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雪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

2021-05-30章俊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读写教学群文阅读核心素养

摘要:创设以“雪”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情境,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高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雪;情境;读写教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立了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教和学的形态。本次群文阅读紧紧扣住“文学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选择以“雪”为题材的古诗文进行泛读、精读,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步就是选择恰当的议题。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雪”这一意象处处可见,尤其是唐诗宋词明清的文章,有很多写“雪”的佳作。这些诗文里的“雪”,并不仅仅是写“雪”本身,它可能反映作者身世处境,也可能揭示作者自身高洁的追求,或者隐藏作者的与俗世抗争的远大理想等。“雪”已经成中国文学经典元素之一,沉淀为一种文化现象。

基于此,笔者开展了一次以“雪”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挖掘文人笔下的“雪”的形象,审视诗文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时代特色,探寻“雪”题材在古诗文中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写作关于“雪”的文化体验,收效良好。

一、赏雪读诗文作铺垫

2020年立冬后首次降雪,笔者让学生走出教室,拿起相机,拍摄校园雪景,观赏雪,感受雪,分享初雪的喜悦。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师生进行了一次以“雪”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很应景,也很惬意,收效甚好。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议题进行的阅读和表达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体验下,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加深对不同立场观点及不同时代文化的理解,增加审美意趣,在阅读过程中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使学生阅读关于“雪”题材的诗文,在实际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并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单(如表一)。

任务:①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以“雪”为题材的古诗文。②在查找“雪”题材的诗文之后,读通其中的三首并且相互展示交流。③课代表与各小组长负责筛选以“雪”为题材的典型诗文,整理出学案印发给同学们,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并背诵,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笔者认为,这个“前奏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群文教学内容才可以集中,目标才更加清晰,学生在思考时才能有“群”的意识,从而将“群文”相互参照比较。这样,课堂交流才能更好地展开,从而使学习任务高效落实,学习目标顺利达成。群文阅读教学课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充足的阅读准备,没有这样的学情奠基,就很容易上成走马观花式的课。

二、鉴赏诗文作交流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为了让学生对“雪”形象理解更立体、更深刻,笔者与课代表及各小组长选定了以下几篇诗文:《问刘十九》(白居易)、《夜雪》(白居易)、《江雪》(柳宗元)、《湖心亭看雪》(张岱),引导学生聚焦这几篇关于“雪”的诗文加以比较、赏鉴。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雪”题材诗文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开始时先播放校园雪景及学生玩雪的镜头营造情境,并用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①诗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雪”之美?②作者是如何写出“雪”之美的?③几位作者吟咏“雪”的情感有何不同?

这三个问题是有梯度的。前两个问题,难度不大,目的是让学生聚焦文本、疏通文意,落實“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素养。学生大致能够读懂这几篇诗文,可以初步感受“雪”意象之美。第三个问题则深入一层,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做的阅读准备,对诗文进行比较审美鉴赏,发现不同诗文中蕴含情感的“异”与“同”。下面是学生的品读交流片段:

生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人白居易斟上新酿的米酒,点燃小火炉。在下雪天,聚在一起,这些事物虽然普通,但是颜色明媚,感觉温暖。

白居易并非真的在向刘十九发出邀请。新醅酒、小火炉,名为呼唤刘十九,实则为雪而备。晚来天欲雪,让诗人想起了刘十九,而后才有了下面的“能饮一杯无”。这句诗的意思也不是叫他来喝酒,而是说此时我怀念你。

生2:《夜雪》中“已讶衾枕冷”,起得惊讶。雪和雨不同,夜里下起的雨以声音将人唤醒,而雪悄悄地飘,睡觉中的人很难察觉,除非像这首诗里,人被冻醒。冻醒之后,紧接着又一个惊讶:“复见窗户明”。这才反应过来:下雪了。衾枕冷是从触觉感知夜雪,窗户明是从视觉,但不是直接看见雪,而是雪的反光,诚如博纳富瓦诗中的“今夜有更多的光,因为雪”。

师:创意写作秘诀之一就是,用感官来具体描写而不是用概括性的语言讲述。感官具体包括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描写的好处是更具现场感。此诗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就是例证。通过“衾枕冷”和“窗户明”,夜雪立刻被感知,带着切肤的惊讶与新鲜。

