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1-04-28张浩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张浩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要求,论述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提高学生运动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运动环境创设、运动形式创新、运动习惯培养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运动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成长。

【关键词】高中体育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6-0050-0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含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需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在运动环境创设、运动内容整合、运动形式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品质。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体育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运动环境,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个性追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推出运动任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一)明确运动目标

设计体育学科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布设,凸显教学针对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这是最基本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意识进行调查,能够科学设计运动目标,体现教学设计的适配性,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运动目标,对促进其运动意识的成长有重要帮助。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这是一个“软目标”,因为没有更清晰的目标达成指数,其往往被一些人忽视。体育精神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合作、互助、协商、尊重、健康、快乐等,都与体育精神有关。教师在设计体育运动、执行训练任务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表现,特别是在设计运动目标时要适时渗透,让体育精神培养成为学生运动训练的重要追求。如篮球运动,这是一项具有团队性、集体性、对抗性特征的运动,在设计比赛任务时,教师将体育精神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树立友善、和谐、团结等意识。在小组比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运动表现做出对应评价,特别是推出一些运动典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推荐,树立学习榜样。

(二)推出运动方案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对教学程序进行梳理,以提升教学的可行性、规范性。不同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悟性、运动兴趣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教师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设计更多合适的运动训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将分层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对接,体现科学的教学原则,其应用价值更高。

如长跑训练内容,这是学生比较排斥的一项运动。因为长跑需要体力和意志力的支持,而大多数学生在这两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运动基础进行教学安排:耐力跑设置不同长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鼓励学生要挑战自己的极限,这对其意志力也是一种考验。学生开始做出选择,有选择1000米的,也有选择3000米的,还有选择4000米的。在学生进入长跑环节后,教师对学生运动表现进行观察,给予学生更多激励和指导。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支持,学生个个奋勇向前,整个操场充满运动气氛。教师设计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契合了学生的训练心理,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安排,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训练效果也会更佳。

二、丰富运动形式,增强学生体育技能

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根据学生运动需要进行内容筛选,确定运动目标,以有效提升其运动品质,培养其运动技能。

(一)精选运动内容

选择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多重选择意识。首先是教材的合理應用,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合适的运动素材。学科教材具有普适性特点,教师要建立科学应用意识,对教材进行筛选。其次是借助辅助材料,或者是网络信息平台,搜集一些运动内容信息,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参数。最后是向同事请教,或者是广泛征询学生意见,也能够形成适合度更高的训练方案。

学生对一些趣味性运动有比较大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运动心理有一定了解,以提高运动指导的针对性。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渗透和引入,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运动选择。教师鼓励学生搜集传统体育运动素材,寻找运动需要的器材,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生活材料开展传统体育运动展示活动,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有学生玩陀螺,也有学生踢毽子,还有学生自制了高跷进行展示。学生不管是参与展示的,还是观看学习的,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这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了全新认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操作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对这些运动形式比较有感觉,其运动主动性更强,训练效果也会更好。

(二)创新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众多,教师除了要精心选择,还要对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创新,以提升教学适切性。学生对形式新颖的运动参与兴趣更高,其训练效果也会更好。运动形式创新要注意打破常规思维,对传统运动形式进行规则调整、形式变换、内容融合,这样可以获得更多运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运动服务。学生参与意见也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意见进行梳理和总结,往往能够带来全新的教学启迪。

教师在进行运动形式创新设计时,可以参考网络信息和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设计。如韵律操运动,教师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视频,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学习,并对一些关键动作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自行学习和训练。学生对这样的运动设计很感兴趣,都能够主动训练,逐渐爱上韵律操,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训练,这对培养其运动习惯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野营训练,这是比较新颖的运动形式,学生对这样的运动更为期待,教师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设计,为学生准备一些小范围的拉练活动,让学生有浓厚的参与兴趣,并学习救助、求生等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三、延伸运动维度,增长学生体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诉求有一定的了解,以提升运动设计的合理性。

(一)培养运动习惯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运动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运动指导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高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运动喜好,对运动形式有自己的选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设计,借助一些运动任务,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平时难得有机会运动,其运动习惯培养大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教师要客观思考,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展开调研,及时进行应对设计。如立定跳远训练,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长期的训练任务:每天每人要做50个立定跳远,而且有专人监管,定期总结,对目标达成情况随时通报。任务下达后,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响应。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定期进行信息公示,促使学生建立运动自觉,逐渐养成运动的习惯。教师推出运动任务,设定具体目标,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律性有待提升,教师需要展开科学设计,唯有激发学生运动的主动性,其训练效果才会自然呈现。

(二)强化运动实践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延伸设计,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运动,学生感觉更为亲切,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如参与社会性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范畴。教师从学生运动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训练项目,其适切性和训练价值更高。

学生对社会性体育运动有参与热情,教师应开展相关调查,组织学生参与喜欢的运动,形成运动技能。如学校组织的越野比赛、篮球联赛,以及机关团队组织的运动会和专项比赛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运动契机,学生即便不能成为运动者,也可以成为观摩者,这对其体育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学生有不同的运动取向,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体运动或活动,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自发开展运动训练,其内驱动力更为强劲,训练成效更为显著。如篮球兴趣小组,教师鼓勵学生骨干发挥组织作用,成立篮球运动团队,主动参与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运动取向进行规划和设计,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展开运动设计和组织,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展开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运动训练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板,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成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以提高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廖伟.高中体育教学中定向运动的训练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27).

[2]楼文亮.高中体育“学,练,赛,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

[3]王芬.“问题导学”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教育,2021(25).

【作者简介】张 浩(1980— ),女,江苏泰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姜堰中学,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