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建设一流专业

2020-09-26蒋宗礼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教学实施培养方案

蒋宗礼

摘 要:建设一流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构建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强化标准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强化现代教育理念,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效和高质;通过确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有效的专业毕业要求,构建恰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牢记使命,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流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一流专业;内涵式发展;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展突飞猛进,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路。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同步,已经从高等教育弱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不仅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且正从大众化教育迈向普及化教育。在新的发展历史阶段,为了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发展走向以提高质量和水平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视察北京大学时更是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积极落实这一发展战略。陈宝生部长2019年4月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以《掀起一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助力打造“质量中国”》为题发表了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口号已经叫响,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部制订并组织实施了一组“领跑计划”,包括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并给出了11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的基本标准,以期加快一流人才培养。作者认为,一流专业建设,需在以下关键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要狠抓师德师风,确保数量和结构,强调专业水平,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立德树人。这是最基本的、具有“一票否决”意义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目标。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在为人类服务时,都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科学既可以造福社会,又可以被用来伤害社会。所以,教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自己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这样才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四个方面的引路人。

二是数量和结构,这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基础,是專业办学的基本保障。对不少专业来说,保障师资队伍的适当数量和良好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计算机类这样发展迅速、社会人才需求持续处于高水平的专业。1992年,我国建有88个计算机类专业点,经过不到30年的“极速”发展,到2019年已经有3736个专业点在招生。即使如此,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不仅要继续扩展规模,更要快速提高质量与水平。即使下大力气也不一定能把这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很好,首先是因为历史欠账较多;其次是一大批互联网等新兴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量极大,而高校在吸引人才上一直处于相对劣势;再次是新专业建设进一步导致专业师资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数量补充的基本困难,甚至使一些专业点无暇顾及“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迅速改善这类发展较快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已经成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

三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四有”好老师包括“有扎实学识”,这是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学生的“必备”。所以,“专业背景”“工程背景”“研究背景”是考察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主要维度,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有良好的表现。其中“专业背景”是基础要求,“工程背景”和“研究背景”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目前来看,不少专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四是一流专业必须有高水平的主干学科做支撑,为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除了基本工作条件的保障之外,作为一流专业,良好的学科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是一句口号,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做到潜心问道。相应主干学科基础不仅是教师的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也给面向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支撑。所以,良好的学科基础是一流专业必不可少的支撑。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本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学科学术研究并不等价,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并不等于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因此,“高水平”不应该看“帽子”,要具体看“专业负责人”是否真正“负责”,真正投入专业的本科教育,不但承担基础性的教学任务,还关心和研究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真正能够引领专业从认识和尊崇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到实践做出成绩。那种挂名的负责人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有的甚至会起不好的作用。所以,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作为基本要求。

