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2017-01-06谷照亮

关键词:育人模式学分制高等教育

关键词:学分制;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摘要:学分制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陆续被推行,是适应大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弹性教学方式。学分制在有效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以下挑战:纷扰偏重教育主体、忽视个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冲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挑战忽视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内容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固定教育载体。为应对挑战,高校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多课堂并举的育人模式,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更新,以适应学分制的内在要求,进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080-06

Key words: new type of credit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developmend mode

Abstract: The new type of credit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new type of credit systems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is adaptabl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undergraduates personalized learning, but also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 overstresses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but neglect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not only shaking the teachercentered educational pattern, but also challenging the fixed classbased educational carrier which overlook the students spiritual teaching content. To counter the challenges, universities need to establish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ideas, to create multiple mode classes, to update the carrier and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o adapt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redit system.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学分制得以推广和实施。厘清学分制的内涵及践行情况,充分了解学分制推行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探讨针对挑战的相应对策,对学分制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践行学分制的出现是近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差异化学习的应然要求,它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大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政治修养、道德品质、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分制的内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谷照亮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模式〔1〕。具体来说,学分制是通过大学生选修课程为主要途径,教师指导为辅助方式,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为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首创了学分制,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了“选课制”,1978年,中国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始陆续推行学分制,截至目前,学分制已经在我国全面执行。

学分制主要分为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和附加学分制〔2〕。学分制还明确了每个学分的收费金额,制定了收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学习收费透明化。此外,学分制具有计量功能、流通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契约功能和分类分流功能。学分制的内在属性体现出了自身的优点,对教师来说,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改进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否则,自己所任教的课程会因无人或较少人选择而面临淘汰;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二)学分制的践行

学分制主要是以选课为核心、采用目标管理的弹性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大学生入学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各专业的情况,组织教师开设各种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告知大学生选修课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大学生可以登录选课系统进行选课。选课试听期间,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选修课程老师的教学风格以及教授方式,若是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可以在一周内退选,一个月之内可以更改自己的选课申请。高校采取差异化的弹性学分选修模式,让大学生在选修课时对所选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任课老师以及课程的知识面宽度和授课进度有了更多的选择自主权。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只要选修够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若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要提前修够了规定的学分,还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顺应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结合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效促进大学生差异化学习、促使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阵地和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充分强调了施教者的地位和权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强化并偏重于施教者的主体地位和绝对权威,大学生作为受教一方,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进而抑制了大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发展,很容易使德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相脱节〔3〕。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重视共性教育,而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对比较少,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大学生在选择自己课程的时候,需要认真分析考虑自身的特长和需求,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举个例子,整个大学的选修课就像一个大型超市的“商品”,每个大学生就是到超市选择商品的“顾客”,上什么课程,何时上课,选择哪位老师,在学校设定的范围内都可以进行选择。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方式、方法上,学分制要求以大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内心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改变了传统的育人理念,逐步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原来的主体性逐步转向双主体性抑或主体间性〔4〕。这对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已经习惯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冲击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所在的自然班级、学生宿舍、党团组织和各种大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大学生专职辅导员、班干部、宿舍长和各社团负责人在这些固定的阵地上,通过召开党团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些阵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诸多阵地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最依赖于大学生自然班级这个固定阵地。在新生入学后,高校按照学号进行编班,随机形成自然班,并按照班级情况划定固定教室作为自然班级的学习、交往和活动的场所。在这种以自然班级为主阵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场所固定化、教育方式模式化、教育效果显著化的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效。

然而,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和不断实施,大学生可以相对自由的选择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以班级为固定教育场所的教育模式,使自然班级的固定特征逐渐消失。选修课学习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院,出现了“大杂烩”的大课堂〔5〕。在这些新建的教学班级中,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原来的自然班级是有很大区别的。原来的自然班级中整个班的学生所学的是一个专业,同学们之间相互认识并充分了解,班级有稳定的班委,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充分依靠班委开展工作。然而学分制下教学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难于在临时的教学班级中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班级委员会,即便是组织起来,教学班委会也主要是负责学习方面的事务,很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6〕。在临时的教学班级上,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上课,同学们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下完课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选修课使得每位同学的自我调控、自我安排的时间多了起来,使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进程、教师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也可能会出现并非师出一门的现象〔7〕,这对原来以大学自然班级为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带来了挑战。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计上,高校大多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使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运用统一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日常行为的养成,高校一般多采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重心较多放在大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培养上,而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则下功夫不够。有的高校单纯重视专业成才(即所谓“专才”),在一定程度上把培养“专才”等同于培养“人才”,即过分强调专业训练和职业导向,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成人〔8〕。部分教师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导致部分大学在所谓的培养“专才”的口号下“堕落”成为功利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了为数众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学分制实施的目的就在于打破目前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培养方面的单一模式,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课程,选修学分;倡导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并拥有良好的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9〕。学分制实施后,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兴趣的驱使和个性化教育培养的需要势必要打破机械的、单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元、多变和生动的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

新时代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同大学生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依据大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内在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入脑入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学分制下,这些都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三、学分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学分制实施后,结合大学生在选课、上课、课后作业、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等各方面情况,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内在本质需求,改变以前教师总是唱主角,学生作为配角的情况;要改变以前教师台上授课一头热,学生台下受教一头冷的现象。

