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分析

2020-12-29刘灵川陈斌朱张茜徐琦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央区包膜颈部

刘灵川 陈斌 朱张茜 徐琦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增加的病例几乎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发病原因包括性别、辐射暴露史、家族史等,由于病理学的发展对PTC分类的理解[2],以及高分辨超声和FNA的精确诊断[3]。虽然PTC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也可侵犯甲状腺包膜及周围组织,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甚至远处转移[4]。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的手术方式和预后,以及患者的10年生存率[5]。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淋巴结转移位置、大小及区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该检查方式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6]。因此,在术前通过PTC的超声影像预测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超声影像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超声影像图(灰阶图、大小三径测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常规行颈部VI区淋巴结清扫,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单发PTC。其中男57例,女138例,男女比例1∶2.4;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06±11.39)岁。其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8例(男19例,女39例),纳入淋巴结转移组,无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37例(男38例,女99例),纳入淋巴结无转移组。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肿瘤伴发转移的患者;(2)存在头颈部放射治疗史的患者;(3)合并其他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4)信息不完全的患者;(5)多灶性PTC的患者;(6)曾有甲状腺手术史的患者。

1.2 方法 根据超声影像图,以甲状腺TI-RDAS 分级白皮书[7]为参考标准,依次记录病灶部位,边界(不清/清晰)、边缘(成角/光整)、形态(垂直位/水平位)、是否突向甲状腺包膜、内部回声(极低/低/中/高)、内部是否存在钙化(微钙化/粗钙化)、病灶后方回声是否存在衰减,病灶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其中PTC病灶与甲状腺包膜的距离≤1mm或突出甲状腺包膜轮廓外;病灶处甲状腺包膜回声连续并向腺体外突出;病灶处甲状腺包膜回声中断并被病灶侵占;视为甲状腺乳头状突向甲状腺包膜。见图1。

图1 PTC超声影像及病理显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突向包膜、病灶形态、病灶内部存在微钙化、病灶的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是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s)

表1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s)

因素 转移(n=58)无转移(n=137)χ2/t值 P值性别[n(%)] 男 19(33) 38(28) 0.497 0.481女39(67) 99(72)年龄(岁) 44.6±12.3 48.1±10.8 -1.933 0.055 PTC是否突向包膜[n(%)]突向包膜 41(71) 21(15) 57.590 0.000不突向包膜 17(29) 116(85)病灶形态[n(%)] 垂直位 29(50) 96(70) 7.135 0.008水平位 29(50) 41(30)病灶内部是否存在微钙化[n(%)]存在 42(72) 70(51) 7.576 0.006不存在 16(28) 67(49)病灶左右径(mm) 8.10±4.66 5.79±3.56 3.771 <0.001病灶上下径(mm) 9.81±6.27 6.46±3.99 4.471 <0.001病灶前后径(mm) 7.48±3.38 6.11±3.24 2.664 0.008

2.2 影响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C突向甲状腺包膜是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病灶形态、病灶内部存在微钙化、病灶的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关(P>0.05),见表2。

表2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之一,近10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8]。而PTC的10年生存率>90%,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率50%~80%,而颈部淋巴结中又以中央区转移为多[9]。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关系患者手术方式以及预后。因此,通过术前超声检查所获得PTC的超声影象,预测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研究表明,PTC中,多发病灶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而单发病灶与中央区淋巴结在转移有关[10]。因此,本研究选取病例均为单发灶的PTC。研究表明,年龄与性别均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11]。本资料结果显示,年龄与性别的P值接近临界值(0.055、0.481),考虑为样本量不足。

恶性肿瘤的生长依靠肿瘤内的新生血管生成,生长速度越快,癌灶增长幅度越大,增长越迅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几率也会随之增加[12]。本资料中,转移组病灶的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均大于与无转移组,表明病灶的大小可以影响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本资料显示,PTC呈垂直位生长,病灶内部有微钙化,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非独立危险因素,与较多文献报道相符合[13],如将更多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纳入研究,则上述危险因素可与恶性相关[14]。

PTC由于其恶性的生物学特点,浸润性生长是其基本的生长方式,癌灶的生长会引起癌灶周围甲状腺组织、被膜及被膜周围软组织的侵犯,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本资料将PTC病灶与包膜的距离≤1mm或突出于甲状腺包膜轮廓外;病灶处甲状腺包膜回声连续并向腺体外突出;病灶处甲状腺包膜回声中断并被病灶侵占;视为甲状腺乳头状突向甲状腺包膜。多因素分析显示PTC病灶突向甲状腺包膜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与多数文献符合[15-16]。

综上所述,PTC的超声征象可以用来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能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中央区包膜颈部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常规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的意义
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