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8-09张小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乐剧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张小群

【摘要】  中国 音乐剧发展30多年,音乐剧教育开办20余年,形成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音乐剧教育以学院为中心,现有的或许可称为中戏模式、上音模式、上戏模式、北舞模式、地方模式等符合各自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各高校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各自的有效探索中相互学习与成长。立足我国音乐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中国国情下音乐剧教育的特点和问题为思考,指出应重新审视音乐剧教育20多年的发展道路,并提出重构我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要构想。

【关键词】  音乐剧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在对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21年来的人才培养进行充分总结后,与大家分享在中国教育思维下如何遵照音乐剧自身艺术规律来进行人才培养,以及对“中国”二字在音乐剧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北舞音乐剧人才培养的总结及探索

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率先开办音乐剧专业,可谓同根同缘。同根是指同在文化部的倡导下,并同时受到日本的帮助,同源则是两所高校常常享受同样的生源与教师资源。中戏以表演系音乐剧方向大专班为试点,在日本四季剧团的支持下,派出剧团老师结合表演系师资,直接指导学生排演剧团曾演出过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同时,派教资赴日学习和互访。2013年,独立成音乐剧系;北舞以社会教育系音乐剧方向本科班为试点,在本就倡导做原创的日本艺神集团的资助下,聘请中国一流艺术高校的声乐、戏剧表演等教授结合北京舞蹈学院社会舞蹈系师资。并先后与珠海文化局、深圳演出公司合作,在音乐剧还不被国人知晓的20世纪90年代,就打造了数部大型原创音乐剧,2002年,独立成音乐剧系。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国第一家开设音乐剧本科教育的教学单位,随着中国音乐剧的日新月异,其教学理念不断与时俱进。近年来,北舞音乐剧系进行了一系列四年培养计划之外的课程调整,如基础课程的指向性和覆盖面问题、音乐剧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问题、核心剧目课程的内容和比例等问题。并每年以教学研讨、教师汇报演出等方式进行全面的人才培养总结。有了多年付诸于实践和教学中的探索,自然产生教材、剧目、科研等一系列的成果,我系出版了《音乐剧导论》《外国音乐剧声乐教程》《中国音乐剧声乐教程》《音乐剧术语词典》等音乐剧教程十余部;排演了《西区故事》《妈妈咪呀》《猫》《律政俏佳人》等西方经典音乐剧几十部。北舞大概是中国第一家做原创音乐剧的教育单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创作了音乐剧《新白蛇传》《四毛英雄传》等,并在珠海实践基地演出上百场;以及建系以来《英雄》《天堂树》等原创剧目十余部。最为可喜的当属音乐剧人才培养,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培养了大批活跃在音乐剧、影视剧及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人才。师资方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都有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毕业生任教;每年有如国家话剧院、中国儿艺、北京儿艺、东方演艺集团等国家单位接收。近三年来,增添更多的是中小学、开心麻花、孟晶辉、三宝等演出公司,2016年的就业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就业趋势说明需求所在。

二、人才培养的音乐剧精神

模式即样式、标准,但音乐剧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在自我突破中与时代同进,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塑造人的精神。其发展规律也恰恰不遵循某种固有模式,其美学力道于突破既有,于自身文化根基之上不断吸收时代艺术精髓、独具音乐剧特色的艺术表述美。多年来,我们学习西方的音乐剧剧目、演唱方法、表现方式,却陌生于它所依存的人文环境、社会关系及人文背景、没有领会和传达它在本土文化上的独创精神。

音乐剧为什么而存在?需求决定存在。美国人对该艺术形式的喜爱说明需求所在,音乐剧早已成为推动美国文化和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需要存在的根源是它充分地体现着美国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音乐剧在中国已逐渐被人熟知,但我们很多时候给定义、抛概念,却恰恰不断受之束缚。眼睛如果只盯着国际,就难以用有中国文化内核的作品赢得有共同语境的国内市场,只有深入内核、真正承载和体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才是经典的作品,如果离开了这个核心精髓,所有的内容都在隔靴搔痒。因为音乐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跨越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承载多重的社会功能,在众多艺术融汇中寻找诗意、一体传达的现代艺术精神。其灵魂是剧中体现人生命表达、喜怒哀乐的人性。以艺术来表现人的生命之精神,本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长。教学中我们常常反思,如果培养学生单纯演的能力,那艺术人才怎能成为社会的引领?音乐剧人才培养就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打破习惯思维定势的精神培育过程,创新性、时代融入性、文化所属性才是它的精髓所在。建系以来,我们有步骤地加入了一系列中国元素的基础课程,如太极、水袖、京剧、昆曲、民歌等,以及创作类课程。搭建学生的中国舞台观和戏剧理念,培养剧的融会整合精神,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及传统艺术教育中比较弱化的人文建设,效果如何,还需时日可待。

