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点阅读法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中的运用

2021-05-30蹇倩倩王渭清

学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自读课文问题链

蹇倩倩 王渭清

摘要:焦点阅读是一种问题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寻找文本中的焦点,围绕焦点优化对问题的设计,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中,利用焦点阅读法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在核心知识上,建构系统性的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将已获得的知识结构,迁移到新的材料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以自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為例,围绕唐雎和秦王之间激烈斗争的焦点展开,由浅入深构建问题链,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焦点阅读;问题链;迁移能力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中的中学古文教学文本解读与设计研究”(SGH18H327)阶段性研究成果。

焦点阅读法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有系统、有层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焦点阅读法,用问题来指示学习任务,指引思维方向,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选文分为教读和自读,这样分类的趋向正是为了让教师的“教会阅读”转变为学生的“学会阅读”。本文将结合焦点阅读法,以自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在具体教学案例中的运用。

一、以生为本,诱导学生寻找课文的焦点

焦点阅读法是问题化的一种模式,通过系列的问题来指示学习任务,指引思维方向,引发持续性学习的活动。焦点阅读法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为聚焦基本问题、厘清问题层次、建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通过这个方法来改变教学中问题多、问题碎、问题杂的现象,使课堂中的问题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链条,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对文本地理解由浅入深。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教师发挥的主要是引导作用,主要通过循序渐进指引,帮学生寻找文本中的焦点,再根据焦点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在参与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将心中所思通过言语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便可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实施焦点阅读法要求教师应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问题的设置上,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焦点是分析文本的起点,在整个分析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统领着全过程的分析。分析文本时,首先要寻找文本的焦点,就是说要找到文本中的基本问题。《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史传文章,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是围绕斗争的焦点不断发展的。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就是寻找焦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聚焦问题的核心,不妨讲述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燕太子丹的嘱托下,带着秦武阳去秦国刺杀秦王,在见了秦王之后,十二岁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而荆轲则淡定从容地将地图奉献给秦王。在易水上辞别太子丹的时候,发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荆轲刺秦王是对田光死前嘱托的回报和对燕太子丹托付的实现,是为了“义”。虽然最终被杀害,但他的英勇事迹一直被后世传诵。同为《战国策》中的“士人”形象,但结局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两种结局的对比,可以激发起学生寻找焦点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士”的思考,进而深入文本,理解唐雎的忍辱负重。

为了让学生更准、更快地找到焦点,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有效地提问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提问中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还要注重文本中的矛盾,通过寻找矛盾,来寻找课文的焦点。文本以秦王和安陵君的对话为开端,而两人的对话也是这次斗争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分析两人的对话为切入点。秦王想要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表面看似交换国土,实则心存不轨。面对秦王的无理之举,安陵君回答说“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不仅没有透露出半点胆怯惧怕的神色,更没有屈服于秦王。安陵君在看到了对方虎视眈眈的“野心”后,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对国土尊严的捍卫,随即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化解危机。从教师这样的引导分析中,学生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文章的焦点就是围绕强大的秦国想要吞并弱小的安陵国这一焦点问题展开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发了唐雎和秦王之间激烈的斗争。

焦点的寻找,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焦点发散思维、深度思考,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将文本聚焦在从秦王想吞并安陵国,扩张自己的领土,到安陵君的不屈服这一个核心点上,对分析两者之间的论争有定向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地、深度地理解。由此可见,在自读课文中,通过教师引导,找出文本中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最重要的关键点。

二、围绕焦点,由浅入深建构内在联系的问题链

焦点阅读要求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严谨的、有组织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时,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认知,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为什么秦王和安陵君有如此激烈的争斗(焦点)——唐雎和秦王是如何争辩的(围绕焦点提出问题)——论辩的结果如何(深度理解文章)。根据这样基本的思路,设计出有条理、有层次、有组织的问题链条,让每个问题成为链条上的一部分,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问题的建构是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每一个问题链上生发出来的问题怎么加以逻辑排列。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材料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思考的问题时,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问题有一个先后顺序,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譬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针对强大的秦国想要吞并弱小的安陵国为斗争的焦点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解读:首先通过厘清故事发展的过程,看秦王是如何展开威胁的,安陵君和唐雎分别是怎么样应对的;其次通过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秦王的心理变化情况,分析两人的人物形象;最后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具体这三个层次分别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在第一个层次,问题的先后顺序: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是真心的吗?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2.安陵君用什么样的理由拒绝了秦王?3.唐雎是受谁的命令出使的?4.文中怎么体现出秦国的强大和安陵国的弱小?

