用课内外相结合,读书计划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方式,初中三年一以贯之,促使阅读常态化,让读书成为习惯。

三、丰富课外语文学习活动,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教师除了完成课内的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涵泳他们高尚的革命情操。

(一)利用实践活动讲好革命故事,唱响红色旋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抹亮丽的底色,我们要继承好革命文化,就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讲好革命英雄故事,崇尚革命文化”的活动来实现。

还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可在建军节、国庆节、清明节时开展“致敬英雄,告慰先烈”活动,也可由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中敬献花篮,朗诵革命诗词,瞻仰烈士纪念碑,维护祭扫烈士墓等,以此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题材电影,如经典儿童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决战》以及众人皆知的《董存瑞》《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这能有效地使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风尚。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革命经典篇目中的英雄人物,组织开展“革命志士、时代英雄讲故事大赛”、“爱国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以“入耳入心”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强化革命英雄形象、英雄意识,从而自觉地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二)利用活动探究演绎革命戏剧,汲取红色力量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即戏剧编排与表演,通过完成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以及演出与评议的学习活动,让同学们登上舞台,尝试戏剧演出。戏剧编演与红色题材的结合也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途径,这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读、演、观、写四位一体的浸润式教育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前辈们不平凡的经历,增强故事感染力和亲和度。以下学校进行了有益实践:

如新疆克拉玛依第一中学选择改编芭蕾舞剧《白毛女》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首先,联系实际,结合学情制定课程。第1-2周,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并初步了解白毛女的故事;第3-4周,选角色并进行解放天性的练习以及初步的表演;第5-6周,按分配角色情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进行台词训练;第7周,结合道具情况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第8周-16周,按场次以及角色出场顺序再结合音乐、道具、舞台以及前期训练成果进行排练。在完成戏剧训练之后,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演出,并且完成展出录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与此同时,欣赏戏剧的学生可以完成观影体验分享会,当学生在评价自己身边的“喜儿”、“黄世仁”、“王大春”的时候,就拉近了与经典的距离。最后,教师可以设立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佳男配角、影帝影后、最佳舞美等奖项,使各类学生皆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利用研学旅行探寻革命足迹,根植初心使命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集体,走向社会。一方面,学生在这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中的语文,了解社会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是集体性的活动,每一次研学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在集体中得到成长、收获快乐。

如北京某学校语文教师在上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沁园春·雪》时,组织了“香山双清忆伟人”研学旅行。教师与学生带着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以及教师课外补充的毛泽东代表诗词,探寻革命足迹,一起走进被苍松竹林、遮天银杏包围的双清别墅,上一堂生动有趣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课。首先,学生们独立阅读每首诗,不参考任何学习资料,阅读的过程中就最有感触的地方记录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其次,教师运用视频、歌曲、讲故事等多样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解近代史知识以及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旁批,再次回归诗歌,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新感受。最后,教师将“品味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讲解自己鉴赏的诗句。最后,在充分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在朗朗阅读声中结束此次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教学场所由教室变为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香山公园,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情境,指引学生从中感受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在内心深处根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使命,继承红色文化。

总之,传承红色基因,是基础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职责。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积极探索其实施路径,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并驾齐驱。促使青少年在铭记革命历史与传承薪火精神的基础上,自觉继承革命文化,感受革命文化的内涵,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从中汲取奋发图强的不竭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林涛:《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学习时报》2018年6月13日第4版。

(作者:赵新华,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艺馨,新疆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