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2016-12-19王静雷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学科交叉教学改革

王静雷

摘 要: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适应全球化翻译产业的变革,以校本科生院教育教学项目为基础,设计并建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实验室,并进行相关教学改革,重新建立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教学结果显示,翻译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改革;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H0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83-01

一、引言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翻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翻译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翻译服务对质量和时效有了新的要求[1-3]。在GILT(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和全球业务拓展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培养大批能够熟练使用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现代化人才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机辅翻译的发展与现状

机器翻译概念是由法国科学家阿尔楚拟在上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的,并由美国乔治敦大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联合实现,将简单的250字俄文材料翻译成英文,标志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真正诞生。

此后,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潮,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适合当前翻译人才的培养,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技术化水平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翻译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层面,一本书一张嘴地口头传授,没有加以任何现代化技术的辅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应对当前信息化的工作环境;2、学习效率低。翻译类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文科背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素养较为缺乏,要求其全面掌握相关的技术手段及专业化软件较为困难;3、软件价格昂贵。目前主流的机辅翻译系统有SDL Trados Studio和Déjà Vu,两者几乎占了机辅翻译软件市场的80%以上,但其高昂的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SDL Trados studio单台的授权达到15000元。

三、硬件搭建

(一)教室改造。我们将其中一间网络教室进行改造,采用五边形的排布方式,既方便学生及时互相讨论,也方便老师指导,并且今后还可作为一个翻译工作坊,用于一些翻译类的课题项目。

(二)升级计算机硬件。为了能够在一台主机上安装多种翻译专业软件如本文对齐、翻译记忆库格式转换、语料提取、机辅翻译软件等,我们将计算机升级至i5处理器,4GB内存以及500GB硬盘,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及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软件购买。我们得到校本科生院关于翻译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搭建协同翻译环境,学生可以同时参与一个大型的翻译项目,翻译结果将存储于服务器之中。既可用于教学,又可用于科研项目。

四、教学改革

(一)培养目标。我们根据目前新翻译形式的发展要求,确立了新的培养目标:按照欧盟标准和ISO国际标准培养“专业化、国际和、宽口径、懂技术、会管理、应用型”的能够胜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政府机关、大型LSP和TSP的翻译服务和语言服务工作,也能满足其他涉外部门跨文化交际需要的高级职业翻译和领导者,服务于外国先进文化和技术引进来、中国先进文化和技术走出去。

(二)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式,满足新要求,我们的翻译专业的培养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原有翻译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技能及翻译技巧的培训,并不能结合实际。在新模式下,学生将在实战中学习,培养翻译职业能力,注重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并与产业相结合,让学生熟悉现代翻译实务流程,做到以下几点:1、以现代翻译实务为纲。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结合目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翻译技能。2、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为目标。低效率、高成本的纯人工翻译已不满足当前的翻译需求,让学生学会使用技术手段,以符合今后社会对翻译人才的标准。3、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手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文科背景的学生也能很好的掌握各类专业的翻译类辅助工具。

五、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将分为四个模块:1、语言能力类课程。其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课程,汉语类课程,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类课程。主要包括翻译学导论、基础英汉互译、高级英汉互译、中外翻译理论等课程,其核心思想是了解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3、翻译技术类及实践类课程。主要包含内容有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库及记忆库的构建和维护,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并独立及协同完成翻译项目。4、翻译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质量控制等,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六、实践效果

传统的培养模式过于纸上谈兵,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引入实验教学之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往的课程当中学生在课堂中无法接触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翻译知识,需要自己课外去了解学习,不免四处碰壁,难以下手;加上文科背景,对技术了解不深入,更是碰到非常多的疑惑。新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学习,提高了积极性。

借助技术手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可以做很多以前人工无法实现的事。比如创建自己特有的翻译记忆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扩充,语料在不断复用的过程中价值逐渐凸显;利用已有的语料库资源,做一些历时语料库的研究,可以发掘语言的变化发展,使用的偏好趋势等等。以往大量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力,现在在计算机的协助下几分钟便能实现。

结合技术和数据手段,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理论。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不仅拥有了严谨的态度,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结语

新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外语学院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以往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慢慢模糊化,学科与学科之间需要交叉,科技才会不断进步,理论才会不断创新。翻译专业亦是如此。在这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来颠覆传统,来开展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教学。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是未来翻译专业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实验室)

猜你喜欢

计算机辅助翻译学科交叉教学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