二、积极落实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强化专业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落实教书育人。要想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需要,必须确立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落实教书育人。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要求绝大多数都在培养规格中进行了表述(极少数在培养目标中表述,这是不够恰当的),特别是各个理工专业类,都明确地将“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第一点。所以,各个专业点必须明确地在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有的称为培养规格,或者培养基本要求)中明确给出,以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参加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基本上是利用基于华盛顿协议的毕业要求框架制订专业毕业要求,虽然那12条中用了7条表述包括“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等非技术要求,但缺少明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要求。虽然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都认真地落实了中组部和教育部相应的要求,但专业毕业要求对这方面描述的缺失应该引起重视。另外,“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要求的落实,不应仅仅限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和学校的相关教育活动,更要成为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业务知识(技术),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服务党和国家的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贯穿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高其认识,引导他们落实到自己的专业实践中。这应该是“课程思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二是强化培养人才的标准意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换中,以外延式发展为主,或多或少存在着“扩张规模”“追逐热点”“多办专业”的现象,相对于对“面”和“量”扩展的追求来说,对标准的关注不够。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必须全面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专业还必须满足《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基本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落实与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要在满足标准的基础上,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纲”,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对标准符合的高水平。例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合理、明确,要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描述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而不是毕业时的目标;专业毕业要求不仅仅是技术要求,还有重要的非技术要求,全面体现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真正能够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高水平达成,其基本架构、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要满足要求。讲到标准,必须提到准确的描述,模糊的描述往往会导致偏离标准而不知。例如,专科、本科的区别是什么?按照工程教育领域国际上较通行的说法,两年制的专科培养学生解决狭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他们未来有能力承担技术工人的工作;三年制的专科,培养学生解决广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他们未来有能力承担技术员的工作;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他们未来有能力承担工程师的工作,其最基本特征是能够在没有现成技术、方法、途径的情况下,通过基于基本原理的分析和设计解决问题。这是“基本标准”。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专业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育教学的规划、实践、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关心的是全体学生学得怎么样。资源配置、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要全面、高水平地落实专业培养方案,不能以几个所谓的“典型”、几个“亮点”来“说事儿”,包括不能简单地用几个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来体现水平。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大赛的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以一个学校的3支队伍,每支队伍10人为代表的30人的总成绩评定获奖等级,就是要通过评价各校学生“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培养状况来引导各校强化全体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几个尖子、几个特例。其次,“发展”讲究的不是学生现在学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会用所学解决什么问题,为其未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再次是严要求,没有严格要求,就谈不上高标准。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这种爱体现在对学生的大爱,面向未来的爱,而不是狭义的爱,更不是“溺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积极落实现代教育理念。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OBE)、持续改进(CQI)三大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是理解和落实这三大先进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的重要抓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身上不同层次的产出,是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形成的能力。所以,从专业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再到相应课程教学目标,都要针对“能力”。我们原来习惯的“掌握”“理解”“了解”已经不太适合,需要用新的动词去准确地描述不同层次的要求。目前参考比较多的是Bloom认知层级描述,例如“能够”“使用”“实践”“分析”“区分”“解决”“创造”“评价”“判别”“评估”等。要奉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建立和实施面向产出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开展面向改进的各层次“产出”的评价以及基于评价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在全体教师中的全面落实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一流专业应该在这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科学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面向产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作为一流专业,必须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所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建设一流专业,科学制订專业培养方案是基础。这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开端。科学制订培养方案的基本逻辑如下:(1)确定一个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地刻画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能力)预期;(2)设计有效的专业毕业要求,能够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覆盖有关标准;(3)构建恰当的课程体系,高效地支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4)根据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教学,高水平地实现面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当然,按照持续改进的要求,还要按照产出导向的理念,去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为基础)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

1.确定合理的目标

确定合理的目标,追求鲜明的办学特色。所谓合理的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环境。我们注意到,目前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基本定位还存在简单追求高大上的口号型“远远的愿景目标”的痕迹,“领军人才”“X领人才”甚至“领袖人才”的基本定位让专业无法“符合”。所以,学校也应该分清是“远远的愿景目标”还是真正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要体现自身的条件。在诸多条件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专业必须认清自己师资队伍的擅长,自己能够招来的学生最适合干什么。再次,社会的总体需求反映在学科专业中构成问题空间,希望学生毕业5年左右最擅长解决的问题构成学科专业的问题子空间。专业必须清楚这个问题子空间是什么样的,问题子空间的人才需求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必须从(粗放地)关注问题空间走向(精细地)关注问题子空间。最后,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另外要注意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追求,不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简单汇集。要坚决避免诸如一个培养方案既要培养科学(理论)研究的人才,又要培养工程开发型人才的多目标“制导”现象。

2.设计有效的专业毕业要求

这里的有效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能够有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有效覆盖国家标准。作为工科一流专业,必须覆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培养基本要求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框架内涵。

严格地讲,作者见到的培养方案所给的专业毕业要求对其所要支撑的培养目标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偏差。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一些专业通过简单地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框架中“复杂工程问题”改为“XXX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未能具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需要,忽视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甚至用这个最基本的“工程教育”的要求去支撑科学(理论)研究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这类毕业要求难以“有效保障培养目标实现”。这种“不恰当”使有人误认为工程教育认证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影响了各个专业的特色办学。实际上,《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框架仅仅是在华盛顿协议框架下本科工程教育最低要求,各专业应该在此基础之上给出自身的特别要求。

另外,通过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框架简单“具体化”形成的这类毕业要求,不能覆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现行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框架是依照华盛顿协议中毕业要求的框架进行描述的,从总体上看,在此框架中并没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首先强调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以及“体育方面”的要求。所以,严格地讲,这些“专业毕业要求”尚不能完全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当然,目前也还存在从字面都无法覆盖“标准”的专业毕业要求。

按照面向产出的理念,“覆盖”讲究的是内涵覆盖,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覆盖。目前的做法是用“指标点”表达毕业要求的内涵,以解决专业毕业要求描述相对比较宏观的问题。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修订版培养方案中关于计算领域的工程知识的要求是“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复杂计算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中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该要求不便于课程的教学落实,特别是不便于对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将每一项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可衡量的”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落实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并给那些对相应指标点支撑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以“权重”,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落实和评价。所以,被分解的指标点就体现了专业中相应毕业要求的内涵。什么样的“指标点”既完全体现了相应毕业要求的内涵,又具有可衡量性,是专业必须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3.构建恰当的课程体系

