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为媒,影视为介,让化学“活”起来

2020-12-24王曼郑柳萍

化学教与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影视资源化学课堂爱国主义教育

王曼 郑柳萍

摘要:《国家宝藏》节目以文物为载体,融合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节目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来“渗透爱国情感”“建立情境关联”“丰富职业优选”“守护元素发展”,为新高考背景下传统文化进课堂提供素材,使得“课堂内容趣味化”“课堂形式多样化”“课程资源多元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影视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职业拓展;化学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 969/j.issn.1008-0546.2020.10.009

随着媒体技术和娱乐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影视资源也越来越多,颇受青少年青睐,但多数教师对此认识和理解都较为片面,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学资源也集中于辅导书、试题集,对影视资源素材的运用较少[1]。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影响,我国理科教育中的人文情怀一直以来不受重视,很多时候停留在形式主义,而之前的文理分科也加深了此种现象的影响[2]。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化学课程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国家宝藏》作为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各博物馆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栖身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借助影视化的语言赋予昔日冰冷的文物以生命的活力,全新演绎文物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故事。节目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现代测试技术,为师生敲开了化学在考古发现及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窗口,将其适量适时应用于化学教学,不但可以给予化学课堂历史的纵深、艺术的熏陶,也能发挥化学学科的人文功能,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在新高考选科背景下为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

一、《国家宝藏》节目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及价值分析

1.沐浴传统文化,渗透爱国情感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在高中化学中与无机非金属元素“硅”产生关联,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经常出现与陶瓷相关的考查,但学生对其的认识很多时候来源于课本上简单的一幅图,理解只停留在“陶瓷——硅酸盐材料”的层面,并未真正体悟到传统陶瓷烧制工艺在我国发展史上的璀璨。

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标志着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各种釉彩大瓶也因此享有“中华瓷王”的美誉。《国家宝藏》以故宫博物院为主角的一期节目中介绍“瓷母”(图1),通过演员王凯的演绎和故宫讲解志愿者张牲的介绍诠释了我国首创的制瓷技术和领军全球的陶瓷工艺,阐述了“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创设“瓷母一陶瓷发展史一硅酸盐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情境线进行拓展。教材在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中”指出,将中国称为“China”是说中国是瓷器之都。教师由此可给出资料卡,将中国传统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当今全球十大陶瓷品牌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瓷器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度在世界上处于统治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世界十大陶瓷品牌却无一属于中国。由此设问: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究竟丢掉了什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又应该有怎样的大国担当和时代责任?结合陶瓷发展史,以故宫博物院所介绍的“瓷母”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瓷器炉火纯青的技艺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为载体,以当今中国陶瓷的发展现状为延伸,展现大国自信的同时激荡学生情绪,坚定学习者心中的文化自信,并从实际层面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以史为镜,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揭示化學学习的价值追求。

2.回顾前世传奇,建立情境关联

《国家宝藏》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主角的一期节目中介绍了三件国宝之一——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图2)其背后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相传,九百年前的大理国是水乡泽国,洪涝灾害频发,连年不断,百姓饱受水患之难、苦不堪言。大理国是礼佛之国,认为洪涝灾害是水中毒龙蓄意翻腾所致,而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即金翅鸟,它为庇护大理国子民,食毒龙、治水患,以致体内毒气凝聚、自焚而亡。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翅鸟守护大理千百年,早已成为大理人心中的信仰。可时间斗转星移,信仰不再是信仰的时候,“毒龙”就会显现。曾经的大理“苍山雪、洱海月”,是浪漫与文艺的代名词,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家为谋利益、百姓为寻方便,不惜舍弃河清海晏,将昔日的“毒龙”转化为水污染。为恢复洱海的清澈,云南新一代的“金翅鸟”再次出现,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洱海卫士”,他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大理国再现风花雪月的美好。

在学习非金属元素硫和氮以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酸雨的防治”为起点,用“金翅鸟”的故事作为情境导入,以调查周围的环境污染与防护为驱动性任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前教师可以将洱海治理前后的对比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家宝藏》节目中“金翅鸟”的故事创设情境,将我国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投资的数据和近期颁布的相关条例作为资料展示,呼吁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展示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的新闻与日本对于垃圾分类的做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分析实行垃圾分类带来的影响,并对普通民众的反应进行预测,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周围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活动结束时,可以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并邀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和思考:“普通人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又应该从何人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整个过程中,从问题出发,运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既培养了证据意识,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明确每个人都有守护一方水土的责任,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思考化学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体会化学工作者在社会进程中“为国为民”的“侠”之情怀。

3.走近今生故事,丰富职业优选

在2019人教版新教材栏目设置中增加了“化学与职业”栏目,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发展,为新课改下高考选科提供参考。但由于篇幅限制等原因教材不能展开论述,故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拓展,帮助学生进行优选。

