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2020-08-09尚水利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教学理念问题意识

[摘 要]现代大学的教学理念已由“三中心”论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为手段转变。为此,新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时也相应地遵循宽容意识、对话意识和问题意识三大原则。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教师需提高自身的素质,方能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教学理念;宽容意识;对话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4-010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4.019

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教学是大学生存的根源及发展的根基。尽管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经历了由“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再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但其教学的重要职能从未被动摇过,且一直都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同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有效地改革,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有收获,进而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的真正变革。

一、大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理念支配的,这一判断来自于“人是理性存在物”这一基本事实。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提起大学教学理念,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传统的“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其典型特征为: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用固定的教材面对所有学生,并采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节奏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假定为以同样的程度、同样的速度接受了同样的教育(知识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极易退化为“填鸭式”教学。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与知识的权威,学生被理解为待填充的知识“容器”,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复制”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剧院式”的空间排列。固定的桌椅,按照一定距离被整齐地排列着,学生进入课堂,如同进入一个小型的剧场。这种空间形态分布维护并强化了教师的权威,可使教师有效地控制整个课堂,保证了知识单向传授的效率,却弱化了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成了剧中的“主角”,有时甚至还兼任了“配角”;二是知识型的教学任务。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记忆、巩固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最终通过考试衡量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三是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已成为讲授法的“黄金法则”。教师按照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如同流水线年复一年地生产出批量的“模快化”学生。这种程式化的操作视人如物,禁锢了学生的灵魂,阻碍了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被学生戏言为:我讲,你听,你忘。它使学生的自主性缺失、创新性缺失、生活的实践性缺失。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于学生个体的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而产生能够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同化知识,以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进而自立的过程。

教學理念要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其已由“三中心论”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转变。师生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学相长,还应做到学学相长,即从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的师生关系向师生都是学习者的“学习共同体”关系转变。首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者。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过去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里有两个疑问:一是学生要有“一桶水”呢?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是一个完全可能做到的事情。照此逻辑推理,老师岂不是得拥有“太平洋”的知识储备,这又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二是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这桶水要是过时了呢?传授的知识不但无用,还贻害无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将“一桶水”替换为“一条小溪”,其特点:一是保持新鲜水源不断,即对新知识、新技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随时看到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前景。二是引导学生顺流而下,进入知识的海洋遨游,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者”。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完善和自我评价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只有参与才会印象深刻,有所感悟,才会积极行动。教学成果也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与参与感方面。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衡量这种主导性需要我们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正如旅行一样,导游是主导,游客是被服务的“中心”,导游的主要功能是确立景点、规划线路、引导参观、适时指点,而游客在参观时的获得感才是衡量旅行是否成功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全面掌控课堂的局面,学生参与使课堂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学生自主导向的“求索”。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是教师需要修炼的基本功。

二、现代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理念是抽象的概念表述。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实现,不能落地生根的教学理念会沦落为“口号”。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必然会引发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研讨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同时,网络化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也相继出现。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提出什么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感动学生心灵。而教师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下去。作为教师,以下三个原则值得我们思考。

(一)尊重与宽容意识的修炼

通俗地讲,宽容意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与自己想法和行为不一致的学生采取的一种行为上的“审慎选择”,实际上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他自己认为的、最合理的想法及强加于学生的冲动,转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真正想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说话权利,是一种对学生尊严的尊重。作为教师,要创造温馨从容的教学环境,让所有学生敢于直言并寻找到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同时,教师也应对不同的意见持宽容的态度,要纯粹倾听,不带嘲讽,接纳差异,不作指责,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多关注学生好的方面,并以关怀之心告诉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学生没有不同意见,那么课堂上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了,没有反思就无所谓真正的思想交流。因此,教师要把不同意见说给学生听,使学生听了也想说,在说与说之间形成回流、听与听之间形成循环,这就是“课堂对话”。老师和学生不得不把对方所说的话当成思索的对象,同时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最终形成了双向反思,只有出现意见冲突,思想才能出现。教师一定不要消灭冲突,而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冲突的能力。通常来讲,最具活力的教学恰恰充满了矛盾或冲突。学生尊严的建立在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想法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反之,作为美德的宽容也会变成空话。

