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的细节描写类别略析

2021-05-30黄志福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

摘要:本文尝试就动作的细节描写作分类梳理,并结合统编版教材文本稍加分析,以期对提高初中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提供研究思路。动作的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六种:“时间延长法”“动作分解法”“感觉贯通法”“曲折变化法”“场面定格法”和“多棱聚焦法”。

关键词: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阅读和写作

*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34000204B)阶段性成果。

“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精当的细节描写用以摹状人、事、物、景,毕肖传神,能够极大地丰富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

众所周知,细节描写的种类比较多,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心理、动作等等。本文尝试就动作的细节描写作分类梳理,结合统编版教材文本稍加分析,以期对提高初中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提供一点研究思路。

一、动作细节描写之“时间延长法”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描写“武松打虎”,特别精彩。施耐庵用“扑”“撺”“搭”“掀”“吼”“倒竖”“剪”等动词描写老虎的凶猛,又连用“闪”“躲”“跳”等动词描写武松避让的机警与敏捷。这些动作几乎在一瞬间发生,却又写得先后相继,错落有致,仿佛是电影中的“慢镜头”。作者分别从老虎和武松两个方面,把极短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有意识地适度“拉长”,老虎在短时间发出的一系列动作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变得很长,这就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读者纷纷为武松捏一把汗,引发读者关注武松的命运,从而突出武松过人的机敏和打虎的神武。这种动作的细节描写方法可以称之为“时间延长法”。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延长时间”这一动作描写方法及其特点,并且知道了这种方法在作品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那么,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就可以多加运用。就这一点而言,阅读和写作可算是一对比翼齐飞的鸟儿。

二、动作细节描写之“动作分解法”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在冬天的百草园,“我”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故事。作者把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分解成“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作,快乐、情趣尽在捕鸟的过程之中,以致冬天比较无味的百草园也充满了乐趣。这种动作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动作分解法”。

“动作分解法”在文章中运用很普遍。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买橘也运用了这种方法。此处作者最初的原稿写得很笼统,怎么艰难并没有描写。修改后的写法正可以称之为“动作分解法”。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朱自清先两次描写其肖像做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可以想象到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然后,作者对父亲下月台、上月台的背影的动作进行分解,分别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的十分精细。这一处动作的分解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下面的动作不再继续写,父亲的背影仿佛在一束强光聚焦中,成为永恒的定格。随之作者的情感火山般爆发出来,这种情感,既包含着对父爱的感激,也包含着对艰难中的父亲的体谅。

动作分解,其实是一种动作图解,就好像学武之人,必须要掌握动作的一招一式,才能训练得纯熟,这样才能打得精彩。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对人物的动作进行必要的分解,摹写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这样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才有可能形神兼备。

动作细节描写中的“时间延长法”和“动作分解法”在初中课文中并不鲜见,甚至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处描写中。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对吕伟的跳水有三段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在这三段描写中,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中的“时间延长法”和“动作分解法”,将转瞬即逝的跳水动作“变慢”,“延长时间”,同时又将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犹如慢镜头回放,用“定格描写”来展现运动员动作有别于他人的稳、准、美,这样就在读者的心理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放大美、再現美、展示美的整个过程,引导读者“入境”,进入审美的境界,与作者一同感受美,欣赏美,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效果。

三、动作细节描写之“感觉贯通法”

动作的细节描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感觉贯通法”。细节虽是生活的细部,但其中却蕴藏着生活的秘密。《水浒传》中,施耐庵“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写总是让我们血脉贲张。

施耐庵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曲尽三拳之妙。作者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对三拳的效果,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来描写:打鼻子,写嗅觉: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打眼睛,写视觉: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打太阳穴,写听觉: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油酱铺、彩帛铺、水陆道场,这些比喻新颖生动,生活感强;既有联想,又有想象,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三拳既各有分工,又贯通一气;既各尽其妙,又酣畅淋漓。不仅刻画出鲁达的神勇豪侠,更让读者为作者对英雄鲁达热情歌颂的情绪所感染。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全部都成了作家的知音。

四、动作细节描写之“曲折变化法”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动作的细节描写,笔法同样要有变化,要无风起浪、尺水兴波。孙犁在《荷花淀》中有两处关于划船的描写。一处是妇女们去芦荡探望丈夫未果失望而归的途中:“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另一处是她们遇到鬼子的汽艇,作者这样描写:“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水在两旁大声的哗哗,哗哗,哗哗哗!”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内蕴丰富,力透纸背。一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一处缓慢,一处快速;一处轻松,一处紧张。二是具有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力:一处怅然若失,心有所系;一处情势危急,沉着镇定。作家准确地描写出不同情景之下人物动作的曲折变化,细腻地表现出她们既丰富又生动的内心世界。此法可称之为“曲折变化法”。

五、动作细节描写之“场面定格法”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作者描写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搏斗,“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摔”“扑”“抱”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子弹打光后仍勇敢战斗的场景。描写战斗结束后烈士们遗体的姿势,用“抱”“掐”“摁”“倒”“握”“衔”“扣”等动词,定格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这种动作的细节描写方法可称之为“场面定格法”。

六、动作细节描写之“多棱聚焦法”

丰子恺先生在《吃瓜子》一文中写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采用的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多棱聚焦法”。作者多角度地去描写女人们、小姐们吃瓜子的动作细节,堪称精妙。作者描写吃瓜子,多角度,多层面,“多棱聚焦”,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穷形尽相地刻画了一群闲人形象。这些闲人只知道一味消磨时间,精神倦怠,面目可憎。

本文着重拈出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加以分析,将动作的细节描写大致分成六种:“时间延长法”“动作分解法”“感觉贯通法”“曲折变化法”“场面定格法”和“多棱聚焦法”。对此作进一步分类,是想从动作描写这方面举出实例,说明阅读和写作应该比翼齐飞,而在描写的始终,言辞都要带着表达走,言辞和表达实在应该同气连枝,水乳交融。

(作者:黄志福,安徽省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特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
无限风光在“细节”
对《背影》的思想内涵分析及语言艺术探究
巧用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初中语文细节描写读写迁移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