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设计“小练习”的五种策略

2021-01-10陈喜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练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陈喜

【摘要】本文论述设计小学数学“小练习”的五种策略,通过布置生活性练习,丰富学生的体验;设计层次性练习,优化学生的思维;设计类比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设计隐含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设计辨析性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练习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140-02

练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展,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和形成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过度强调练习,经常上演“题海战术”。学生为了完成练习任务,不得不做着机械性的重复训练,经常疲于应付,使练习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练习,丰富练习的形式,使练习设计精练到位、难易适中,让“小练习”发挥大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布置生活性练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累积,又被人们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找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效运用,并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场景布置这样的练习题目:一只羊被拴在草地的一棵大树上,已知拴羊的绳子长度为4米,请你计算一下,这只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面积为多少?这道题目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认真审题,积极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经过思考、交流探讨后,提出:这只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应该是以拴羊的绳子为半径构成一个圆的面积,即求出圆的面积(半径是4米)。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被有效地运用起来,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给出公式:S=πr2,代入半径得出:3.14×42=50.24(平方米)。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讲授公式之后,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生搬硬套进行练习,而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构建了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顺利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加深了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层次性练习,优化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不同的境遇使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不同,其思维水平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数学课堂上的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在理解上各不相同。教学了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获得不同程度的知识增长,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记基本定律,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1)基础性练习,要保持与例题类型相似,且计算数值较小,如0.4×4.95×2.5,1.25×2.3×0.8;(2)变式性练习,与前面的例题类型区别开,如0.125×32×2.5,88×0.125;(3)提升性创新练习,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如3.2×6.4+6.8×6.4,0.4×(2.5+1.25)×0.125。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如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做(1)类题目,使他们打好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做(2)类题目,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让他们尝试做(3)类题目,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习能力;(3)类题目是成绩优异学生的必做项目,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点之后,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了层次性练习,题目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做选择性的训练,使做题不再成為学习的压力,而是将所学知识内化、提升,促进自身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课堂训练效果的优化。

三、设计类比性练习,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会与其他事物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联系。同样,数学的新旧知识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训练,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之后的训练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设计类比性题目,使学生在类比训练中巩固旧知、深化新知,促进对新授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提升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对的应用——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在讲授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要点后,可以向学生出示两道题目:(1)有一根长168厘米的铁丝,想将其围成一个三边长度比例为3∶2∶1的三角形,请问围成的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多少厘米?(2)有一根长168厘米的铁丝,若将其围成一个长、宽、高比例为3∶2∶1的长方体,请问围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想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两点:一是按比例分配的对象是谁?二是分配的比例是多少?在解答第一道题目时,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个两点并给出正确答案。但在第二道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疑问:分配比例有了,但分配的对象是谁?教师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长方体,这时发现:正方体有4条长边、4条宽和4条高。因此,需要先将铁丝分成四组,再依据比例进行分配,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解决上述问题。

上述案例中,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要点之后,教师设计了两道类似题目,通过将这两道题目进行类比,学生很快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找出两道题目的不同之处,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而激活了类比思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隐含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采取题海战术,练习多为重复性的机械训练,不仅浪费时间,还让学生陷入固化的思维模式,很难做到对知识的活学会用,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基于此种原因,教师要设计精细的练习,将原有的直观条件隐藏于题干当中,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找出隐含条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缜密的推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一课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用同样大小的20个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交错排列,围成一个大长方形(上下分别由4个小长方形并列摆放,中间是由3组4个小长方形交错排列的正方形构成,正中央空出一个正方形大小的位置),求出这些小长方形的长与宽之比,并计算空出的正方形面积。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无法直接解答题目,认为题目缺少了条件。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找一找题目中隐含着哪些数量关系。学生仔细观察、探究,从中发现:大长方形上下是由4个长方形构成,而中间是由3个长方形的长和3个宽构成,即长方形的1条边长等于3条宽,从而推导出长宽之比为3∶1。依据此条件,学生将其运用到小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由此很快算出小正方形的面积。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将条件隐含于题目当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有效地调动了数学思维,培養了推理意识。

五、设计辨析性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能局限于外在的表象,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如果只看到知识的表象,是很难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辨析性练习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从中辨析、总结知识蕴含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教师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目:有1个大圆和3个相同大小的小圆,3个小圆位于大圆的同一直径上,且3个小圆的直径总长度与大圆直径相等。现有2只蚂蚁,以相同的速度从大圆的同一点出发,其中一只绕大圆曲线爬一圈,另一只沿小圆曲线爬一圈,请问哪只蚂蚁先回到起点?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并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沿大圆曲线更早回到起点;有的学生说,沿小圆曲线更早回到起点;还有的学生说,可能同时回到起点。在学生争论得不出答案时,教师引导思考: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学生提出:可以测量出圆的直径,然后运用所学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对比圆的周长,就可以知道哪只蚂蚁最先回到起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两只蚂蚁同时回到起点。这时,教师再次提问:假如增加无数个小圆,会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圆的周长和直径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存在着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辨析,从中找出知识的本质联系,进一步拓宽了思维广度,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练习题目,借助数学“小练习”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升其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兰凤.基于新教育的小学数学理想课堂的构建策略[J].求知导刊,2019(52).

[2]王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

[3]白逢艳.基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智慧,2019(36).

【作者简介】陈 喜(1976— ),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大新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行政管理、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练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