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科校内创新实践平台的建构

2021-03-15杜肇铭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对实践应用要求更高的设计学科来说,加大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是提高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更有利于整合各类学科资源,集中师生精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设计学科校内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校内资源挖潜,发挥教师社会资源,整合专业优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实践环节。

关键词:设计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构路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内容。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举措的进一步落实,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紧迫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构并积极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构的意义

(一)是完成国家高校扩招任务的基础保障

国家在《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大学扩招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合理调控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扩招不是目的,借扩招压力,探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构是重要的保障和基础。

(二)是提高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现代大学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课题。

(三)是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创业带动就业”展现了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构的实质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节奏和主动迎接未来职业市场挑战的能力。当下的高等教育强调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尤其是国家这几年特别注重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性,鼓励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更是以实践应用为特点,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二、基于实践教学问题

成立的我校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近年来,在扩招影响下的各类高校各类专业普遍面临缺少大规模、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平台,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类学科中,实践平台建设速度慢、质量低的問题逐步凸显。对我校来说,设计专业校外实习企业接纳学生数量少,交通路途时间长,教师缺少指导学生的实践动力,学生实践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体现在: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模式缺少创新,数量不足;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不够,融合教学内容引入社会实战的项目较少;设计专业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设计成果转化弱;以项目研发带动实践教学、以师生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研究水平不足;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不积极,成绩不理想,等等。

我校在2015年成立的设计艺术研究院隶属艺术与设计学院,是为探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校外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以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为基础而成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综合平台。研究院的建设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有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品牌策划与经营管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和展示策划与设计执行等若干研究平台。各平台下设专业教师主导的系列工作室,涵盖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所有设计专业,参与专业教师17人。进入研究院实践过的学生已近400人,并且随着各类实践项目的不断引入,大量创新实践项目与研究项目不断融入课程,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三、我校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构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创新实践平台定位

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创新实践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操作能力。我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着重分析市场与行业对设计类人才的专业与综合素质要求,用于辅助专业实践教学,基于前瞻性的市场需求研究来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完善。平台建设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将课堂实践教学延展到课后,打破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局限,弥补学生参与校外基地实践机率较小的不足。

(二)优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参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17位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程涉及学院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5个专业以及展示设计方向,所涉及的相关专业实践课程近40门。研究院鼓励教师积极引社会实践项目进课堂,支持教师实践项目在校内结合课程开展,要求教师带学生参与设计全过程。通过实践过程中的检验和总结,对相关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修定与完善,对各课程之间逻辑递进的研究与调整、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探讨、实践模式的多路径探索等改革内容进行优化。逐步形成了基于项目实践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使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性。

(三)推行工作坊制实践模式

研究院扶持和推动教师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与运作,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有热情,教书育人口碑好,社会资源丰富,针对课程的实践项目多、社会影响力大的教师优先提供院内场地,给予工作室建设支持。以工作室为载体,密切关注地方创意产业发展新动向、新政策,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改革。以实战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创新,将学生团队建设与企业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师指导与学生实战相融合,以更为灵活的工作坊制管理方式,探索人才培养规格与从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1]。

(四)加强实践项目特色监管

研究院对教师实践研究项目严格把关,支持研究型项目引入,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标准评估项目。要求各工作室强化主题性项目研发,提升项目的含金量。目前已形成针对VI视觉设计研究与应用、“90后”人群水杯研发、主题会展环境设计、城市可持续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等专题性的师生研发团队。研发的VI视觉系统应用成果在我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大学生创业产业园、财税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计学院等办公环境中得到应用和展现。例如,系列水杯作品获得批量投产,受到市场欢迎。

(五)强化师生同台实践成效

鼓励专业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实践,强调师生传帮带作用,把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在实战项目中培养职业技能,又通过团队分工协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强化学生的行业意识、服务意识,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设计伦理观,进而整合学生的三大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核心竞争能力。先后有7位学生获得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业就业能力。

四、我校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取得的阶段成效

(一)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模式的建构

利用校内资源整合构建实践平台,有利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校外行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起到互补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规划、社会调研、同企业洽谈、方案设计、材料选购、施工跟踪、后期服务等具体实践环节,感受专业实践服务过程,强化了专业能力培养目的。学院通过实践教学,理顺了“学”为主体,“研”为核心,“产”为落地的产学研关系,凸显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地位,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质,实现了专业特色的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凸显了学科交叉和专业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势

设计艺术研究院的实践业务范围涵盖建筑学、设计学、管理学、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涵盖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相关的5个专业以及我校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和旅游规划设计院等多个学院的多个专业,通过项目协同专业发展的积极效果明显。同时,强化学校财经类背景的实践教学优势,鼓励各项目进行中创造机会发挥学生们的创意策划能力,展现商科背景下设计类学生的商业意识,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实战创意之中。通过项目实践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际学生联合组队研究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专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以项目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师资科研水平提高

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項目实战环境,通过师生共同解决项目中的各类难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执行能力,进而以项目实践和任务驱动助推教师完善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以项目研究提升教师个人科研能力,从而提高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2015年以来,平台教师获得教研教改项目12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科研项目25项,其中省级和教育部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17篇;发表设计作品及美术作品16件;获得设计专利17件。

五、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对其他艺术类高校的借鉴推广价值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对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相关机制建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落实、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良性发展的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模式建构

建构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是对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和创业实践锻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吸引专业教师组建工作室——引入社会实践项目——吸纳学生参与项目实践——项目把关与过程监督和总结——促进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变革——提高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完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构建,形成创新实践的良性发展循环,最终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升。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对接

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在于应用,设计类专业的强项更在应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理想模式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应用教学。本平台理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各工作室之间相互分工、互相协作,以实践平台项目为依托,使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践平台转化为设计服务,又能够通过具体项目植入课堂教学,促进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交叉学科关联,进而全面提升设计类专业育人质量。

(三)以社会实践项目为载体打通校内“三大课堂”界限

将设计专业课程的课堂实践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通过校内资源平台整合,结合具体项目强化实践过程,进而联动学生第三课堂,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实践的良好局面,助推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在第二、三课堂,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设计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及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项目的深入推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源动力;以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拓宽学术视野,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以校内平台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四)提高专业学生未来自主创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平台响应国家“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自主创业是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途径,而创业只有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具持续力和发展潜力。CDIO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强调的是“做中学”的理念[2]。多年来,设计艺术研究院始终将CDIO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之中,从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层面融合知识体系、技能实践、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工匠态度等内核,强化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钻研态度,培养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五)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

产品设计工作室以学生团队为主体设计的“漫仔创意桌面水杯”系列入选为全国知名连锁品牌“呷哺呷哺”餐饮连锁店的活动礼品,企业定制了19.8万个,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项。先后在本平台实践的学生中有70人参加了12项全国、省、市级专业赛事,获得包括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46项荣誉。已有4位教师申请到17项产品实用新型设计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各工作室完成横向课题43项,涉及金额866.267万元;教师获得教研教改和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增高。同时,教师们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程既不脱离理论,又能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丰富了实践教学经历,提高了师资整体水平。

六、结语

通过4年的努力,我校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逐步体现出其定位价值和作用。艺术与设计学院以研究院为依托,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代创新实践教学理念。通过平台建构与持续实践,围绕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工作坊制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实践环节的延续,以社会实际服务项目为基础,探索第一课堂的延伸可能,以贯通一、二、三课堂为引导,将学生的知识拓展训练移植到课后的项目实操训练过程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执行素养。

参考文献:

[1]傅婧.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68-71.

[2]周细林.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39-40.

作者简介:杜肇铭,硕士,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职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平台建设之我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