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

2021-02-07赵志安王洪欢

艺苑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

赵志安 王洪欢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音乐产业人才的需求剧增,使得各高校对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这一现状主要阐述了三大问题:一是从音乐产业及音乐教育产业的发展概况、人才是音乐产业的核心驱动力等不同维度,阐释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二是从音乐产业的核心层、关联层以及拓展层等不同层次,分析了音乐产业人才的类型和素养特征;三是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等研究视角,探讨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前,重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音乐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已经走上规范、稳定且不断发展的道路。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将 “音乐产业发展”列入国家“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中。

截至2019年底,我国音乐产业的总产值已达3950.96亿。尽管受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低迷不振的世界经济环境影响,音乐产业整体规模还是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音乐+”跨界融合的特点更为突出。音乐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拉动我国娱乐消费经济的重要力量。

音乐产业作为创意型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发展中,并与之形成新的业态,其创新附加值及辐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中國文化消费实现结构性释放的推动作用明显呈现。

另一方面,人才是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音乐产业是一种以原创为根基、不断实现高附加值、高音乐含量的内容创意产业。在音乐产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人才。

究其概念,音乐产业是以音乐原创为核心,通过音乐的表演、编曲制作、市场营销和推广等传播活动形成音乐品牌,进而带动音乐教育、培训、乐器、音乐装备等衍生产业链的开发。在音乐产业链的开发过程中,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将音乐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创意性人才是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赋予音乐相关产品高附加价值、高内容输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音乐产业是依靠创意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而发展的,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产业。

由此可见,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音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指出: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教育。[1]在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集聚高端教育资源的高等艺术院校应当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音乐产业人才的类型和素养特征分析

从职业角度看,音乐产业人才应当具备高创造能力、音乐业技术能力和将创意内容转化为经济价值能力,应该是具备创新精神且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集技术、管理、音乐素养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音乐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融音乐素养、市场意识、专业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音乐产业链的开发本身是复杂的系统,其人才类型和不同环节人才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一)不同细分音乐产业领域的人才类型

音乐产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别于欧美通用的以唱片制作和音乐演出为主体的狭义音乐产业。本文所关注的是广义上的音乐产业,即以音乐作品原创为核心,以版权经纪为纽带,覆盖音乐创作、表演、制作、出版、发行等与音乐生产服务相关的所有行业。[2]3

因此,本文音乐产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围绕音乐作品原创的“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音乐演出、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数字音乐”等构成的音乐产业核心层产业;其二是以音乐作品的传播、消费、服务、制造为主的“乐器、专业音响、音乐教育培训”等音乐产业的关联层产业;其三是以音乐与其他关联行业相融合的“广播电视音乐、卡拉OK、影视游戏动漫音乐”构成音乐产业的拓展层行业。因此从音乐产业的分支行业来看,音乐产业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九大细分领域的人才类型:

一是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产业人才:指在音乐图书、音像出版社的产业生产链中,从事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等各项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包括在娱乐产业、各类唱片公司中,从事唱片专辑制作、出版发行,艺人(歌星、影星、综艺、广告)娱乐经纪项目创意、策划、项目执行(市场运营、媒体公关)等工作的创意人才。二是音乐演出产业人才:指在音乐会、音乐节、Livehouse(小型现场演出的场所)、演唱会、“实景演出”等各类演出活动中从事项目创意、策划、执行,以及在各类剧团、乐团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专业人才。三是数字音乐产业人才:指从事数字音乐类app创意、设计、运营、线上和线下项目产业链开发运营 (音乐资源传播, 教育培训,大众娱乐如抖音、唱吧、全民K歌等网络主题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四是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人才:指从事版权法务、音乐大数据编辑、音乐版权管理软件创意和设计开发等的专业人才。五是乐器产业人才:指从事乐器制作、销售、线上线下教学培训连锁经营的专业人才。六是专业音响产业人才:指从事录音棚、舞台专业音响装备开发和智能音箱内容开发的专业人才。七是音乐教育培训产业人才:指在艺考、考级、连锁琴行中从事线上线下教学培训、音乐教育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八是广播电视音乐产业人才:指从事广播电视音乐和综艺节目创意、策划、项目执行(市场运营、媒体公关)的专业人才。九是卡拉OK娱乐产业人才:指在卡拉OK相关娱乐行业中从事管理、经营、宣传工作,以及开发卡拉OK点歌系统、精通音响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音乐产业不同层次结构的人才类型

从音乐产业链的创意环节来看,音乐产业可以分为“高级管理、项目创意和项目执行”等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图2)。

1.高级管理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是音乐产业创意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者,是整个音乐产业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平台构建和资源整合的角色。他们可以不断开拓新领域,为音乐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新思路。这部分人将决定音乐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音乐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引领者。

2.项目创意人才

项目创意人才是从事音乐原创作品、音乐项目开发、音乐app研发等音乐创意核心工作的人才。他们是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市场和懂管理的策划创意者。他们的个人智慧和灵感是将音乐创意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作为音乐产业中的“创意白领”,是实现音乐创意产业化的支柱和灵魂。

3.项目执行人才

项目执行人才是能够根据管理者和创意者的要求进行制作、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如音乐制作、录音编辑、版权法务、市场营销、媒体公关、艺人经纪等。作为音乐产业中的“创意蓝领”,他们是实现音乐创意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音乐产业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音乐产业链开发过程中将音乐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核心因素。

(三)音乐产业人才的能力素养特征

音乐产业是将音乐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过程。在创作、表演、编辑制作、传播和营销推广等音乐产业链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和特点不尽相同且有所侧重,但是,每一位合格的音乐产业人才都需要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并且可以灵活将音乐相关专业知识与其他关联领域的知识内容相互融合。

