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认知: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2020-12-10唐昭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唐昭莉

摘  要:情境具有真情美思的特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行、在情境中治,是学生情境学习的基本范式。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讲究“真”、注重“情”、追求“美”、启迪“思”。通过构建知行交互的实践情境、协商情境、美育情境、运思情境等,能讓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认知;学习方式

当学生被放置到数学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学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已故情境教育家李吉林认为,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能彰显情境教学的独特优势。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具有真情美思的特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行、在情境中治,是学生情境学习的基本范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情境认知呢?

一、讲究“真”,构建知行交互的实践情境

真正的情境教学范式建构是从发现弊端开始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对情境的理解是浅薄化的,对情境教学的实践是异化的。他们或者将情境等同于生活,或者为了情境而情境,或者将一些场景简单地理解为情境。真正的数学情境,讲究“真”,是以导向学生认知为目的的。为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科的知识内容而进行选择、创设、展开。只有这样,情境才能具有“学科味道”。具体到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就是要具有“数学味道”。

蕴含数学味的情境,应当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应当有助于学生认知数学、实践数学、运用数学,应当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应当能让学生的思维、思考更具张力。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中的“兔子蘑菇”“篱笆木桩”“夹子手帕”等静态呈现方法去启迪学生观察、思考,而是创设动态的情境:在教室的前面拉一根绳子,用两个夹子夹住一块手帕,用三个夹子夹住两块手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探究:夹住四块手帕需要多少个夹子呢?五个夹子可以夹住多少块手帕?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手帕”与“夹子”的关系之后,笔者就地取材,将一根绳子打成一个结,分成了两段;打两个结,分成了三段;打三个结,分成了四段……通过这样的动态情境,学生发现了基本规律,即“手帕的块数比夹子的个数少1”“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结的个数比段的个数少1,段的个数比结的个数多1”,等等。接着,笔者变换情境,让绳子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学生数后发现,结数和段数相等。由此,学生自然生发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段数比结数多1,而将绳子围成一个圈时,段数和结数就相等呢?这样的情境认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更能触摸到周期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真”的情境是促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也是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意义建构。要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探究,一边探究、一边思考,从而让学生的认知、探究、思考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求真、求知情境,能催生学生更多的“知”与“行”的交互。

二、注重“情”,构建知行交互的协商情境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在情境学习中,教师要注重“情”,构建知行交互的协商情境。通过意义协商,让师生彼此之间垂直互动,让生生彼此之间水平互动。由此,建构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网络。置身于这样一个互动场域中,学生能积极地交流、研讨。构建知行交互的协商情境,要注入“情”,从而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系统。

注重“情”的渗透的协商情境,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照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许多时候学生被疏离。教师常常运用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取代学生的操作、想象、思考,学生成了教师整个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纽扣,成了教师的一个木偶,这样的教学怎能充溢情感、情趣、情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知怡情、以情促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给男生和女生分发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画圆道具,让学生进行“画圆比较”。在比赛中,女生轻松获胜。通过男女生的交互协商,男生大呼上当。原来,连接女生画圆道具的两个脚的是棉线,而连接男生画圆道具的两个脚的是富有弹性的橡皮筋。通过这样的比赛、交流、协商,深化了学生的感受、体验,让学生获得了一种切身感受,即由于两个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固定,导致不能画出一个圆形。情趣化的情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画一个圆不仅要固定圆心,而且要固定圆的半径。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以情促知,就是要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密切联系生活、切入学生的经验,就能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就能让数学教学既具有“数学味道”,又具有“儿童味道”,还具有“生活味道”“经验味道”。

三、追求“美”,构建知行交互的美育情境

事实证明,美育情境,能吸引全体学生快乐地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能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暗示、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择美构境,顺应学生的“爱美”天性。创设美育情境,教师可以将图画、音乐、戏剧等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认知。

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物园的情境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在动物情境图中,笔者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动物,并且将这些动物的顺序尽量变得“混乱化”。在观察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地“做记号”;有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分工数动物;还有的学生做成了表格进行记录,等等。在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建构“10以内的数”,明晰了“10以内的数”的意义。在美育情境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诸如“山羊有几只”“哪一种动物最多”“长颈鹿比小狗多几个”,等等。情境,让学生自觉地卷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觉地生成了给动物排队、给动物分类等数数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是由于教师的灌输,而是基于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在情境图中,增添一些信息量,可以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内容,增强了信息的可比性,让学生在对信息的解读、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判断过程中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对后续学习以有效的铺垫。

“美”是数学教学的磁石,爱美是学生的天性。在数学情境教学中,应当以“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把“美与数”“美与形”等结合起来,从而以美启真、以真导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美能唤醒学生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通过美的数学教学情境,萌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涵化。

四、启迪“思”,构建知行交互的运思情境

构建的情境要蕴藏广远的思维空间;情境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运思”。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想象,才能引发学生的想、引发学生的学。在“数学思考”“数学想象”中,学生才能形成“数学的眼睛”“数学的大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从而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萌芽、滋养。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师一方面要唤醒学生经验,包括学生已经学习的方向、角度、比例尺等知识;另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方向、距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情境中启迪学生运思: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只船只迷失了方向,如何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以什么为参照?“灯塔1”在船只的什么方向?“灯塔2”在船只的什么方向?如此,从方向到角度,从角度到距离,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学生便能精准地确定、描述船只的位置。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运思过程中,学生逐步把握了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参照物、方向、角度、距离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空间上如何确定位置?显然,学生的认知视野已经从平面过渡到了空间,这正是学生数学思考力、学习力提升的重要标识。

在情境中,学生能美美地思考、美美地认知。由此,学生的认知、感受与体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认知境界。优化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想象去进行数学思考、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知行交互的实践情境、协商情境、美育情境、运思情境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