在第二个层次,作为唐雎主要对立面的秦王在文中是以一个骄傲狡诈、色厉内荏的暴君身份出现的,他对唐雎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争锋相對的三个回合上。秦王三次心理的变化,表现出唐雎精准地抓住对方的弱点,控制秦王的心理,最终被唐雎折服。所以在第二个层次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秦王心理变化的三个句子:“秦王不说”、“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再根据秦王的心理变化,进一步分析唐雎的机智勇敢,问题排列为: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2.秦王是如何威胁唐雎的?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4.比较安陵君和唐雎理由的异同点?5.从对白中,可以分别看出两者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第三个层次,唐雎以自己勇敢机智,已经让秦王“长跪而谢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唐雎出使的结果,唐雎的出使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在这一认知理解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来理解:1.秦王和唐雎两个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在呈现的?2.唐雎的外交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物有什么目的?4.“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分别有什么样的目的?5.从文中可以看出唐雎怎么样的精神品质?6.在国家领土被他国侵占时,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的尊严?

通过这些内部不同层次的问题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将目光聚集在对强大的秦国想要吞并弱小的安陵国这一焦点,沿着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出唐雎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尊严。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秦王是一个夜郎自大、前倨后恭、欺软怕硬的暴虐之徒。

三、深度理解,启发学生的迁移能力

焦点阅读法着重通过焦点触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深度理解是指学生通过深度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将自己融入文本,从而体会作者传达的某种情感或思想。有了深度理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自读课文的阅读中,以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焦点,设计了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系统的问题链,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引导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唐雎的精神品质还是缺乏一定的深度,学生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不能达到思想和情感的升华。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理解,而深层理解的前提是深度思考,但深度思考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触发的,教师需要围绕焦点对学生进行触发,引发学生多元而深刻的思考活动,获得深刻的感悟。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作为强国的天子,而唐雎只是弱小的安陵国的士阶层,两者力量对比悬殊,是什么原因最终使秦王屈服于唐雎呢?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士”这一阶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拓展历史中“士”文化的相关资料。文本中唐雎这一人物形象属于义士的范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义士的形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士”的概念,“士”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也有一种特殊的身份,是一种精英的社会群体,他们作为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团体,有着独特的价值追求。其次,教师再进一步介绍义士的人格特质。“义”和“智”是士人精神的核心和外在体现,义士善于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化险为夷,又不贪图荣华富贵,用自己的侠义精神拯救处于危难中的民族和百姓。唐雎面对秦王的不惧,对维护安陵国国土视死如归的追求,完美地诠释了“正直傲岸的高尚义士”的精神特质。只有内心有足够强大的勇气才能实现义士的抱负,才更能显示出义士的不畏生死的精神。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义士的“义”进行深度地理解。“义”是士人文化的核心,是超越一切个人的自我功利性,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在理解“士”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唐雎这样富有精神美的人物会进入更深层次的解读:唐雎这一形象不仅代表着他自己,更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英勇无畏、不卑不亢的游侠之士。古往今来,像唐雎这样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奋不顾身的侠士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婴,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最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时候临危受命,凭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通过与这些“士”的比较,学生更容易发现这些士人身上的共同的特征,即敢于为国家英勇献身的精神。从更深一层讲,他们代表着人民、代表着国家,更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将人物形象上升到国家精神的层面,从接受美学方面来说,当文学所传达的情,所揭示的理,所蕴含的意,为人们所欣然接受时,它就会在人的内心世界里获得一种强烈地情感共鸣,进而也会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本质性的领悟与把握。[9]因此,通过对“士”以及“义士”精神的透彻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唐雎不仅有为国献身的勇气,还有慷慨赴义的义气。从而,学生对这一形象可以在内心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从心灵深处感悟他的精神美。这样,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古人的个人担当精神、大义凛然的高尚节操和慷慨赴义的义气会有深刻地感悟,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这种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渊源。在此阅读认知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也得以实现,从而也就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总之,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焦点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在一个核心点上,并通过此焦点,来为问题的设计定向,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建构一个完整的问题链。灵活运用此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迁移整合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还能使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能达到得法于内、操练于外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蹇倩倩,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渭清,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尹达]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自读课文问题链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