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0-09-26王良燕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国际化教学改革

王良燕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来华留学生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目前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还存在需要不断改进的空间,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响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需要坚定“四个自信”,从统一考核标准、丰富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实践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将中国元素和特色融入教學实践,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化的优秀商务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商务人才;来华留学生;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深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也迎来了腾飞发展的机遇。在日益密切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1]。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的新需求,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等做出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一、国际化商务人才需求的高标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站在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跑线上。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赛道上,中国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身影,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始于提升流利的英语水平上,全民学英语的风潮席卷中国大地。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一度是炙手可热的专业选择。过去10年间,中国在世界经济赛道上,不断超越,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跻身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世界经贸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533家,实际使用外资8856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全球 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列全球第二位。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加速前进,许多跨国企业进军中国时都会遇上水土不服的问题,原本在国外风生水起的运营模式,在中国却难以打动消费者。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和eBay可以将它们的美国成功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但在中国却折戟而归,相反,国内各大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亚马逊和eBay没有的玩法。同样,中国企业想要进入外国市场,也会遭遇各类文化、制度差异的阵痛。仅有流利的外语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变化的中国经济环境,高水平的国际化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更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背景,能够理解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从中总结出可以运用的经验,并提炼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施行,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二、国际化商务人才来源的多样化

在更为频繁、高效的国际交流中,“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特点。在“走出去”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源国,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我国到海外学习人数累计达585.71万,其中超过8成留学生选择学成归国。在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中,经济管理类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学科。这些学成归来的商务人才,融合中外商务知识,了解中外双方的文化背景,能更好地在新时代国际化背景下发挥所长。因此“海归”身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成为其求职在华企业的敲门砖。

在中国人才“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将更多海外人才“引进来”。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来华留学生便是很好的交流桥梁。他们来到中国学习、生活,有机会亲自融入、感受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将他们所学、所感运用于新时代的国际商务环境,助力企业更好地弥补中外文化的隔阂。因此,对“引进来”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来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中国文化,更要通过在中国课堂学到的知识与中国社会实际融会贯通,理解中国社会高速变化的内在动力,这就对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相比2005年,增长249%;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中国一共吸引了513.4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留学生来华的原因,也不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习中文这么简单,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仍占多数,但选择学习工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医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多样性,专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选择长期学习,而不是短期体验。

对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发展前景、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优于本国,来到中国留学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独特发展道路是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希望能够学习中文,掌握一门目前国际主流的沟通工具,更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亲身体验,汲取优秀的发展经验,运用于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仍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同样吸引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是来华留学的主要生源地。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频繁,发达国家的企业将中国作为其发展版图的重要一块,为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想要近距离体验中国的快速发展,探究背后的缘由,感受这个他们眼中神秘的东方国度。通过在中国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助力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更好的表现。

由此,面对更加多样化的留学生来源和更高的求学目标,各大接收留学生来华的高校,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三、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改革

全国各大高校作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尤其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应当顺应新时代需求做出积极改革,肩负起为中国商务发展甚至世界各国经贸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2015年中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反观目前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之处。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主要力量,需要秉持“四个自信”,在教学中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将中国特色融入教学之中,与国际化接轨,带领各国学生感受中国发展魅力,学习和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要义。因此本文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四个方面,从课前、课内、课外、课后全面探索,创新高校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改革

1.培养模式统一化,促进文化交流

出于方便管理和服务的考量,高校普遍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隔开来,独立培养,导致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同一个课堂共同学习。刻意的隔离切断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减少了中国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双方都失去了通过与同龄人沟通与交流、提高自身国际理解与感知能力的宝贵交流机会。因此,想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商务人才,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打破过去的隔阂,在课堂上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来说,他们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特点,从而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行为。而与国际同学的交流是深入了解国际最新商务动态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留学生独立教学,往往对留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低,考核方式普遍比国内学生简单。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各国、各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且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简单地体验中国,更多的是想在中国学习专业知识,高校授课老师也应该相应提高对留学生的考核要求。因此,在时代要求、学生需求都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战略的导向下,高校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需要统一化,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考核标准的统一化。

在课程选择上,可以通过语言和专业知识测试将留学生按能力分类,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留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中文和专业知识俱佳的留学生,鼓励其选择与中国留学生一同修读中文课程;对中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进行英文授课,英文授课课程同样开放给中国学生选择;如果是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留学生,可以选择较低年级的课程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让每个留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尽量保证每个课堂都由中外学生共同组成,增加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时,将来自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以及中国本土学生混合分组讨论及完成大作业,以促进不同背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结合课程需要,可以邀请不同国家的同学介绍本国特色的经济情况、商业模式;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分享对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同商业模式的观点和看法。授课老师应当鼓励和引导中外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思想、学术上的交流和碰撞,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彼此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还能锻炼中外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而这些都是国际化商务人才必不可少的宝贵技能。

在课程考核上,也应该做到公平统一。英文授课课程对中外学生应有相同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对于中文授课的课程,在语言上可以照顾留学生,例如课堂展示允许留学生使用英文演讲,期末考试允许其用英文作答,但是考核评分的标准需要和中国学生保持一致。

2.课程设置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想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商务人才,需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是留学生教育存在普遍的问题是设置的课程远不如中国本土学生丰富,留学生选择面较窄。针对新时代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高校课程需要更加多样化,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特色;因材施教,提高课程针对性;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国际化首先体现在授课语言方面,由于中国不是英语国家,授课语言成为留学生选课的一大障碍[3]。在中国高校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广大留学生的需求。虽然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但是考虑到教学理解上的难度,高校应该开设更多英文授课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尤其是涉及跨文化、国际化内容的课程,授课老师应该尽量用英文授课。英文授课便于留学生理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也能锻炼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需要将国际上最新的商业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坐在课堂上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发展动态,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们分享国际顶级期刊近期的优秀文章,以论文为载体,向同学们介绍目前国际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

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被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吸引,想要来学习、感受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但是国内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国外高校教学体系差异不大,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尤其是经管学院,课程内容多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主,关注中国发展特色的课程很少,难以满足来华留学生想要学习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面对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新需求,高校应该开设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课程,剖析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现状,介绍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解读中国新兴的商业模式、营销方式等,将中国商业发展的独特性融入课程之中,让留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实践。

同时,留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也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还需要针对不同留学生的特点,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國改革开放、扶贫攻坚、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成功经验对他们更为有益,因此可以开设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相关课程;而针对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更想要了解本国与中国商贸往来的形式和前景,例如中美贸易的合作与争端,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外国企业如何针对中国消费者进行营销等。授课老师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讲授与之较为贴切的内容。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国际化教学改革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