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办学发展的一切根本。追根溯源,办好高等教育需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展开,要改变过去教师讲授知识“大水漫灌”的情况,积极转变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精确滴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学分制的内在要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学分制下,高校要充分依照学分制的内在要求和相关规定对大学生开展差别化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第二,在施教的出发点上,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教育和指导。比如在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制定兴趣爱好调研表,提前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按照不同的兴趣进行分类,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设置小组长,由各小组长邀请对口特长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小组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从教育理念的层面上,真正把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视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追求,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育者的崇高追求,力争做到以学生的内在合理需求为教育指导核心,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二)构建以第一课堂为主、其他课堂为辅的多维育人模式

1.把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学分制下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不同特点,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班级这个第一课堂主阵地,及时在教学班级中选举成立临时班委会,成立临时班级管理和教育小团队,负责临时教学班集体的日常管理、学习引导和活动组织,牢固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在选修课班级中构建大学生的临时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使得日常管理和集中管理有机协调,做到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主动占领阵地,牢牢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主动将大学生的教学班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试验田”。如积极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三三制”的教学方法,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理论课时学分占1/3,实践学分(主要通过发放实践教学笔记记录本,实地走访、现场调研、观摩学习红色基地及红色文化资源等方式获得学分)占1/3,创新学分(主要通过划分创新调研兴趣小组,针对社会现象进行创新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期末进行调研汇演、讲评等方式获得学分)占1/3,从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第二,要积极发动和号召大学生专业教师在临时班集体中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积极动员有经验的各领域知名教授、青年教师担任选修教学班的名誉班主任和学习生活指导员,制定好科学规范的名誉班主任和学习指导员实施细则,规定其相对应的任务,扎实开展引导工作。重点通过名誉班主任在思想引领、专业讲解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通过青年教师担任学习生活指导员,在学习、生活上积极指导大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生活上给予关心、关爱,具体来说,在学习上,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实践上,因人而异,分类帮扶,树立专业信心;生活上,结合实际,关怀备至,促使大学生在选修教学班级中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充满正能量,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老师们在课程的讲授、知识的传递、人才的培养、思想的引导等各方面,以正能量传达为主,以负能量消除为辅,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要逐渐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灌输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引导并发挥好大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把大学生课堂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好。

第三,在学分制下,大学生有自身的特点,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自然班级聚集在一起等待辅导员老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就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研究学分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摸清楚其中的新规律,结合规律,抓住第一课堂这个主渠道,并利用其他阵地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抓住大学生新学期开课、期中检查、期末总结的有利节点和时机,将大学生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好,认真切实做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入课、入脑、入心,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利用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和微视频等建立网上“微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教育。

2.把其他课堂打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

在学分制下,应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教育,营造好第一课堂之外的其余课堂阵地氛围圈。在第二课堂等其他课堂平台上,要重点把握大学生社团、大学生业余爱好正式组织、NGO社会公益组织等大学生团体组织,从组织的申请、建立、监控到注销各个环节入手,充分抓住这些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平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易于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些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易于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学生社团组织、NGO社会公益组织等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建并自愿在一起学习、合作和交流,彼此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非常相似,一起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友谊,相互之间的认可度、信任度都很高。

(三)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各高校需要努力建设大学生的教育服务机制,结合时代要求,接地气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当下,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下简称“三观教育”),尤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合格与否。在学分制下,要在选课中加入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内容,开设专门的章节来强化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在学分的分配上,要特意增加三观教育的修学学分,并进行严格考核。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三观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中去,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将三观教育用大学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重视精神成人教育

在学分制下,应切实重视大学的精神成人教育,做到立德树人。

第一,要落实精神成人教育,就要着力破除当前大学教育中片面重视专业教育和技术成才教育而忽视精神成人成才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的精神培育的现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加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在校期间、毕业之际要抓紧安排大学生集中教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暑期社会公益自愿服务行动”、“革命老区精神代代传活动”、“红军长征精神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精神培育和养成活动,使大学生做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第二,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编写和选定优秀教材。要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校对和出版工作,确保出版一大批大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优秀教材;将教材编写工作引入年终评优评选工作,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教材评选专家库,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遴选出优秀的教材并对评为优秀教材的专家作者团队进行奖励。

第三,要在学分中专门设置大学生精神教育辅导学分,社会公益事业必修学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奖励学分。各高校要结合学分制将学分设置、课堂授教方式、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内容,使所选课程的形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分设置也更加合理,更乐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真正做到学校成人成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传授给学生,从而锤炼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论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下,学分制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人成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探讨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突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进行了梳理和创新,提出了第一课堂为主、其他课堂为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提出力求改变原来的枯燥教学内容,力求将经典案例融入到教育内容中去,把新常态、新要求、新政策凝练到教学内容中去;建议多使用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教学,并考虑受教育的对象的特点和内心需求,站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上改进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具有自身特色和吸引力。

在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确保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正茹.学院全面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3:3.

〔2〕于洁.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19.

〔3〕刘建清,郑伦楚.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54.

〔4〕林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137.

〔5〕刘昕,王振.学分制背景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途径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44.

〔6〕姚军.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1):84.

〔7〕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与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1601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8〕徐飞.大学要专业成才精神成人〔N〕.光明日报,20131225(16).

〔9〕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25.

(责任编辑:陈艳艳)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学分制高等教育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