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

2021-02-10朱学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

摘要: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校、企、生三方利益相关体共赢。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职业学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在装备制造类专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通过政府引领、校企合作完成了校内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创新了装备制造类专业“课堂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工学交互合一循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本领过硬的“双师型”队伍、创设高效治理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实践样式。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C-0063-04

职业教育是跨越经济与教育鸿沟、学校与企业界域、工作与学习疆界的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产业基础升级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遵循“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适用产业的用工需求,适应行业的未来发展”的“三适”目标下,将传统的学徒培养和现代学校教育融合,通过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推动了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育人载体建设的意义

跨企业培训中心起源于德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载体与教育媒介,兼具企业职业培训场所和继续教育学习地点的双重特征,主要面向缺少设施设备的中小企业学徒及社会人员开展培训,构成了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外的职业教育第三元[1]。

我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现代学徒制借鉴德国模式的创新探索,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过程中,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资源,以企业为主导,政行企校共同参与,按企业标准进行布局设计、技能培训和现场管理,由行业协会进行过程监控和第三方评价,师生可以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设施与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零距离接触”,使教育培训更具行业特色和水准[2],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办学主体地位。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政府引领、校企合作完成校内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同时依托这一培训中心创新探索了装备制造类专业“课堂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工学交互合一循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本领过硬的“双师型”队伍、创设高效治理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实践样式。

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的动因

当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多数流于形式,远未达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程度,这就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基于校本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销对路”的人才。

(一)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和育人主体单一

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中,校企实质性联合较少, 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造成了事实上的育人主体单一,这也一直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与持续提升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利益补偿机制去激发企业的热情;二是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是缺乏校企都需要的合作平台,如跨企业培训中心等。

(二)理论实践脱节严重和工学矛盾突出

受到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限制,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现象比较普遍。受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的限制,工学矛盾也比较突出,工学交替实施困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工学深度交替的任务,需要企业提供足量的工作岗位和足够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但装备制造类企业受产品加工时效性限制,大多无法满足此要求。

(三)脱离工作过程育人和学科导向明显

现有的课程体系更多地脱离工作过程育人,学科导向明显。一是刚性强,灵活性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需要。二是专业面窄,适应性差,导致学生综合素养不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学科性强,应用性差,难以真正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造成人才供给质量不高,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四)教师教学胜任力不足和责任感不强

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没有企业经历,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水平欠缺,很难承担培训师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师傅虽能够弥补学校专任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但缺乏教学经验和能力,同时还缺乏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在装备制造类专业通过四方面的实践,创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提高了育人质量。

(一)项目引导+权责共享,提升校企协同育人合力

学校紧紧抓住教育部、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构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在政府主导下,积极落实企业奖励政策,从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共同参与、教学成本共同承担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书和责任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使校企双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校内“微缩”的企业工厂,是“靶向性”较强的专业训育基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装备制造类企业因岗位数量不足和产品加工时效性限制而制约职教发展的瓶颈取得突破,使得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徒每周2—3天在企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和识岗、适岗实习的任务在校内即可完成。

(二)共建增位+灵活交替,提升工学结合有机融合度

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校企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担、共赢”的原则,建成集人才共育、产业运营、标准研发、区域服务于一体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校内跨企业培训中心育人平台,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实现学校教育链、企业生产链、政校企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不仅解决了实训工位的不足问题,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问题也迎刃而解,过程控制还能得心应手。

建构双元融合育人模式,完善校企轮育循环。契合现代学徒制精髓,建构“课堂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工学交互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间实施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双体四轮递进循环”教学组织安排,形成特色鲜明的“双主体、多形态、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与学的深度融合。

(三)对接标准+重构体系,提升人才供求规格一致性

建立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融通校企培养目标。紧扣相关技术岗位的职业行为标准设置相应课程,选取本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发展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培训内容,通过对技术岗位工作情境分析开发学习情境,根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设置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工作导向性和人才供求规格的一致性。

引进国际通用的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国内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学徒须经过过程评价、中期考核和毕业考试三个评价环节,考核含职业素养、资料查阅、专业理论知识、产品设计、产品加工、产品安装与调试等多项内容,每次考核时长一周。考核内容全部通过方为合格,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须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知识的学习运用和迁移、灵活应变、心理干预、技能变技巧、多种单项技能整合统一等多方面的能力。创新的评价方式既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职培训+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打造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协同校企主体责任。跨企业培训中心严格执行“双导师”资格准入制度,学校导师既能负责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能指导学生基本的实践操作。企业导师从企业优秀的一线技术人员中挑选,既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也要接受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导师资格方能上岗。进一步规范“双导师”队伍的在职培训,鼓励并安排学校导师脱产到企业顶岗实习,组织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企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双导师”互动平台,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团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建设专家工作室协作共同体,牵头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定期总结项目运行的状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有效保障“双导师”的成长。专家工作室成员三人,一名是国内专家,驻校一年,兼任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总经理,负责项目的运行,另外两名是德国专家,定期来校指导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本土化”工作。

四、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的成效

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教学源于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的生产任务和真实的生产性教学过程,“做学教合一”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完美实现。

(一)育人质量同比持续向好

通过对比调查显示,随着成果应用的不断深入,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相比其他专业具有明显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近五年,企业用人单位对该类专业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达96%,2020年达到了98%。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平均月薪4516元,三年后薪资平均超过6200元。

(二)“名优”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近五年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3项,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省一等奖3项,文明风采大赛荣获全国、省一等奖20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考核平均过关率达95%以上。与两个合作企业签订了底薪6000元的就业协议,两家企业向学校支付每名学生1.2万元,共57.6万元的购买教育服务。学徒制班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家长、企业、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三)學校品牌在业内领先

2017年9月,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省级验收,2019年和2020年教育部、省现代学徒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装备制造类专业先后获批3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装备制造教学团队入选省首批中职立项建设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省名师工作室1个,市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建成了江苏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和省现代化示范性实训基地、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学校被评为省首批领航学校建设单位。

多年来的办学成果表明,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的现代学徒制育人实践致力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度等的提升,专业建设瞄准行业动态,教学管理对接企业运行,学生规格贴合用工需求,降低了人力资源培养成本,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对构建具有区域特点、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甄雅琪.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J].世界教育信息,2018(5).

[2]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6).

责任编辑:华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职业学校‘企业学院’建设及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B-b/ 2020/03/48)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11

作者简介:朱学明,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教学管理及学校专业规划建设。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