专业毕业要求的实现任务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承担,这是主战场、主渠道,专业毕业要求中规定的所有任务都必须落实到恰当的课程中。所以,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是专业毕业要求,而且必须保证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是清晰的。

上文提到,为了便于专业毕业要求的落实,通常需要将毕业要求用更具体的、易于实现,并易于对其达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的指标点表述。所以,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首先体现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相应指标点的支撑,恰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支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基本体现。人们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似乎对很多指标点都有支撑作用,事实上也是这样。但作为设计,不能“凭感觉”去“落实任务”,而是要将任务按照“恰当的权重”分配给最具代表性(或者叫支撑效果最突出)的三五门主干课程,以强化课程的“责任”。而一门课程也不易支撑过多的指标点,避免顾此失彼,一般认为三五个就不少了。接受了系统分配的任务,课程就必须瞄准这些任务的有效落实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结果评价。

课程教学目标与所承担的任务(指标点)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清晰的,要按照支撑任务(指标点)达成来设计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对某一门课程来说,为了有效落实和准确评价落实情况,一个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一项任务(指标点),而一项任务(指标点)可能由不止一个教学目标对应。在很多情况下,不宜将任务(指标点)直接拿来做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高等数学的教学是要为学生表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但不能直接把“能将数学用于表述XXX专业的工程问题”作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体现专业毕业要求的基本指向。一是要体现能力导向教育的要求,所以过去那种仅仅对知识提出类似“掌握”“理解”“了解”等不再合适,需要体现对“能力”的不同要求。二是必须体现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定位。教学目标中直接用“复杂工程问题”表述并不总是合适的,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指向恰当的复杂工程问题特征,实现课程教学“集跬步以至千里”。

综上所述,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形成层级支撑,各类、各个教学活动构成一个人才培养系统,通过“集跬步”,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学生的培养。

四、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精力的投入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回归本分,引导学生回归常识,这是关键的投入保障,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一切无从谈起。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各个高校在基本教学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给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在解决了办学的基本条件后,师生精力的有效投入成为关键,特别是对一流专业来讲,更是如此。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提高专业主干学科的水平,对提高专业本科教育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唯学科建设而建设学科”,更不能“唯科研而做科研”,要真正落实“以本为本”。学校要引导教师回归本分,把足够的精力用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上;学校要和教师一起,引导学生回归常识,认真学习,让学生真正达到能够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去解决问题,要切实重视其中的“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落实。一流专业必须有政策和机制,保障教师“回归本分”,引领学生“回归常识”。对教师,要坚决杜绝“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对学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面向未来,认认真真读书学习,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恰当的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必须强调课程内容突出深入的工程原理,而不是简单地知道、简单地套用、简单地计算,要避免“知难而退”,杜绝无原则地删除课程内容,把课程变成“水课”;课程教学要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典型的问题求解思想和方法,同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着力打造“金课”;课程教学要有充分的分析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分析意识,养成分析习惯,学会分析,并能得到有效结论,通过教学唤醒知识的灵魂,使深奥的知识活起来,让“金课”的光芒充分闪耀,达成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其未来高水平地服务社会做好准备。“教”“练”配合,通过研究型教学“教”到位,并引导学生“练”到位。工程教育认证新版的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就明确要求“必须保证学生受到足够的训练,包括课程作业与专业实践环节。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类课程必须有数量和难度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相适应的作业”。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有效地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要有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高水平的教学引导,高水平的教学要求。而且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把它置于整个人才培养系统中,坚决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

重视恰当评价的导向作用。高标准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指挥棒,它不仅度量了“课程教学的产出”,更在引导和要求学生去达到应该达到的标准。培养方案中设定的教学活动,必须有严格的“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一流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材料,例如考卷、实习实验报告、毕业设计等,都必须经得起检查,必须按照“准确测量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测试一定要到位。例如,要强调考题面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其难度和深度要体现“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要保证能够有效地测量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种以考核知识为主的客观题要少,要防止年间考题的不适当重复,更要避免避重就轻、圈划考核重点。

总之,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瞄准培养一流人才这个基本目标,绝不是写写材料,凑凑“成果”,去弄一块“牌牌”。走内涵式發展之路,要下真功夫,而且要把功夫下在人才培养的日常实践中。要面向未来,多年积累,不断沉淀,真正形成一个有特点的品牌。要能发挥广泛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带动我国各类专业的建设步入快车道,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满足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需要。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教学实施培养方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