培养音乐产业高级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微观个体性品格和素质要求:一是具备诚信、责任心、自控力、团队精神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具备主动性、服务意识、沟通技能、宣传推广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具备审美、活跃思维、创意价值鉴别力的创意特质;四是具备进取精神、敏锐的市场意识、组织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成就欲望;五是具备音乐相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的信息素养。

李政道表示,培养人文、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人才,是大学成功的标志。[3]6而针对音乐产业的宏观行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音乐产品、审美价值鉴别力的音乐素养;二是对传媒意识、信息技术获取的传播素养;三是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技能学习素养;四是对音乐产业原创版权核心的维权素养。

三、我国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而言,在我国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中,大多音乐院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和课程,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设置了音乐传播专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均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其他音乐综合院校增设音乐产业相关专业主修、选修课程等,如音乐企业管理、音乐产业概论课程等,都为我国音乐产业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就业人口来看,我国音乐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呈现不匹配特征。对比英美等发达国家,美国创意阶层的人数约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4]45,并且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欧洲、日本等国的创意阶层人数占比均在15%-40%之间。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近年来,音乐产业的总产值近4000亿并逐年递增,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但我们已有的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全国音乐院校每年有近十万的畢业生,但由于绝大部分定位于音乐表演和师范类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带来严重的就业危机。

此外,由于音乐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音乐产业学科、专业建设尚未成熟、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尚未建立;二是专业化的师资不足,现有师资大多缺乏行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现阶段教学中使用宏观理论知识过多,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忽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四是理论研究成果匮乏,缺少紧扣行业动态和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成果。

音乐产业相关课程的综合开发与体系化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时,力求实现跨学科领域的综合培养,如加入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认识和研究方法,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培养内容和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确分配和处理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的一个难点。

四、关于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培养机制,仅靠高校的单方面课程教学远远达不到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

对比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从教育体系来看,无论是高等音乐学院还是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都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培育和产出多层次、复合型的音乐创意人才。例如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商务管理专业;纽约大学开设了音乐商务专业等。巨大的人才优势使得美国能够将各种层次、类型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音乐部门、企业、平台等进行内容创新,加之市场运作,最终制造出高创意内容、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的音乐产品。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既重视专业技能扎实训练,也重视人文科学素养综合提升,如美国将印尼、非洲等别国音乐家们邀请到音乐课堂上进行授课,学习和借鉴不同国家的音乐实践和先进理论,这类音乐课程不仅面向音乐专业学生,也针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教学。同时在学习他国教学方法时坚持音乐“本土化”,在创新的基础上坚持本国特有的民族特色。

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培养人才模式,我国音乐产业创意人才所需要的大文化视野、行业经验和见识、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都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完成其全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培养机制和育人体系。

胡锦涛同志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部门支撑,中介和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支持,用户检验,实现资源同享、风险同担、互惠共赢,进而形成以创意经济为核心,共同产出创新实质的过程。

由此我们认为,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是指学校的“粗加工”与企业、社会深加工的“立体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形成创新活力、取得创新实质产出的过程。

(一)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用”

用户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的市场需求方,可以对创新成果进行多重检验,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粘合剂”。[5]138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向音乐院校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协会等部门通过协议签订或订单式合作的方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资金补贴。此外,合作单位会按照单位制度和行业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评估和考核,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实际处理事情能力。同时,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检验者,可以对其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强度等形成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并且定期反馈给校方和企业,通过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并做出调整,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二)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研”

首先,要明确高校音乐产业的交叉学科定位( 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吸收多学科的知识、运用多学科的研究维度;其次,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紧扣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业界的需求,通过合作科研项目,将音乐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最后,提高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项目合作、搭建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不断学习国外音乐产业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理论成果,用以提升我国音乐产业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学”

首先,通识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社会、道德和外国文化,提高思考、沟通、判断和辨识四大能力的达成度;其次,在教学课程建设上,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模块应相互关联和支撑,开展“模块化”教学,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科理论融入音乐实践中,建立艺术精英和产业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最后,在教学师资队伍上,整合国内外音乐产业教学与研究的知名学者,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和CEO, 组成一流的授课队伍。并且,业界导师制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借力业界专家资源、结合校内师资力量、发挥音乐学科专业优势,着力服务于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四)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产”

在高校实行音乐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工作室:工作室机制强调校企合作,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与企业类似,打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产业的运行机制,感受实际工作氛围的重要方式。二是实习实践基地:学校与本地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合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配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一方面,学生在熟悉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效率也能够得到一定提升。三是孵化器机制:高校依托周边的创意园区、基地,实现空间、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宣传推广和市场运营等,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企业发展,进而推动音乐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四是继续教育机制,但这一机制相关社会培训平台与认证体系尚不完备。

(五)高校音乐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養机制的“政”

政府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的领导者和引导者,在大局意识和统筹资源上起关键性作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指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之一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并且提出“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业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6]而在音乐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上,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在宏观上进行指导,通过政策发布、法规制定确定发展的大方向,积极参与和鼓励学校、企业、创新机构的深化合作,通过法律法规窗口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各方进行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此外,政府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支持,通常政府部门会提供较低租金的土地用于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结 语

综上,现阶段音乐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的速度也跟不上社会需求。因此,音乐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整合各类资源,配套相关服务,善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综合性考虑,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前提下,将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学生多方主体有效联合起来,多方配合,沟通互联,强调协同创新,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推动音乐产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赵志安.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李政道.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

[4][美]理查德·弗罗里达.重新审视创意阶层的崛起[M].纽约:基础文献出版社,2012.

[5]燕楠,田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对外经贸,2018(06).

[6]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09-18]. 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责任编辑:林步艳)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