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12-08程小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9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培养模式

程小芳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该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跟随人才市场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真正的素质高、知识面广、专业扎实、业务能力强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但是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金融市场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地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院校既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的培养,又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要符合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技能岗位提出的素质高、知识面广、专业扎实、业务能力强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但是我国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正文正是基于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互联网 +”背景下传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需集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互联网运营能力、信息收集及发布能力、新风险管理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网络技术能力于一体,能应用、善创新的高端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金融理念,还需要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金融工作。而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中添加了一些互联网技术的相关课程,对于金融和技术的融合涉及较少,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对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无法实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学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学习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然后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少量训练的方式展开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填鸭式与满堂灌,课堂也鲜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的教材陈旧,案例不新,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没有被有效激发。

(三)金融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目前,各院校大多建立了实训实验室,但由于操作系统、实验软件的更新速度相当快,尽管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之初,投入了大量经费。在实验室的后续建设中却投资有限,这就限制了软件的更新。此外,市场上的大多数金融实验软件都是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使用过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教学功能。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合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单位一般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由于其工作的技能性较强,涉及面很广,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些专业核心工作实习生很难接手,合作单位也没办法让他们去实践操作,使得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对一些简单的实习工作或者一些推销工作又不喜欢去做,但实际上部分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实习的意义,以及做一些推销实际上对他们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学生定位不明确,使得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五)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是其他相近专业培养出来的,以金融专业研究生为主,从行业招聘的教师主要是以银行柜员和客户经理或者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为主,只有小部分是从互联网金融行业引进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活动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不吻合。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从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进行改进和重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就业定位

采取倒置方式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产业” 调查市场需求后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在新时代下的知识结构与复合能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知识结构体现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新业态基本特征+新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人文素養(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监管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复合能力体现在融合创新的能力,比如大数据金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原理及应用,能理解并引领最新发展趋势。

(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多学科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具备互联网金融用户运营、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商务拓展及客户服务等典型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这些岗位通用专业能力包括了信息与数据分析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文案撰写能力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

通过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培养岗位的通用专业能力和一部分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拓展课程互联网金融平台运维、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等,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深化以上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在金融领域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等,可以考虑开设区块链金融课程,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区块链金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弹性教学内容和开放式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岗位深度对接。学校教学制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科书的工具和技术可能无法跟上最新动态。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了解并补充最新内容,以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系统设置各门课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技能。较好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专题”教学方式让学生跟踪互联网金融研发及应用前沿动态,以补充滞后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现代信息技术化。可以采用注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法、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设计体现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科研前沿内容及行业动态,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探索,有助于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四)校政企联动培养跨界式师资队伍

单个学科的教师所熟悉的领域毕竟是相对狭隘的,纯粹懂金融的教师不懂技术,懂技术的教师不太熟悉金融市场和产品,这就难以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相关院校可以在各院系轮流开设短期跨学科教师培训班,选取骨干教师用最简洁的方式讲授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教师们可以交流专业知识交叉部分。但只是校园内互相沟通还不够,与其他高校、行业和产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可以让教师了解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可聘请行业或产业专家定期给教师培训或让教师短期在企业挂职,将“1+X”证书制度也应纳入教师的相关培训规划中。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吕斌勇.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

[2]候小丽,王翠娥.新商科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2).

[3]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

基金项目: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编号为1822。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培养模式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