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

2020-12-21陈卫东

关键词:科学史科学思维

陈卫东

摘要:科学家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推论等过程,蕴含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科学史中开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围绕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展开,着重凸显“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质疑与反思”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史 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 模型与建模 质疑与反思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模块中《植物生长素》一节,编入了达尔文、鲍森·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探索实验,呈现了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思维培养的资源。对此,笔者开设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再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教学设计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培养科学思维。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以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向光性现象导入。

出示长时间放置在窗台上不移动的盆栽植物图片,提出问题:这株植物在生长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向光性)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向光性的定义。

过渡:人们对向光性现象“熟视无睹”,而达尔文做了个有心人,提出了“为什么”。

介绍达尔文研究金丝雀虉草向光性的背景资料: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达尔文在其导师亨斯洛的推荐下,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达尔文在随“小猎犬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会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后来,达尔文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向光性问题,并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

提出问题:达尔文的研究工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预设: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研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2.达尔文实验的分析。

过渡:科学重视实证,我们来看看达尔文做了什么样的实验。

出示实验过程图示(如图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学生陈述问题的答案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实验中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部的目的是什么?预设:为了分析这些部位与向光生长的相关性;这运用的是实验设计中的排除法,采用了对照试验中的“减法原理”。

提出问题: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一部分? (预设: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又是哪一部分?(预设: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向光弯曲的不是同一部位,达尔文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 (预设: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詹森、拜尔、温特实验的分析。

过渡:达尔文的推论中还有哪些内容尚未得到证实?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的刺激是什么?后人为解决这些问题继续探究。

出示三个实验过程图示(如图2—下页图4),让学生小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实验,要求在讨论中解答以下问题:

(1)这三个实验是围绕什么具体问题展开的?

预设:这三个实验围绕三个递进的问题“刺激能不能传递?”“刺激传递的效果是什么?”“刺激可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展开。

(2)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从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造成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命名为生长素。

4.解释向光性的成因。

师生共同以“倒叙”方式来分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長得快→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单侧光照射的影响。学生讨论,解释向光性的成因。

提出问题: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呢?预设:植物弯向光源生长会不会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单侧光照射后分解了?会不会是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你的推测?学生说出实验验证的设计思路。

让学生列举生长素的种类,并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二)归纳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思想方法。

提出问题:四位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是怎样的?预设: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合理推论→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概括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2.实验设计方法。

预设:达尔文的实验设计中用到了排除法;温特的实验设计中体现了单因子变量原则的对照法。

3.实验操作方法。

提出问题:怎样检出胚芽鞘向光生长过程中的弯曲部位?预设:可以在幼苗上画平行横线,横线不平行的部位就是弯曲部位;加竖直参照物,幼苗生长方向与参照物出现夹角的部位就是弯曲部位。

引导归纳:科学研究需要哪些优良品质?

(三)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提出阅读问题:(1)植物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有哪些?(2)生长素是如何进行极性运输的?(3)生长素是否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4)怎样理解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5)生长素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有何特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后,师生共同归类基础知识。

(四)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演示生长素转移方向实验的设计步骤,学生评价并完善实验的设计。

二、几点思考

科学家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推论等过程,蕴含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科学史中开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展开,着重凸显“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质疑与反思”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归纳与概括

“归纳”的基本释义是归拢并使有条理;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本课例中,设计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形成“归因归纳”“论证归纳”的基本方法。其一,引导学生寻找探究问题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开展“归因归纳”。比如,达尔文实验中,通过对胚芽鞘尖端或尖端下部遮光,相应的实验现象是“不向光生长”及“向光生长”,归纳出植物向光生长与胚芽的尖端有关的结论。其二,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解决,收集实验证据,开展“论证归纳”。学习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年代的多位科学家在探索植物向光性成因的道路上,是承前启后式的,前人的疑难问题就是后人探究的“触发点”。设计问题串,铺就一条问题“暗线”,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研究的足迹“按图索骥”,解决问题。围绕总览性问题——“植物为什么向光生长”,学生论证解决一系列问题: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什么?单侧光照射后植物是否向尖端下部传递了某种刺激?这种刺激是不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否可以传递?向光性的形成机理是什么?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掌握“论证归纳”的基本方法,进而不断提升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模型与建模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給“模型”下了这样的定义: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是认识和阐明生命活动规律、原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形式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模”就是建立模型,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的无歧义的书面描述。本设计中,引导学生建构两种模型。一是在实验设计中,建构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模型。比如,达尔文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关联部位,他在实验设计中分别对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遮光。为什么会这样来设计自变量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感受光源的是什么部位”“发生弯曲的是什么部位”。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设置对照试验时,要对尖端或尖端下部遮光。这是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合理关联。二是在实验设计中,把握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比如,鲍森·詹森设计的对照实验中,与常态生长的植物幼苗相比,切除对照组的胚芽尖端就是采用了“减法原理”,在胚芽尖端与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就是采用了“加法原理”。对照实验中,与常态相比,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影响因素来改变自变量的设置,进而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可以论证我们的假设,证实或证伪某种假说。

(三)质疑与反思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能对别人或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能对生物学问题开展科学分析与评价,做出理性判断。生物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质疑权威的过程中、在学习行为自我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比如,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向光性的成因:由于单侧光的照射,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移向背光侧,再纵向运输,聚集到尖端下部的背光侧,使其生长快于向光侧,造成植物幼苗向光生长。这种解释的基本出发点是生长素的移动。然后,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对于学生可能不成熟的想法,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和引导。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顺着学生的理性判断,师生再做一次“合理”的解释。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像龙爪槐一样倒长的特例。如是,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让思维活动更具主动性、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减少盲从性、狭隘性。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再论“用教材教”——发展高中生科学思维的视角[J].生物学教学,2020(9).

猜你喜欢

科学史科学思维
浅谈科学史在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
利用生物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及反思
科学史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教学中挖掘科学史的有效途径
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