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2016-12-14王群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导师制

王群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准、类同化等突出问题,多元化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改进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内容包括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模式改革、分流培养模式改革、导师制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化改革面临传统观念、师资、管理和企业等方面的阻力和困难,需要国家、地方和高校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化;工学结合;分流;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1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就是一个重要方面[1]。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在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方面都面临挑战,诸如区位与品牌弱势、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基本条件不理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足等。

从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看,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大学,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院校;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偏重传统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教学的理念与做法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明确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入思考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本文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放在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下,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情况。

一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胜任某一专业岗位、适应一群岗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素质高、综合应用能力强的第一线人才的需求。

1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般从事实践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能够在一线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应用知识过程中革新、创新。

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素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高尚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对知识进行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以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来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以职业技能和岗位技术操作等规范性活动来创造社会效益的技能型人才。

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以及检测评价等方面。就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这四个环节虽然都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更应注重体现“大众化”“地方性”及“应用型”的特点和要求。

人们虽然承认应用型人才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却认为只有管理岗位、研究岗位才是好的职业选择,不愿意面向一线、甘居“蓝领”。这些认识误区,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应用型教育,倒置了教育资源配置,造成了应用型人才的供需脱节。

在传统的政策导向实践中,使几乎所有高校都朝着一个共同目标靠拢,关注科研论文、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向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之路,按学术型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单一的大学评价体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安心于已有的办学层次,不能安心于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需要,本应是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成了千校一面的格局,人才培养的类同化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严重失衡,造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地方高校承载着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3]。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浅析

1 传统培养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是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根据教学论、教学法等基本理论,改变原有学术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改革。

这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丰富教学形式,建立和完善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加强模拟面试、模拟营销等实战训练;加强校企联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要求教师是教学舞台上的导演,还要求教师是实践舞台上的演员,教师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并善于引领示范,即“双师型”特征。

2 “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应“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与岗位的适应能力为目的,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

(1)“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

工学交替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个:一是学生就业有针对性,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就业成本,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二是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解决了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期的问题。

(2)“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模式存在的问题

“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较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但实施起来却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学校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现象,有的甚至完全靠企业管理;尤其是一些合作企业未能认识到“工学交替”潜在的价值,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能调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动地完成实习任务,个别学生甚至擅自逃离实习岗位等等。

3 分流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就业意愿也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分流培养,即是指在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与多样化的职业选择。狭义的分流培养是指院系专业方向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继续深造或以择业为主的学生,分别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增强分流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5]。

这必然要求培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全校范围内选择、学科大类内选择、院系专业方向选择、毕业后发展方向选择等不同方式,实行分流培养。分流培养必须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实现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本科人才[6]。

(1)分流培养的优点

首先,分流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合理的分流,通过时间与课程上的调整,更能发挥学科交叉、学科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优势。实行大类招生后,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实行合班上课,统一教学要求,更容易引入竞争机制。而分流培养让学生有了机会选择不同专业,从而使专业之间竞争加强,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分流培养模式实现了拓宽基础、扩展专业空间,学生在经过两年的教育后再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有时间了解与接触不同的专业方向,再通过导师指导,使大多数的学生能真正的做到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方向,从而在本科教育中发展个性教育。

(2)分流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分流培养实施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志愿,但同时也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避免修读专业和

专业方向人数严重失衡,并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做好学生选专业、选课程的指导和调整工作。

4 导师制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1)导师制的优点

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对学生授之以知识,而且言传身教进行道德熏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导师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它能更好地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创新精神。

在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2)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进行的尝试,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各高校的实施类型,阶段和效果也多不一致。如从导师的指导内容上划分,现在各高校实行的类型主要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等,并且随着试探的不断深入,他们各自的效果也正在不断的显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比过高,师资缺乏;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定位模糊,导师工作内容不清晰;运作管理机制缺失;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足[7,8]。

四 结论与展望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相关制度,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国家的长远目标。[9]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应时之需,因时之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知识转型的大趋势。在国家的重视、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努力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会成就显著,并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

content_13069032_1.htm

[2]于成龙,李胜强.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时代教育,2015(1):109+133.

[3]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1-63.

[4]郏余晨,董勇.产学合作教育工作质量监控研究[J].求知

导刊,2015(16):59-60.

[5]吴君吉.我国本科专业合成与分流培养模式研究[D].

安徽大学,2011.

[6]郝玉柱.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

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6(10):260-262.

[7]王钰.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

论坛,2011,333(7):186-187.

[8]李兆英.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

教学论坛,2015(35):181-182.

[9]张金萍.高子清.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

机制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5(6):91-93.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导师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