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结合

2021-05-27李新灵

科教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李新灵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教育者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渗透式教育方法、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着力推进网络教育,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3.035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Xinling

(Guangzhou Hua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are two different forms of education. They are different, inter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 Educato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actively develop the infiltrative education method, construct the edifying education mode,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network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icit education; implict education; combin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在这“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发掘其他课程与教育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结合的重要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之能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教育功效,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1.1 显性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目前对于显性教育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专题讲座、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等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显性教育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显性教育是教育者把现成的理论、观点以“灌输式”的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结构和内容。第二,教育主客体固定化。教育主体的任务明确,即是把特定的理论、观点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灌输给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目标清晰,即是被动的、单向的接收这些理论和思想。第三,教育效果显著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开的场所、规范的课程安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能够在短时间使受教育者明白所传达的观点和思想,并能迅速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1.2 隐性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把教育的内容隐藏、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思想体验和情感共鸣,促使教育客体自发自觉地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生活,采取嵌入式、渗透式的形式让受教育者学习、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隐性教育有许多优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过程的隐蔽性。教育者把教育的目的、内容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熏陶、感染和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在没有强迫、压力和指令下,以一种愉快的心态接受教育,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隐性教育的载体丰富多彩,存在于校园、校风等当中,在他人的言传身教、环境的感染熏陶方式中,做到了事事有教育,处处显育人,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第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的效果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这种效果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消失、改变,终身受益。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局限性

2.1 显性教育的局限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第一,教育方法的被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灌输式”的方法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第二,教育过程的枯燥性。当前,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理论阐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第三,教育效果的短暂性。显性教育虽然能够取得即时的学习目标,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考核的完成而逐渐淡忘。

2.2 隐性教育的局限性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感化,在心灵深处积淀下来并且落地生根。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含在平常生活中,对于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掌握情况都是不确定的。第二,教育效果的缓慢性。因为教育过程的隐蔽性,受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吸收积极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等,这是需要时间的酝酿才能由外而内渗入心灵深处,不能立刻显现出结果。

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结合

根据上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相辅相成,实现优势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行为的目的。

一是要发展渗透式教育方法,即注重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渗透。我们所说的渗透式教育,就是在明确教育目的后,通过有效的载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3]进而使得受教育者在熏陶中形成正面、积极的思想品格。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原则前提下,积极改变课堂环境、氛围、方法等,如进行主题演讲、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这些形式不仅有效地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有助于受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掌握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逐渐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慢慢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是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等因素,以境陶情,潜移默化的教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塑造人格、升华思想。校园环境作为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具有潜在的巨大教育功能,是显性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互补并重,还可以在互补整合中达到教育效果的优化。一方面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资源,如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校舍建筑、场地设备等,这些物质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另一方面挖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如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守显性教育的主阵地,将积极向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把爱国、爱校的情感融入校风、学风和教风等隐性文化环境当中,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以及其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動如运动会等,靠亲自体验和感悟,进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促使学生逐渐完善自我人格以适应、融入这种优良的文化氛围当中,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起到正面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三是着力发展网络教育模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应对,着力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有机结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活起来。其一,网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中巨大的信息资源备课,借鉴有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从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单一平面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彩立体的多媒体教学,让枯燥无味的文字立体起来,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其二,网络拓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通过网络这一新载体,拓展主渠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下转第144页)(上接第86页)网站的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制造正面舆论;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习通、学习强国等软件,要学生拿起手机,参与教学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为隐性教育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关系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教师从“为师独尊,师言必从”转变为“交互为师,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网络上构筑起来的互动平台上,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成为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秩序的监督者,互动中的聆听者和参与者。在参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会以及其自然的方式沉淀到学生身上,同时通过教师及时地引导、适时介入,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二者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活动,如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协力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够用隐性教育之长补显性教育之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推动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担负起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瑞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8.

[2] 余国林.发达国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24-27.

[3] 杨再延.论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