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9-10周治卢华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周治 卢华厚

摘要: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传媒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教学模式僵化、质量提升难、实训深化难、成果突出难等瓶颈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高职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传媒;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041-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泛媒体时代高职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桂教职成〔2016〕20号GXGZJG2016A077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承担着培养入门快、动手能力强的传媒人才的高职院校遇到了教学模式陷入僵化、教学质量提升难、实训深化难、成果突出难等瓶颈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尝试以“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职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瞄准市场,精准发力,探索“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传媒教学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动不断调整教学与实训;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技能,又要具备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态势,生产出高质量的传媒产品的能力。

纵观国内众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传媒类人才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让教师先进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阐释传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练习,其实践课程的讲授模式普遍陈旧僵硬,很难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1]。

有鉴于此,2016年9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对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定位,全方位探寻最新的人才市场需求方向,全面调整修改开设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实训的各个环节与考核方式。为此,传媒系组织校内教学管理部门、实践指导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新闻采编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影视动漫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秘等6个传媒类专业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调研、人才需求调研,邀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不同类别的主流媒体和泛媒体行业专家能手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大量增加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课程。

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传媒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学历门槛明显存在短板,但同时也发现,高职高专层次的传媒人才在就业市场依然颇受欢迎,一方面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传媒人才进行信息采集发布、单位形象宣传、影视拍摄制作、视频内容推广、技术产品推介和新媒体信息发布营销等工作。因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新一轮传媒大类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改革方向制定中,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并尽可能拓宽视野,瞄准行业企业需求,开设大量符合新媒体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并以模块式教学扩展学生知识与技能。

在模块式教学的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传媒系提出建立“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省市级传媒业界引进多名资深记者编辑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与广西电视台、网易广西、桂风起网站、广西智上云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广告传媒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媒体和企业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学及实训指导教师,创建多个资深传媒人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

资深传媒人工作室的设立就是以项目为纽带,通过现代学徒制运作体系,用资深传媒人的丰厚采编经验以及个人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实践,促进教學理论成果的转化;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就是强化真实过程的技能操作,从而对接社会需求,学到真实本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项目的来源一是资深传媒人的长期合作企业提供,二是通过虚拟设置。虚拟设置项目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2]。

资深传媒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有利于学校和该专业在人才贮备和品牌效应上形成互动,提升学校和专业的影响力。如以导演潘小楼为核心的数字传媒专业工作室,带领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广告和专题片制作;以摄影师农祖彬为核心的影视动画专业工作室,承接商业摄影和影视后期包装;以高级记者卢华厚、摄影师范洪铭为核心的校园电视台,带领新闻采编、数字媒体等专业的部分学生完成校园重大活动新闻宣传、大型活动直录播及承接社会宣传片、直录播活动;以资深网络编辑黄金献为核心的新媒体工作室为部分市县和区直单位培养网络人才……2016年9月以来,这些工作室业务不断增大,干得风生水起。

二、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围绕“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传媒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专业的办学发展方向。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课题,传媒系除了继续精简和夯实传媒类人才培养必备的策、采、编、评等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了三微一端、移动网络编辑、媒体新技术运用、航拍技术、影视后期包装制作等近20门拓展课程;同时打破了传媒大类专业原有的各自封闭的课程设置,通过鼓励各专业开放课程,让学生根据专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确定选修或主修,让传媒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一专多能的知识技能,在就业和个人发展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为依托,鼓励传媒大类(院系改革合并后为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和校外合作媒体、机构的资深传媒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通过引进真实的社会项目,把最先进的业界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实训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到真实可感的经验,掌握了真本领,职业素养和创业技能得到了培养提升。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熊旋为业界资深设计师,创立了“天地汇”品牌策划机构,他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个品牌创意策划和企业形象整合与推广,拥有区内众多知名企业的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塑造成功案例;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影视频道的部分资深媒体人通过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提交的新闻稿件、纪录片作品进行修改,让学生得到一线资深记者编辑的直接指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媒大类各教研室探索双创人才的培养途径,想方设法加大对教师个人工作室的投入,通过师带徒方式和模块化教学,资深传媒人工作室成为教学、项目实践、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3]。

三、不拘一格,有的放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师发挥专长,挖掘培育学生的特长与爱好。推行团队学习法,使一专多能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有效对接

“资深人传媒工作室”既包括引进人才创建的,也包括校内有能力有经验的资深教师创建的。在运行过程中,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让参与工作室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实施弹性学制。

高职院校传媒类人才培养实践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某个产品(或作品)的打造往往需要多个专业协同配合才能完美完成。如前期策划联络新闻采编和播音主持专业是强项,中期执行拍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较好,后期制作和新媒体推介宣传发布需要新闻采编、数字媒体和广告设计专业协同努力。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具体的项目教学实践,互学互鉴,培养一专多能的“全流程”人才,进可以让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流程,退也可以使每个人只负责做好某个流程中的一段工序,既分工又合作,紧密配合、协同创新。

在推进“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教学过程中,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大类5个专业围绕真实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分组、分期、分班教学,增强团队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策划力、执行力,项目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组织策划能力和执行沟通能力,承接项目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团队作战的优势越来越显现。通过建立信任与友谊,团队的稳定性、协作性与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得到了保障,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从题材规划、策划文案、外联拍摄到后期制作包装均由小组组建的团队分工合作,在交流协作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同能力。

“资深传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大类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明晰,课程改革的力度空前加大,教学实训更加符合行业产业的要求。传媒大类6个专业的学生专业成绩优良率明显提高,招生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大赛更加积极主动。4年来,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参与全国网络编辑创新大赛获得华南赛区两个一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影像大赛时有4篇作品获奖,7部视频作品在广西视频文化传播等大赛中获奖,14部纪录片作品在省市级电视台播出。广告设计与制作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比赛每年均有4部以上作品获奖,文秘专业在全国大学生速录比赛和中国-东盟青年礼仪大赛中频频获奖,播音主持、数字传媒及影视动画专业也在多个区内和国内多项大赛中有所斩获。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资深傳媒人工作室+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媒体变革迅猛的时代,有其合理性、传承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但是这种模式不可能一劳永逸,不能照搬照套,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点不断改进提升,做活做强,服务社会对传媒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蕊.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在“工作室制”背景下的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0.

[2] 徐畅.高职院校融媒体采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J].传媒论坛,2019(4):160.

[3] 刘冰.融媒时代新闻教育变革与实践[J].中国报业,2018(12):14.

作者简介:周治(1977—),男,广西灵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媒教育、思政教育。

卢华厚(1968—),男,广西环江人,本科,高级记者,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传媒教育。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