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责任课堂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19杜忆秋

求知导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立足立德树人,将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可以依托“责任课堂”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责任课堂;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52-03

作者简介:杜忆秋(1994.10—),女,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二级教师,研究生学历。

引 言

所谓责任课堂,是指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责任课堂中的责任团队较一般的小组合作更为科学、合理。责任课堂“五大样态”为自主学习用起来、学生活动动起来、教师课堂静下来、责任团队用起来、当堂检测高起来。责任课堂旨在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探究发现者,教师从讲授者转化为指导引领者[1]。

一、责任课堂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一般指定学生回答问题。责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回答问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即由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决定谁是发言人,总结自己小组的智慧结晶;由前一个小组决定下一个回答的小组,其他的小组可以点评回答问题的小组,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责任课堂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想要说,且制订与之相配合的奖惩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2]。

(二)为课堂与生活搭建桥梁

责任课堂基于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以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意识,以交流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大多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对此,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你利用网络时遇到哪些问题?”“邻居家的狗半夜狂吠你该怎么办?”“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不法侵害,我们应该怎么做?”……用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组内与同学进行经验交流、汇总。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的展评,让小组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其他组的成员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样组与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能够做到以讨论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责任课堂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搭建了桥梁,促进了生态课堂的生成,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高效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3]。

(三)还原课堂民主性

课堂民主性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上。在责任课堂上,教师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是在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成为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和知识查漏补缺者;学生则成为课堂内容的推进者、问题回答的掌握者。责任课堂是开展各种课堂活动的基础,与之相左的是各种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自主学习等。责任课堂也关注学生的预习、自学、作业反馈等各个方面,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都可以进行组内交流和组外展示。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枯燥的问答模式,通过小组活动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增强学生思想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核、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4]。思想观念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内心的认同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责任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一些具有争议性、道德两难的问题交给责任团队讨论。这样学生在团队中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发生思维的碰撞。当部分学生看法與组内他人意见不一致时,双方都需要给出自己的理由,并尝试说服对方,而双方有见地的讨论能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龄人之间的争论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能让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也自发投入课堂问题的思考中。经过激烈的辩论,无论哪一方获得认可,学生都能获得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公共参与教育渗透其中,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和其他生命,做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法治教育能强化学生规则意识,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将法治观念扎根学生心中,使学生内心尊崇、敬畏、信仰、践行法律;公共参与教育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勇担社会责任,自觉行使权利和义务,进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应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以责任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5]。

二、责任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优化分工、健全机制

责任课堂中的小组应是相对固定的,合理的分组机制、科学的奖惩机制能够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所以,教师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和科学机制的制订。每个小组中学生学习能力应存在差异,性格也要有所不同,让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应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在组内分工,而组长、记录员和发言者应让学生轮流担任,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表现和发展自我的机会。此外,小组讨论不能成为学优生的“一言堂”,在小组讨论中,可以由中等生甚至学困生先来发言,最后再由学优生进行总结,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竞争机制的制订需要学生的参与。师生一同制订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执行过程也会更顺利。同时,教师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增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乐趣与获得感,防止他们成为小组的“边缘人物”。同时,各组组长要发挥组员的“自治”精神,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改进自己,每天做好记录,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状态,严格执行奖惩机制。

(二)重视学生自主预习

责任课堂的开展效果与预习质量有密切联系。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责任小组派选代表上台展示的方式,并让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的预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以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为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由于学生的预习效果会影响后续课堂案例讨论的效果,教师在准备学案时要将“六大保护”制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通过表格来进行课前预习,学习“六大保护”的实施主体、地位等内容,以对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保证课堂讨论活动能够有序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两组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可对易错、易混的预习内容进行点评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三)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责任课堂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问题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课堂讨论氛围不活跃,甚至容易出现聊闲天的现象;问题过难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展开讨论,丧失讨论兴趣。例如,“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事先预习,则无法完成这一项内容的讨论任务。由于课本中有部分情境和问题具有探究意义,教师可以对书本上精彩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可以先设置一些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然后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思考下的责任小组讨论会更有针对性,能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盲目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话题立足行为导向

由于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强、辨别能力较弱,且容易受现代社会环境和网络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学生正确的行为引导,着力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学生思维敏捷,接受力强,但分辨力不足,社会阅历不足。教师在责任课堂设置讨论问题时,应立足学生行为,围绕“怎么做”展开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行动过程与讨论过程相统一。例如,列举“捡东西拒绝归还”“打架斗殴”“电信诈骗”“职业选择”等具有思辨性的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引导其他小组成员纠正不准确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开展道德实践教育,以责任小组为单位开展“红色革命”“服务社会”等话题的实践活动。

(五)关注当堂点评和检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展示,展示过程中存在缺漏的由其他组进行补充,这样的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参与其中,相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于一些“开小差”或者不愿意投入讨论的学生,教师可以加以指引和鼓励。教师的指引更体现在恰当运用教学留白,坚持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上。“责任团队”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合作交流,也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在学生认知局限的地方给予点拨和启发,但应避免给出完全标准的答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对一些不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予以修正和指引,促进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教师给予学生责任团队活动后的点评也一样,要避免给出标准、强制性的答案,而是给他们恰当的、合理的建议,这既能保证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又能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思维。

设计的学案应包含适度的当堂检测,检测内容应涵盖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当堂检测的讲评可以采用自纠—合作—归纳的方式,让小组内做正确的学生把思路和方法告诉不会的学生,利用生生交流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具有价值导向的题目则可以采用汇报、倡议书、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除问题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单纯以文字形式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教师可运用与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将学生视、听、思考结合起来,将动脑与动手结合起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采用辩论、角色扮演、采访等方式开展各种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能增强自身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以“多彩的职业”为例,为了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责任小组为单位围绕职业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班级的不同,可以采用“我是主持人”“上台演说”“辩论”“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对积极参与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相应评价和奖励,有效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教学活动和情境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和抓不住重点,容易导致学习疲劳。所以在实际的教案设计和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注重活动项目数量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要把握教学大框架,精选案例,巧设活动,将知识化繁为简。各种教学活动都可以以责任课堂为平台,课堂上,教师要贯彻责任课堂的评价机制,运用责任课堂的学习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探究者、发现者,积极表达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针对核心素养“校本化”,教师还可以运用乡土资源,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拓展中布置一些调查、收集、感悟等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收集资料,感受和体验生活,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交流,最终形成观念认知。教师应收集当地社会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发挥本土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结 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责任课堂模式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推动课堂模式的改革,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一鸣,王磊.彰显国家意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想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2-17.

[2]许琼花.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01):209.

[3]高姗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157-158.

[4]郑秀梅.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新课程,2021(25):165.

[5]徐汉.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J].新课程,2021(25):96.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