生3:我们读到的是被雪冻醒的诗人。他在诗里听雪,读诗的人在雪里听他。

师:古典诗歌多以意象见长,但是这首诗纯写细节。以细节取代意象,读来更觉平实轻松,诗人对这场夜雪的本真经验,也更为具体可感。

生4:《江雪》中独钓寒江的渔翁让一望无际的雪不再铺陈冷寂。作为远景的渔翁,你看不见他的面容,他也不发出任何声音,没有任何行动。“渔父”的形象,自先秦以来即象征着避世高人。他在无边的寂静中“独钓”,也是似钓非钓。

生5:那被雪熄灭的世界,那无边清净的天地,可看作柳宗元为自己心灵而创造的王国,渔翁作为柳宗元精神的化身,如孤傲的王者独坐其中。这个王国当然是虚构的。

生6:张岱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场雪,落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但却带着些温暖,抚慰了一位士子寂寥的内心,使他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雪落无声,因此写雪多以视觉。老师来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联系课前收集的诗歌,佳句还有很多,如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发现这些写“雪”之美的诗文除了正面描写外,也多用视觉、触觉、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单就解决前面①②两个问题,这一段教学实录可以反映出已经顺利达成了预设目标。这两个问题是贴合文本的问题,相对简单,其实是为第三个问题作铺垫,以此拉开学习梯度,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进发。“雪”本来是自然景物,但是随着作者的经历不同,所处的朝代不同,所赋予的情感就不一样了。此时,教学应下沉到诗文中仔细品悟作者赋予“雪”的不同情感,挖掘作者笔下“雪”意象的写作目的。

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诗文,小组讨论,完成如下任务单(见表二),由组长整理好意见之后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在完成上述表格任务后,教师继续抛出下面两个问题:①从这些作者对“雪”的不同情感上,你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②你觉得“雪”这个题材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如此经久不衰?

这两个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在不断比较、阐述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进一步探讨“雪”意象的文化价值。如此进行的比较阅读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且培育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

三、作诗改诗提升素养

潘新和教授说:“在读、写关系中,阅读是过程、手段、准备,写作才是结果、目的、归宿。”不管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群文阅读教学,只有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来表达阅读的体验,才是有针对性的、清醒的閱读教学。因此,找准读写结合点,并把这个结合点渗透课堂教学之中,进而引领学生的写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自觉追求。群文阅读容量较大,难度较高,对学生本身的素养要求也很高。针对班级学情,在阅读之后,我原创命制了四道题,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类写作表达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中一题:以“雪”为题材,写一首格律诗或词。笔者先结合学生提交的诗来谈写作指导:

入冬

一夜寒针万窍风,天公随处可称雄。

江河渺莽舟车小,城阙飘零马路空。

寒山摇曳闻幽鸟,野水凄凉浸孤松。

霜霰吹骨添衣早,黛瓦朱墙雪作容。

学生提交的意见大致有:本诗押韵基本符合规则,但是有的语言生涩,甚至搭配不当,如“城阙”与“飘零”不搭配,“寒山”“摇曳”不搭配等。经过师生一起修改以后,如下:

一夜风来城阙空,寒针处处可称雄。

江河消瘦舟船少,山岳萧条花鸟穷。

黛瓦添霜嫌衣薄,朱墙映雪怨情融。

坚贞但愿如松竹,追梦心怀惊彩虹。

学生都认为修改后的诗表达效果要好一些,原因是:原诗仅从雪冷的感觉去写,写得不够深刻,没有抓住“诗言志”的特点,没有赋予雪以更深的内涵;经过修改后的诗,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表达了雪冷的感受,词语搭配更加合理,还表达了“保持坚贞”“永远追梦”的情怀。

这个写作环节要求学生聚焦“雪”的议题,让学生在稍显宽广的阅读体验里聚焦、发散、感知其中牵连的写作集合点。对群文教学而言,因为学生接受了海量的阅读信息,对阅读文本呈现的写作共性、作者个性已初步感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敏感,并激发他们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所思所悟表达出来。

这次以“雪”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遵循“赏雪读诗文——鉴赏分析——作诗改诗”的基本流程,让学生通过对“雪”形象价值的挖掘,领悟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咏雪的诗文所反映出的文化精神,明白了文人雅士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及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这不仅贴合当下多元价值观的理念,也是在对学生进行一种价值的引导。同时找到了研读同类题材诗文的路径,为比较阅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以泛读铺垫精读,以精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提升阅读,从而让学生在读写中成长,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和应然选择。

(作者:章俊,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读写教学群文阅读核心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师生“齐读共写”感悟小语教学的幸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