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

2021-05-14段炼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

段炼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行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文化消费是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所产生的发展和享受性需求,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娱乐需求,文化供给本质上是精神性供给,只有具有创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愉悦需求的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刺激文化市场新需求,在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愿望的同时,文化产业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数据和内容创造的行业,大数据的驱动作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在文化产业内外聚集、融合与共享。财经类高校长期致力于相关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分工很细,因此,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并受其影响的。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分类标准,财经类高校基本上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资源以及社会用人需求对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由于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学科基础不外乎是经济类或管理类,因而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方面差别并不大,于是,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特等问题,并直接导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前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

1.2专业实训基地较少

由于我国的文化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量有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在校学生的实习需求,导致多数学生需要自行寻找实习单位,为了有一段实习经历,有时候不得不在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实习,无法在全真的文化企业环境中锻炼能力。从对现有实训基地的建设来看,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缺少互动和交流,没有充分利用双方的互补性资源进行合作,比如学校定期聘请实训基地的专业人士担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讲授一些应用型、实操性课程,而实训基地也可以邀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开发一些项目,双方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得与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出现已建立的一些实训基地在合同到期以后不再继续合作的现象。

1.3文化产业师资储备力量不足

首先专职教师总数少且来源单一。虽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但整体上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增长不成正比;缺少多元化的招聘机制,唯学历、唯职称论加重教师队伍来源结构的单一化;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符合专业发展要求,教学经验匮乏且教学方法手段较单一,“填鸭式”授课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转型来的多,科班出身的少。目前,师资力量和专业性质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导致存在“老师不能深教、学生只能略懂”的问题。

2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打造精品课程

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为原则,调整学科培养方案,整合全国优秀师资撰写适用于文化产业核心教学的教材,形成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学科经典案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基础知识储备、组织策划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多方面应用型人才。另外,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依托现有的学科体系和所在区域特征,通过院系合作、资源共享,打造文化产业精品和特色课程,让文化产业管理“金专”“金课”在高校随处可见。同时,借助互联网,进行慕课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2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规划机制,培养文化精英

在不断扩大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领域中,建立完善的文化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整体规划适合中国及沿线国家发展的道路是前提条件。首先要进一步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流动和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前端工作,从人才培养的早期着手,构建更为灵活的学校教育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高文化精英。其次重视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合作。我国职业院校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职业教育有着旺盛需求的机遇,发展与沿线国家间的校际交流,积极接纳留学生,为职业教育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加快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第二,普通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为输送高技能人才献力,建立人才建设立交桥。

2.3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跨界融合催生了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实践证明,同时具备专业素养、文化素质与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未来文创发展要靠复合型人才来推动,财经类高校对于文化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使学生同时具备技术视角和技术能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产教融合这一培养路径能助推企业、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徑。财经类高校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上,仍应坚持特色化和创新性。特色是学校专业生存的板块,各财经类高校应明确自身的特色,财经类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可以确定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产业技术经济、文化和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等细分方向,每个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使文化产业人才更加多元化,在行业各有所长。

2.4文化融合科技,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依赖科学技术的产业,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最关键的是人才的融合。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广泛并有深度融合之势,时下流行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都离不开复合型科技人才的支撑。高科技企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需要高科技复合人才将知识和方法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核心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方面不平衡,文化融合科技须打破认识不够深入、资源配置存有部门界限等弊端,这些更需要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支撑。高校应紧密结合发展趋势,利用新技术打造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开设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将“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发展成为连接民心的重要平台,让留学生也能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结语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和创新创业大势背景下,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因素,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新兴产业、专业方面的。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青少年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在考评时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建立文化产业管理等新兴专业教师专业理论在职进修制度,提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江鹏,朱诗雨.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19,(06):78-81.

[2]李玲娟.校“园”协同培养人才问题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7,(01):295.

[3]刘耀东,孟菊香.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53):7-9.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发布词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为“高素质企业”画像
“高素质”自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