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基点

2021-02-09王爱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王爱媛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形式。重新审视“体验式”教学后发现,教师要把握“尊重学生已有体验”“创设现场体验活动”“回归儿童生活实践”这三个基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丰富道德认知,在思想碰撞中升华道德价值,在真实情景中发展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

体验式教学具有整体性、亲历性、情感性、个体性的特征,是丰富学生个体经验的有效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要求教师多途径、多角度、多样化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平台,助推学生积累丰富而独特的个体经验。因此,体验式教学一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形式。即通过“运用个体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碰撞的教学活动,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引导个体经验向着符合道德的方向调整、拓展,建构合乎道德的新经验,最终指导学生过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重新审视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把握“尊重学生已有体验”“创设现场体验活动”“回归儿童生活实践”这三个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丰富道德认知,在思想碰撞中升华道德价值,在真实情景中发展道德行为。

一、尊重学生已有体验,在交流互动中丰富道德认知

在经验中学习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逐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学习做人的基本过程。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自认为“精彩”的教学问题,对教师呈现的“生动”事例无动于衷。因为这些问题、事例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无关。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努力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这也是成功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前提。

当然,教师也要明白“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作为引领者,需要对学生已有的体验进行筛选、提炼、丰富、拓展,通过交流和互动将其转化为“符合教育意义的经验”,引导学生建构和丰富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认同感。

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小点声》一课为例,编者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打扰他人,要懂得保持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虽然二年级学生对“公共空间要讲文明”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自控力差,容易出现打扰他人自己却毫无意识的情况。只有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才能使其认识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舒服”,让学生围绕“怎样的环境会让你感到特别舒服”这一问题展开交流,通过情境对比唤醒已有经验,带着个体独特的感受进入学习主题。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在公共空间打扰他人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为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做好认识铺垫。最后,教师又把学生的视角拉回到当下的生活,讨论在教室里讨论、发言的音量控制问题,启发学生对公共空间的“调音”有多元化的理解,知道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音量。

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尊重。教师通过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学习内容进行无缝对接,引导他们从“让我感到舒服”走向“让我们感到舒服”,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共在关系和意义形成深刻认识。道德认知由“被动受教”转向“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无痕地达成了育人目标。

二、创设现场体验活动,在思想碰撞中升华道德价值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生活经验就符合道德要求。学生只有基于生活经验,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并依据这些认识来指导行动,做出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因此,教师要设计匠心独运的现场体验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思想碰撞中将零散的生活经验升华为道德经验。

《正确认识广告》是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话题内容看似浅显易懂,实则难以精准把握。以“无处不在的广告”板块为例,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汇报自己接触过的商业广告,如大街上、广播电视中、包装盒上以及网络上。学生就此认识了商业广告的存在形式、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特点。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让学生片面理解广告的“无处不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缺少辩证理性的分析。于是,教师提出逆向追问:“商业广告真的能够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吗?”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用课件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39条“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但似乎又不相信。不需要教师发出任何指令,他们马上翻出自己的课本、学具、校服,用事实来证明法律条文的真实性。

教师用逆向追问创设了一个现场体验活动,营造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道德经验”。学生在思辨中学会理性分析道德难题,建构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三、回归儿童生活实践,在真实情景中发展道德行为

应用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影响有意义学习的障碍之一就是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要回归儿童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使用,促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环保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以同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如二年级上册的《我们不乱扔》,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三年级上册的《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到了四年级,学生对垃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如“垃圾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大量产生垃圾是资源浪费的表现”等。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教师将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小妙招》一课的学习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科技节活动等结合起来,设计了序列化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走进天子岭,触摸垃圾山。学生前往杭州天子岭垃圾处理厂,开展考察活动。在耳听、眼见、亲闻、亲历中发现经过处理后的垃圾再也闻不到恶臭味,还能铺成平整宽阔的马路,可见垃圾处理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变废为宝。

活动二:小小牛奶盒,变宝有妙招。一天,学生发现教师颁发的铅笔、便签、小相框、笔记本、课外书、卡片夹等奖品,都是用回收的牛奶盒制成的。因为奖品上写着“我的前生是一个牛奶盒”。真实可触的“变废为宝”奖品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尝试的兴趣。于是,学校科技节设置了“变废为宝”科技小制作活动。学生用废纸板做“小木马”,用花蛤壳粘成“台灯罩”,用雪糕棒搭建“小木屋”,在生活中真正开始了变废为宝的实践。

活动三:分类达人赛,全员来参与。“垃圾分类小达人”“垃圾分类优秀中队”“垃圾分类优秀家庭”评比等少先队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合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个活动连接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具身道德体验,从现实生活的视角去剖析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发生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学生的道德经验为起点,以现场活动和实践活动为路径,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形成新的道德认知,用“知”指导自己的“行”, 用“行”修正自己的“知”。由此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焦新.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6(18).

[2]刘长海.经验德育——一种基于杜威哲学的德育思路[J].教育研究.2016(6).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金成外国语小学   311122)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