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策略

2020-10-21谭皇妹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整合信息技术

谭皇妹

【摘要】  当今大数据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中国也是国际上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它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培育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也更加强调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且有实效地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 整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7-185-02

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的教学与学习行为,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符合数学课程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理念,但实施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就相应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思想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而针对这一现象,《标准(2011年版)》则作了更加明确的指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与此同时,它也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着重强调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层次性与多样性。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是应以数学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加以探究其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重过程轻结果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达成知识技能目标时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关注过程,就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言,需要关注两个“过程”:一是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过程。因此,在数学教科书编制和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内容呈现方式体现过程性;另一方面,要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活动。由于数学教材版面的限制,知识内容无法在教材能一一呈现,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对此,信息技术如短视频、动画、各种软件等则有巨大的优势。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三課时“解决问题”——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们自主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先从2块开始拼,2块的情况都拼完了再到3块……一直到7块,此时,操作的过程和效果仅局限与学生本人或小组范围内。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动态展示:一块块地拼组,一种种的拼组等将每种拼组方法都清晰有序地呈现出来,拼组过程直观清晰地向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像这样的教学片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由于学习用具、教学设备、时间、学生能力差异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让学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那怎么办呢?课堂上直接操作有难度的知识形成过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展示,让其过程得到清晰的呈现,使学生如身临现场地感知和体悟知识,并建构知识的模型,那我们追求的结果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时要重过程轻结果。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体现过程性,让学生经历过程,懂得知识形成,促进过程性目标的达成,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2.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障碍,而信息技术却有利于创设生动的情景和直观的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圆的面积”是从学生研究直线图形的面积到研究曲线图形的面积的跨越。教学时将圆转化成直线图形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无法突破现实客观条件对“化曲为直”“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直观展示的限制,以致学生很难理解是怎么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而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播放将圆平均分成8、16、32、64、128……等份,直观展示份数越来越多时,每份分得越来越小。这样的教学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展演可以突破了动手操作的局限性,启发学生想象和体验“化曲为直”“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通过动画将圆慢慢展开,通过线段的舒展和颜色的变化等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过程,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转化后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轻易地推导出了圆的计算公式。

像这样的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且有实效的整合,完善该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将其抽象性转化为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化抽象为直观,攻克认知障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化间接为直接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基础(包括知识技能、活动经验、生活背景等)之上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关注现实,让学生感受数学产生背景是义务教育学生课程的学段目标的方式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活用现实情境,化间接为直接,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化解复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许多现实情景无法直接在课堂上演,这时信息技术可以来助攻。如在2017年举办的小学数学全国名师“同上一课”活动中 ,聂斌老师开始课例《烙饼问题》教学前就播放了一段视频:展示一位名厨在烙饼的全过程。聂老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名厨精湛的厨艺和精彩的讲解,让学生直接了解了烙饼问题产生的背景,成功地将烙饼问题的复杂性化解为生活中的经验性,为学生后续学习《烙饼问题》奠定了经验基础和兴趣基调。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将现实情境化间接为直接,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添砖加瓦。

4.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层次性与多样性

《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其层次性在数学教材中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难易和练习设计的深浅,而多样性更多体现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如: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应由易到难,利用学习软件、课件等信息技术设计一定的基础性练习题、发展性练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新颖的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循序渐进感受课程知识内容的层次感。

如使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8+7”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用具体的物质代替数字,组织学生探究解题的方法:①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从8开始,一个个数下去;②8与2相加得10,再加5;③8拆分成3和5,5和5相加,再加上3;④把8拆分成5和3,7看成5和2,5和5相加等于10,3和2相加等于5,然后10加5等于15;⑤可以8看成10,7里去掉2(这个2是8看成10 多加的。);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直观有趣地将“8+7”的各种算理层层递进地展示出来,不仅让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形象有趣,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此外,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数学题型变化多样或一题多变等形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让学生高效地感受数学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应从数学课程内容的四对关系出发探究其策略,并做到:应用则用,且用得合理和有实效;无需用则坚决不用,以此达到重实质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吴海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8).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整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