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非遗传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1-03-15陈卫东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硕士艺术专业

摘  要: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应根植于地方,既能有效解决学生未来就业的问题,亦能服务和支持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高校对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结合地方文化,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培养机制、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培养非遗文化传创型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艺术硕士;非遗;传创型人才;地方高校

一、引言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最早在欧美国家设立,是当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一种专门培养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形式。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主要是为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推进我国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各类高校艺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全日制艺术硕士于2010年开始招生,并在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已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如今的276所(截止2018年底)[1],招生也从最初单一的全国联考、毕业获得单证的在职攻读方式,发展增加了全国统考、毕业获得双证的全日制学习方式。

随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地方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和创新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实现中国本土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优秀专业人才的全面参与,新经济的发展和新社会的转型挑战对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专业、更“接地气儿”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许多地方高校也陆续获得了艺术硕士的培养资格。作为主要服务于区域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应根植于地方,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既能有效解决学生未来就业的问题,亦能服务和支持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

苏州科技大学位于苏州,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与地方非遗管理部门和非遗传承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我们开展艺术专业硕士面向苏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二、国内外艺术硕士培养的现状

通过对知网检索出来有关艺术硕士培养或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的68篇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研究主要涉及艺术硕士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研究生实践环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作实践能力培养,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定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培养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课程设置及建设的思考,基地建设的模式,培养方向与特色研究,培养管理研究以及国外艺术专业硕士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发等方面。而鲜有对艺术硕士培养中有关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地方高校新设的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点也如雨后春笋般,渐成规模。与艺术专业院校不同,地方高校的艺术专业硕士更强调应用性,尤其是与地区特色文化的结合,是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的大趋势和发展的着力点。

当下,随着艺术专业硕士点的批量建立,使得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和就业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一)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二)现行招考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三)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存在脱节现象。只有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对策[2]。

三、地方高校艺术硕士与非遗传创人才培养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弘扬,是驱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更是激发民众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奋斗理念的精神动力。地方文化是一個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情民俗和各代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得到区域内民众的高度认同,是培育当地民众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关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中对于区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当下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袁川认为大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形成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素质,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时机。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可以强化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建设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3]。对地方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文化整体自信的基础,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推手[4]。

作为“活态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关键与核心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为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2009年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对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均衡发展的教育结构,并在随后的新增专业学位申报和审批中也多强调以服务地方文化经济为导向。作为地方高校,在其艺术硕士培养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区文化中探讨艺术创作的审美演变以及应用,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办学的培养模式,使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艺术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近年来,将一些非遗项目引入大学,让高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中国艺术研究院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聘请2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实践导师,由院内资深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导师,招收培养涉及国家级非遗名录中18个项目的研究生,大力开展牙雕、玉雕、木雕、刺绣、漆艺、陶瓷等门类的实践教训,探索将一对一的师徒相传纳入研究生序列[5]。

在地方高校艺术硕士与非遗传创人才培养结合方面,广州大学在致力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时,还着力构建适应广东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探索如何在高校中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以更好地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6]40。具体做法是在艺术硕士培养的基础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岭南传统艺术、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学习内容,以点带面来激发艺术硕士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在专业课程中适时加强岭南传统艺术、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引导学生熟悉传统岭南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当代先进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落到实处[6]41。

四、面向非遗传创人才培养的实践——以苏州科技大学艺术硕士培养为例

我校艺术专业硕士传创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围绕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课题体系的设计和优化。做好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如在艺术硕士(美术领域)开设民间美术课程;设计领域开设(苏州传统民间艺术)等选修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根据非遗传创的需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例如,“民间美术”课程,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实施了以实践创作为指引的、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考核”四个方面入手,形成有别于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保证模式实施的效果,该课程在教师配置方面,以专业教师+社会专业美术师等组成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教学场所方面,以专业机构的创作空间和专业的教学场地等取代传统的教室讲台;在教学内容方面,以1/4理论+1/4意识培养+1/2实践的模式取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纯理论讲授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图像演示分析、现场观摩、写生采风、责任激励以及创作探讨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以创作作品参展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评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设计者和参与者。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和本专业的研究生共同进行教改课程的研讨交流、方案设计以及教学实施;二是教师带领研究生一起查阅、收集和梳理相关文字、图像和文献资料,向本专业资深教育专家进行咨询和交流,向民间美术从业者、收藏者和研究者请教和学习,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资料,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获得学习成果[7]。