三、对比下的思考,学习后的反思

相对于中国学院式的音乐剧教育模式,英、美等音乐剧大国的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理念。无论是走学校与市场、社会结合的英美道路;剧团与院校培养的日本道路;还是韩国引进加原创的市场培训式道路,都有结合国情、本国文化教育与市场,有廣泛群众基础的共通之处。与回归中国文化艺术精神路径相对的是,我们百年来与其说学习、实则延续着西化的教育体系。自中国音乐剧教育开设以来,我们潜心学习,但过多注重技艺的挖掘,而忽略了音乐剧艺术在中国化路径下的发展规律,使得音乐剧教育在被称为“舶来品”艺术的中国化演进道路中欣喜地感受着“西化”情境和英美音乐剧教育模式。在过去十来年的音乐剧教学模式中,高校多以西方经典音乐剧为主要教学内容,期望通过西方经典音乐剧的排演找到音乐剧教育的规律,逐渐加入中国内容,寻找适合我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主张下,如果还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就难以对自身音乐、语言及文化审美上有深刻的认知和重视。学生熟悉和习惯了西方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必将对西方语言、艺术,乃至文化无尽的崇拜转化为一种西化的审美导向。加上中西教学内容上的不平衡,以及对他者艺术深层文化深入理解和研究的缺失,难以深刻理解和挖掘其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戏剧情境、情感及意义等层面,易导致流于技术表面的模仿和主体文化观的丧失。

艺术的美确实不能简单比较而结论之,以中国传统的单声部音乐对比起源于教堂的西方多声部音乐,是不对等点的比较,就如古琴流水于交响乐,如何可比?自然不能优显所长。音乐剧在中国发展得怎么样?在美国总被提问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共识,面对外来力量明显大于内生动力的市场,差什么?作品。音乐剧作品缺乏自主文化意识和精神性,内容脱离社会与生活,创作中难以彰显中国文化自身艺术特长。由于优秀作品的匮乏,教学常常处于自外而内的被动。面对这危机重重,我们要寻找并解决问题,积极创新思维、解放思想,进行自我革命。

四、本土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塑

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不在表现征服与驾驭,而在乎人和自然交融体验的美感。借用G20的表述:中国艺境,世界理想。一个峰会且用艺境来总述与表达,更何况本身就充满艺境的音乐剧?中国类似音乐剧的形式不计其数,乐舞、礼乐、元杂剧、南音、傩戏、昆曲、京剧、样板戏等,历史之久,种类之多。戏曲对实事的针砭歌颂、充满张力的戏剧结构、韵白到唱腔的自然衔接,及其所处时期所拥有的众多票友基础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惊世之美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源泉,需要当代国人深入挖掘、用心创作。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就像有着悠久历史的黑人传统音乐文化一样,在各个时代被不断创新,享誉世界。而面对西方歌剧不到四百年、音乐剧至今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竟不知怎样跟从?

从整个中国社会广义的音乐剧教育来看,儿童音乐剧、社会音乐剧组织、普通高校音乐剧社、戏剧类电视节目等的红火,很可能即将进入一个音乐剧蓬勃发展的大时代。加上一批批有识人士的助推,中国已具备了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社会模式基础,迎来了蓄意待发的好时机。如今,中国音乐剧教育结束了漫长的第一阶段,应适时进入主要依靠自身内力谋求最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中外音乐剧艺术争相在中国主场博弈的阶段。当下中国音乐剧最需要向内找寻,即向艺术本体找寻,找到最为体现这个主体艺术的中国表述方法。同时,音乐剧还需要向现实找寻,敢于直面和剖析中国音乐剧的当下土壤、市场力和观众审美点。这就需要建设以中国人文为核心、以生活为镜借,对自身艺术有正确认知的音乐剧学科,才能真正进入充满自主意识的中国化的阶段,在巨大外来冲击力的市场浪潮中自主地把控方向。

