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2021-05-30陈泉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高考作文

摘要:为更好地迎接高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从作文素材的积累及运用角度谈作文指导的措施与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积累、梳理、整合的能力,扩大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政,学会用语言体现自我精神品质。

关键词: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思想,此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尤其在高考作文的评价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少阅读、少积累造成了他们知识面狭窄、思想贫乏,反映在写作中呈现出以下现象:观点没有材料支撑,显得空洞苍白;素材陈旧,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分类、归纳、概括能力差,素材重点不突出;无迁移能力,找不到素材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即使“义在咫尺”,笔下思路却如隔山河。长期以往,学生也对写作畏之如虎。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也常能看到考生选取事例雷同,甚至语言雷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素材的长效积累与有效运用非常重要。

一、长效积累,让内容更充实

《文心雕龙》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当一位创作者思绪与千古交融,视野能包容万里,精神存于胸臆,下笔自然如风云般纵横驰骋。如何让学生的文章变得充实而“有物”呢?

(一)鼓励阅读,建立个性化的素材库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人们求學过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性而练才”就是引导我们重视天性、个性、兴趣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一开始就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构建符合自我个性的素材库。例如从高一起,在阅读课中我允许学生按照各自喜好的领域挑选书籍,我发现男生一般会偏向时政、体育、军事装备、名车等,女生会偏向文学著作、时装、娱乐新闻、美食、旅游等。我引导大家边看边做记录,记录其中的要点趣事或者前后的发展变化,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成一个专题,学会从浅显的外在表象往深层的缘由去探究,这样就可以整理形成类似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体育集锦、影视文化等专题化素材。抓住他们个人所爱,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专题整理,方便他们能深入话题中心思考钻研;个性化素材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新意。

(二)用心搜集,勤于归类整合

个性化素材的整理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了“趣”,在接下来的写作引导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在写作准备期时用“心”。素材在哪里?素材在教材里,素材在阅读里,素材在生活中……然而仅仅是简单的搜罗与记忆,握在手中的素材再有意义仅如散落的珍珠很难形成连缀的魅力。因此学会将素材归类整合,深入到每一个集合的中心,延长每一个素材的外延,才能让我们每一分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悟更为深入。

首先是横向积累。以一个人物或事件为起点,整理相类似的人物和事件,区分其相似及相异之处,探究其存在的原因及意义。例如在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探讨中,在对车上乘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行为的批驳中,有的同学提出了现实中还存在老人摔跤无人愿扶的现象,还有同学回顾了过去的“小悦悦”事件等,通过归类整合,我们发现了当今的部分人在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上存在的缺憾和危害,从而更具有警醒意义。以点带面的拓展让素材的整理变得丰富而不杂乱。

其次是纵向积累。对一个人物的了解可随时间的变化、经历的改变做到全方位了解挖掘;对于事件的产生也可根据事件的进程谱列时序,关注每一个时间段的变化,从而从发展变化中找到规律,从而做到更深入的把握。纵向积累使探讨不流于表面,不泯于众人。

在对素材的梳理整合中,学生的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横向与纵向的积累,也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学会融会贯通。

(三)与时俱进,关注时代的变化

研究近几年全国Ⅰ卷考题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高考的作文命题中融入了时政的元素,将考生的个人生活、生命的成长与社会价值、国家命运结合。期待考生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在培育对国家民族的情怀中完成个体生命的成长。演讲稿和发言稿形式的应用,也彰显着作文教学交际性和实用性的回归。

命题方向的改变将启发着我们在高考作文的备考中不可走过去备考的模式套路,而应该从历史人物事件的记忆和评述中抬起头来,关注现今中国正发生的变化,对热点人物、热点事件做到及时搜集、思考、剖析、记忆,做到素材的整理与时俱进。做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的有心人,才能更好地充实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品质。

二、有效运用,让议论更深入

拥有素材是充实文章内容的基础,如何运用素材是表达思想的关键。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文章却常“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手持素材仍犹如身在宝山,无路登攀。表述过程或角度雷同,毫无新意;或表达浅显,毫无深意;或叙述冗长,难辨主意;甚至错误连连,难见诚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主张运用素材时要把握四个“度”。

(一)有信度,即素材要真实可信

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交代不清都会损伤文章的可信度。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文体。试想事实都没有依据,道理怎能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呢?当然,如果做到了上文的有效积累,将不存在此类问题。

(二)有效度,即素材要精当,突出主体

如何摆事实?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过度地叙述事件的经过,结果造成文体不清,观点不明。素材如何有效运用到文章中去呢?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摆核心事实,删繁就简,挤掉事例中与表达中心无关的“水分”;强调材料和观点结合的那一个侧面,强化细化评述,使材料精当,重点突出。例如在评述感动中国的大山中的邮递员王顺友时,我们就可以抓住人物“朴实敬业”的论点,语言可运用为“他,一身朴素的制服,朴实得如同山间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自打从父亲那里接过了邮政包,他一走就是20年。他跋山涉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递着人间最原始的交流方式。20年,他没有丢过一封信件。现在他还在走着,走着,山的那边还是山,他还要走下去,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人间最温暖的真情。”

(三)有力度,即素材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如何能够增强素材的力度?

一材多用,挖掘同一素材的深度。发现素材的多元而丰富的意蕴,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辨析效果。就一篇《陈情表》来说,排除掉常用“忠孝”的立意外,从李密幼年的经历,我们可以挖掘逆境成才、勤奋刻苦的话题;从祖母痛失亲人,依然悉心抚养李密的经历,我们能看到一个老人的责任与胸怀;从李密后来的为官施政上,我们又能看出李密的正直爱民。

多材一用,借助多样素材提升论辩的强度。“孤证不立”,若文章观点只有一个论据支撑,这样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因此围绕中心,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评述,选择本质相近或存在关联的几则素材,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以丰富内容,表明中心论点的普适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有鲜度,即素材要新鲜

这种“鲜”,既可指新出现的热点事件,也指人无我有的新领域素材,当然还可以指品析旧材料时与众不同的新视角。例如,当大家都去赞扬如庄子、陶渊明等淡泊名利,归返自然,关注自我生命价值时,为什么作为一个满怀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不可以对他们说“不”?人生于社会,怎能“独善其身”?为何不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精神?寻找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加上个性化的语言,能让我们的作品变得与众不同。

韩愈在告诫后进者时曾说写好文章“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此番言论如果用在而今的作文写作指导中,也在告诉我们一篇优秀文章的呈现也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养根”“加膏”,不断开拓创作者胸怀与视野,使其感物不穷,深思不尽,这样在创作时才能“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如今在我教授的班级中,同学们都会拥有一本素材积累本,我们也会在我们的班级群中互相推送一些时政要闻、热点事件及其他精彩文章,在资源共享中我们共同成长,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做好更充足的准备迎接高考的挑战!

(作者:陈泉,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