《国家宝藏》中谈到吉林大学毕业的90后姑娘——宋姝,在良渚考古团队中独挑动物考古的大梁,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稳定同位素和DNA检测等现代测试技术手段鉴定考古发现的动物的种属、部位、性别、年龄等,正如她介绍的那样,“像碳、氮、氧同位素,可以判断这个动物当时吃什么,锶同位素是可以溯源的……”[4],每一种动物的遗存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因此,动物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在很多学生的认知中,对“学习化学以后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是知之甚少的,但在节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利用同位素检测法可以像宋姝这样进行动物考古,探寻良渚五千年古国的奥秘;利用金相分析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像“越王勾践剑”的今生守护人江旭东先生那样穿越时空、还原千年古剑的真正样貌[5];或是像国宝颜料非遗传承人仇庆年先生那样将孔雀石、朱砂、赭石等矿石转变为《千里江山图》中珍贵的颜料,惊叹世人;云南当代“金翅鸟”利用水质分析为洱海恢复清澈付诸努力;以及在文物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进行除锈或除霉的化学试剂,让沉睡许久的文物再现它们的魅力……这些事例皆可以体现出化学学科在考古、文物修复、文物保护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也是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的佐证。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有言,“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将这些事例适时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输出化学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选择。

4.对话前世今生,守护元素发展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每件珍宝都有公众人物讲述“国之重器”背后的历史与故事,通过舞台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让国宝“活”起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感受守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的荣誉感。正如良渚考古团队中的王宁远所说,“从事中国史前史的研究,自然就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好像不知不觉承载着国家的重量。”

文物需要守护,元素亦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对保护濒危动物的宣传,却鲜有保护濒危自然元素的声音。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问世的第150年,欧洲化学会用“扭曲”的形式绘制出显示地球上90种自然元素含量的元素周期表(图3)。这张独树一帜的周期表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哪些自然元素濒临消失,亟待转变目前的使用形式。以金属铟为例,它是用于制造手机和电脑触屏的银色金属。据欧洲化学学会会长戴维·科尔一汉密顿介绍,“铟的供应量在全球分布极少,如果我们每隔几年就丢弃旧设备,它可能很快就会枯竭。仅在英国,人们每月要消耗1000000部智能手机。倘若按照现在的速度,铟的储备量只够再使用20年。”

身为化学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化学自然元素资源,更有责任去普及相关知识。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教师可以展示这张“扭曲”的元素周期表,设置问题:“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厚,元素给我们提供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普通民众对自然元素知之甚少,面对如此不对等的现状,你有何想法?”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趁机借鉴节目中的“国宝守护人”形式,呼吁同学们成为“元素守护人”,成立“元素守护小组”,查找与收集自然元素的使用数据,与同学们分享,也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举办演讲比赛、制作板报宣传。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社区知识普及活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强化学生对化学价值正确理解,体现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国家宝藏》作为课堂资源的启示

1.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使课堂内容趣味化

传统文化毕竟是在过往中遗留下来的,具有时代的印记。若想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世界被接受、被认同,并且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极具挑战性的,更何况对象是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年学生。但《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使封存千百年的文物“活”了起来,将文物拟人化,以故事化的情节,让观众与历史对话,与传统文化交融,雅俗共赏、广受好评[6],无疑给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化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教义,传统文化更是像涓涓细流一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鉴节目中的創新形式,挖掘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点,例如,将《千里江山图》拟人化,口述自己华丽的颜色形成的秘密,创立金属元素化合物形成的矿石与传统染料之间的联系。其实,无论是真实的化学史,还是有趣的传说,或是由教师自己编写的趣味小故事,甚至是教师或身边人亲身体验,都可以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逐步改变学生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2.借鉴节目对历史的全新演绎,使课堂形式多样化

大多数关于文物的节目,始终跳不出“估价”的俗套,《国家宝藏》以“国宝选秀”的形式腾空而出,以合理加工的故事为载体,结合舞台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在舞台上全新演绎[7],让人耳目一新,满足年轻人个性化的文娱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容易产生“教师觉得学生不好教,学生觉得上课无趣”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设法改变课堂的形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教学形式,角色扮演、问题研讨、外出研学、问卷访谈、主题演讲等,将讲台变成舞台,将学生变成聚光灯下的表演者,在可控的场景中让学习者作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3.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使课程资源多元化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各种资源层出不穷,学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信息,倘若教师不能走出自己的区域之门,与学生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打破自己的思想束缚,尽量避免自己的心被现实填满,保持一颗好奇心,以专业的视角去捕捉合理的课程资源,结合实际,选择真正能够给课堂增色的内容,不断为课堂增光添色,让自己成为一位有趣的老师,让课堂变成真正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罗祖杰.影视资源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 王后雄,孙建明.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4,35(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1-82,4

[4]余安迪.守护“国家宝藏”,守护青春梦想[J].杭州,2019(26):64-67

[5]孙重阳.《国家宝藏》蕴含的化学知识及其教学价值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65-68

[6]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006)

[7] 王亚萍.《国家宝藏》: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表达[J].当代电视,2018(3):13-14

猜你喜欢

影视资源化学课堂爱国主义教育
论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