第七届中国音乐剧教育论坛上,有专家提出:“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这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也可用乐高思维来重新编排:“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呢”?我理解中国语言即为国人的母语和乐音体系。不同的语言、音韵生成不同的语境和音乐,乃至不同的审美观,如中国音乐中的调高、腔、韵,那是我们独特的美。世界语言可能是地球村可共通的音乐语言,但中国故事也好,世界故事也罢,一定是能表现人类的共通情感。没有平白无据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我们熟知的许多英美音乐剧作曲家都钟情于自己的名歌、擅长本土的音乐语言。笔者始终以为艺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找准自己的文化语言叙述与表达特点才是关键点。中西语言体系、审美习惯大不相同,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旋律特点、以及律制等完全迥异于中国的乐音体系,中国人在肢体、舞蹈等整个身体语言体系的基因也跟西方完全不同。因此,如何从中国璀璨的传统艺术中提炼音乐剧的语言表述和音乐理念,讲中国审美情趣下、共同呼吸的社会生活中可闻易见的故事,反映所处的时代精神,并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和表达方式才是当务之急我们共同研究的内容、

五、基于中国文化根基和市场需求下的音乐剧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艺术教育这个相互生成的紧密系统中,教学与实践在探索中增长促进,以此积累、推动科研,创新思想,从而产生成果,但我们常常对循环系统中的实践和教学这对最为重要的关系认识不够。相对于常规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音乐剧更重要的是市场实践,市场是大课堂。“经济与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与物质欲望而设,与艺术——审美的精神品格和超越性本来就相抵牾。”而音乐剧恰就是這样一门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并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于这个时代,中国音乐剧形态越发多样化,呈现出中国新时代文化特征。新是指社会转型带来的形态变迁和已被异化的文化环境,即经济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文化对应关系的转化所致。当下我们更需要搞清楚音乐剧人才培养逃避不了的许多内外部关系。于内,要注重音乐剧创作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艺术间的关系等;于外,注重教学与社会服务、商业市场对学生的培养关系、学生的商品属性等,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环境。

美国高校音乐剧几乎都有校内运作良好的产业循环,也与演艺产业市场形成了有强烈需求下的生态链,学生商业价值得以充分体验,产业观念强烈,学院与市场培训合力能够完美接洽。韩国音乐剧真正飞速发展主要是文化产业带动新作品的不断增加,韩国政策、文产与教育的合力拉动了国家自主审美的文化影响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韩国就输出大批学生学习欧美文产、学习中国艺术理论,可见国家重视及远见。但中国文化产业与表演专业配置比较分离。我们教育工作者往往埋头于教学本身,窄化于技术和艺术教育的层面,忽略了音乐剧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责任;忽略了作为毕业生在面向社会需求应有的适时变革;忽略了相关人才的专业配套设置。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剧对传统学科的分界在教学中提出了挑战,尤其许多分类已久的学科,较难摆脱一些固化的思维,这就需要以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本身就跨商业、科技等领域,商业性可能大于艺术性的音乐剧艺术形式。作为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也从属于整个音乐剧产业。毕竟学生的毕业去向及其将来的成长空间、职业素养、艺术理想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综合指导因素。

在总结多年成果后,或许我们可以谋划未来,建立系统的跨学科融通式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当下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音乐剧方向,量的扩大迫使质的优化刻不容缓。需要有战略眼光的去设计契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实战型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环境。如建立校团培养模式下的产学结合,通过剧团般的轮转系统,使毕业生的就业多元化转化为有力的课程支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重视基础研究,比如文本所创造的意义空间;还要扎实人文类通识课程,注重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在内的系列理论研究,建立围绕音乐剧大艺术观的核心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贯穿中国哲学理念和中国艺术的表述方式,塑立从写实走向写意的中国舞台艺术观,以音乐剧从业者文化自省的创造力构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才是各位同仁的共同理想。

音乐剧在中国要遵循其艺术平民化的一贯道路,如果有多部音乐剧能持续盈利的天天上演,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那中国音乐剧时代就真的来了。感谢音乐剧教育论坛,在这个共荣共生的时代,聚拢力量,共享平台,共同谋划中国音乐剧的伟大事业,才能为中国音乐剧培养更多坚强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霈生.论戏剧性.2009.

[2]叶郎.美学原理.2007.

[3]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2007.

[4]卢铁城.以观念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12.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2004.

[6]陆润棠.中西比较戏剧研究.1998.

[7]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中国戏剧出版社.

项目名称:中国音乐剧教育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118031/022。

猜你喜欢

音乐剧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