以吴震老师讲解的“苏州民间艺术”课程为例,按照课程“知识、意识和能力”目标的不同,将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分成理论讲授、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思维意识培养和新桃花坞年画创作实践能力训练三部分,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如表1所示。

在“苏州民间艺术”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教学,通过图像演示讲授、现场观摩、写生采风、责任激励、主题创作、创作探讨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对苏州民间艺术这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在继承民间美术优秀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发展和观念变革,设计和创作一批体现民间美术传统艺术精神的新作品,赋予作品新的形式美,探索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民间美术新美学风格,并努力总结和提炼民间美术创新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探索将学生参加主题创作纳入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办法。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作品呈现来综合决定,其中平时分值为50分,作品呈现分值为40分,能否入展分值为10分。整个考核方式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平时上课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并将所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地融入到实际创作中去。学生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实例进行实践创作,把民间创作智慧和原创性能力的设计思维转化为学生的专业美术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艺术创作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非遗传创方面贡献力量[8]。

除了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专门的课程,还应在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围绕非遗进行相应项目作品的开发。如在设计领域各方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课程,许多学生都会选择非遗主题进行创作,也有多名同学在毕业设计作品选题中选择非遗主题,如围绕苏式家具、寒山和合文化、苏绣、桃花坞年画等来进行毕业创作。

五、面向非遗传创的艺术硕士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強学生过程性学习作品的展览与展示

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是需要引导的”,而作品展览是展示作者设计理念,提高美术审美和情趣的最直观的方式。艺术硕士的教学应加强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作品的过程性展示,如举办作业展、毕业作品展等。举办作品展览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集中展示作品和公开检验教学效果的平台。在具体展示展览策划中,需要突破已有的模式,创新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展览在促进艺术硕士教育改革, 提升艺术硕士人才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展览在艺术类教育中的优势。

(二)进一步完善培养课程体系

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内涵应该是多维度的。在面向非遗传创的艺术培养方面,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理论基础,也要有丰富的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以及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对艺术硕士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把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作为重点来进行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创作技能,为进入社会和就业做更充足的准备。在培养课程体系中,还需加入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课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非遗的理解,传承的使命感和传承与创新、创意与创业的技能,成为从事非遗传创的专业人才。

(三)双导师制队伍的建设

对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好、水准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导师队伍,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能够全方位提高艺术硕士的创作艺术水准和创作能力。首先要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科学系统地挖掘和发现非遗传承人的“隐性知识”,并对其进行整合与管理、传播与创新。这就需要校内导师通过具体理论的研究和方法的实践对艺术硕士进行培养。可见双导师制既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也是实施课程体系的需要,两者的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将有助于培养艺术硕士的非遗传创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工作坊教学机制

以实践能力为重要考核指标的艺术硕士培养,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将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调整为以艺术创作的实际课题为训练内容的工作室制(课题制)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机制是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能将丰富的企业人才、项目与课题资源引入到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通过举办非遗大师和传承人工作坊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与大师的直接交流和项目完成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于非遗传承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五)构建良好实践平台

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艺术硕士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至关重要。在对艺术硕士培养中,苏州科技大学与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建实践基地,其中包括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顾志军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等。可以带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践,接受非遗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指导,还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创作实践、承担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并加强他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认知,对其今后的就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传创型艺术专业硕士是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与着力点,地方高校在艺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在艺术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设计和培养环节都应注重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把艺术专业硕士培养成有特色、有基础、能实战的专业型创新性人才。

本文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着眼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硕士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做好地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传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层面的创新。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的年代,地方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培育责任[9]。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地方高校的艺术硕士培养教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养传创人才,有利于艺术硕士们直接感受当地文化和工匠精神,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硕士网[EB/OL].http://www.mfa.edu.cn.

[2]孙尧,伍玉林.论研究生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56-157.

[3]袁川.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63-67.

[4]吕健.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J].人民论坛,2018(12):138-139.

[5]中国艺研院首次将非遗人才培养“师徒制”纳入现代学历教育体制[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7-16/8279074.shtml.

[6]王丹.地方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州大学为研究个案[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6):40-43.

[7]吴震.浅析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之大师进课堂[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4):109.

[8]吴震.民间美术教学研究——以苏州新桃花坞年画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7(6):107.

[9]沈海军,马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活态传承的可行性研究——以无锡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28-130.

作者简介:陈卫东,苏州科技大学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

猜你喜欢

硕士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唐维泽、段立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