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促成长

2020-11-17周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教学反思

周东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核心。初中数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如果没有题后反思,数学思维就会停滞不前,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和学生一起反思,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笔者认为,一要反思学生思维的受挫点,弥补知识的漏洞;二要反思解题路径,寻求一题多解;三要反思题目的不变性,研究解题规律;四要反思一题多变,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关键词:解题规律;解题能力;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69

案例:某数学课分析试题,如图直角三角形ABC,∠ABC=90°,AB=6,BC=3,将△ABC沿着斜边AC对折,点B落在点B′处,过B′作BD垂直于直线AB,D为垂足,求CD的长。

分析:本題利用对折即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出∠AB′C等于90°,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B′CD勾股定理来列方程求解。但是CD、B′D的长度是未知的,如何找到这两条边的关系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根据∠AB′C=90度,可以联想到K型图,向外补形就可以得到△CDB′和△BEA相似。相似比为1∶2,可以设CD=X,则B′E=2X,B′D=6-2X,由勾股定理就可以列方程x2+(6-2x)2=32求解即可。

此时下课铃响起,为了不拖堂,笔者就说这个图还有什么规律,请大家课后再去研究。课后一个姓吴的学生找到笔者说:“老师我发现△CDB′的三边之比为3∶4∶5。”笔者当时一愣,这个可是笔者本人都没发现的规律。“真的吗?”笔者说,结果一算真的是这样,就是这样一个三边关系,然后我们就一起把这规律写成“如图,当BC∶AB=1∶2时,沿着AC折叠得到直角三角形B′CD的三边之比为3∶4∶5”,而笔者就把这个定理命名为“吴氏定理”,这时这位吴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了。

又过了一天,吴同学又把他的定理扩充了“如图,当BC∶AB=1∶3时,沿着AC折叠得到直角三角形B′CD的三边之比也是3∶4∶5,”“相同吗?”笔者问,“一个是横∶竖∶斜=3∶4∶5,另一个是竖∶横∶斜= 3∶4∶5”。

“厉害,不愧为我们班的数学天才!”笔者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了他更多的数学热情。此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又多了一个“吴氏定理”的应用。从此以后这位吴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被重点中学录取。

初中数学教师很多时间都花在解题上。但是题目千变万化,即使做得再多也不可能做完。数学家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冥思苦想解出答案后,如果不进行反思,那么只会做这一题,跟学生讲,学生最多也是明白这个题目。进行认真反思梳理,研究规律,发现不变性,可以点拨解题思想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呢?

一、反思学生思维的受挫点,弥补知识的漏洞

在问题解决之后,反思解题过程是否遗漏已知条件或隐含的条件?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式,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

1.学生对K型图的理解不深刻,认为△ABC和△CDB′是一个K型图相似,求出了错误的答案。这里∠ACB′和∠ABC、∠CDB是不相等的,因此这两个三角形是不能证明相似的,我们应该加强一线三等角本质特征的认识,加深对相似判定的理解。

2.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出错,不能找出CD和DB′的关系。

3.数学思想方法的欠缺,找不到问题的出发点。这就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反思解题路径,寻求一题多解

在问题解决之后,反思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通过这样不断质疑、不断改进,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而提高思维的广度。

通过反思,此题建立了“对折——全等——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补形——一线三等角——相似表示未知的两边”这样一个解题思路,形成一定的解题方法。

2.把直角对折,若求边长,常设未知数,找到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方程思想可以解决。

3.角平分线+平行必有等腰三角形、K型图相似、勾股定理列方程等思想方法,向外补形和向内分割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四、反思一题多变,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解题之后反思把这个题目放在矩形中就可以变式出很多的题目,通过变式的练习,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题的能力。

例如:在矩形ABCD中,AB=6,BC=8,点E是BC上的一动点,把△ABE沿AE折叠。

1.若B点对应点B′恰好落在∠BCD的平分线上,求B′C。

2.若B点对应点B′恰好落在矩形的对称轴上,求BE。

3.若点E落在点C处,B′E和AD相交于点F,求△AFE的面积。

……

总之,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共性的知识、不变的规律、相同的思想方法,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题后反思,构建知识网络,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方从而提升解题能力,让学生脱离题海。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实验中学321200)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