(二)积极的课堂对话

美国学者伯布勒斯和布鲁斯认为,“对话是一种教学关系,它以参与者持续的话语投入为特征,由反思和互动的整合所构成”[1]。通过对话,课堂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知识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交流。教学由灌输式的、以陈述为主的“句号”转变为具有怀疑精神的“问号”,学生将真正体验到“把过程放慢,让思路打开,促观点碰撞,使学习发生”的新感觉。通过对话,知识的课堂也将转化为情感的课堂,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生命力和知识的美感,也更能感受到老师在对话中所倾注的爱。课堂对话是一种参与性的、开放性的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而非几个教学要素简单静态地机械连接,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向。通过对话教学,师生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在批判中共同成长,这也真正实现了大学“启蒙”的教育功能,彰显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理想的对话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其整个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首先,大家都是参与者,而不是以某个特定主体(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其次,没有人对知识拥有所谓“正确”的垄断权,每个个体都将以平等的人格及对话资格来取代他人的灌输或训导;再次,在对话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转换视角,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自我,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嘲笑或指责他人;最后,获得认可的知识应来自于理性的辩论和合乎逻辑的推论。

(三)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

问题意识是大学教学的开端,贯穿于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方法始终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导向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重构思想。以往我们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一个标准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给予圆满的解答,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教学将持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疑问了,大家“全都懂了”,这节课就成功了。而新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恰恰要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使所有学生“有问”“敢问”“会问”“乐问”。

在现代社会,问题意识是创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爱因斯坦曾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靠一个数学上的严格逻辑推演,或通过实验室的实验将其验证,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极大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为此,教师更需要鼓励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与辩论。有怀疑不等于反对,有反对也不等于敌对,比拒绝“点子”更加恐怖的是没有“点子”;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大家争论、批评、捍卫、修改意见,最后使意见转化为知识。然而,大学中如果存在没有“问题”的教学,那就是大学的悲哀了。具有博士或教授头衔的教师登上讲台,假如他们噤若寒蝉,变成“录音机”或“复读机”,倒不如让一个“卖烧饼”的师傅来教,学生“得救”的概率或许会大大增加,因为对于“卖烧饼”师傅的话学生敢于存疑,且有批评的勇气。总之,教室是固定的,教材内容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不变的,但学生的思维却是灵活的。我们唯有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授课方式为手段,才能创造出具有活力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课不在于讲,而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功夫在诗外,准备比资历更重要;知识也不在于“传授”的效率,而在于学生“觉”与“悟”的程度。在教学中,凡是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就是最合适的方法。我们不盲目否定传统的讲授法,也不借口“中国国情”否定一切,我们对新方法应持开放态度。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学会多种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然后是实践者,唯有实践,才能对教学方法感知和体验。

三、卓越教师教学方法的修炼

教学理念的改变、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适应与应用的过程。但追求卓越的教师一定会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本文对学生眼里的“卓越教师”做以下假设。其一,假设学生都喜欢“有趣”的教师。“有趣”即风趣幽默、印象深刻又能激动人心。有趣是这个世界上的稀缺资源,人的有趣是人性中的最高境界。有趣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这个世界的有趣性,自己的学生很有趣、自己的工作很有趣,然后通过享受有趣的工作来享受这个世界,享受生命。无趣的教师即使才高八斗,其课堂教学也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其翘课或在课堂上梦周公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有趣的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编成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故事,再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叙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移情”。所以,真正令人乏味的未必是事实,而是教师的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教师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学生通过有趣的教学“悟”出了什么。其二,假设学生都喜欢“有水平”的教师。“有水平”即教师知识储备的水平和授课的水平。当前,高校教师多为国内或国外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有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在科研方面也受到过严格而系统的学科知识训练。然而,学术水平高的博士生不一定是“授课水平”高的教师。有时,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未必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并非都是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因此,如何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合理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将其称为“教学学术”。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学术GDP”不仅主宰着教师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实际上高校重科研并没有错,错的是唯科研是瞻,忽视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片面地认为教师只要科研做得好,其教学就一定好,那么就会出现一些高职称教师将课教得一塌糊涂的现象。其三,假设所有学生都喜欢“有意义”的教师。“有意义”即由教师带来的生活意义和人生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书本内容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三观”的形成与改变。一些教师认为,大学期间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够为其未来进入社会作准备,然而却忽視了大学生活也是每个学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大学教育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从本质上看,教师教学除传授知识外,还具有一种内在的、本源性的价值性活动,它是学生生活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出学生对于真正好的教学之感受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好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头脑,这是无价的。对学生来说,内心的变化是真正的变化,内心的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内心的成长也是真正的成长。大学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种具有承载价值的活動,而不是与价值无关的纯粹事实。学生在社会中并不一定直接使用学过的知识,甚至有一天还会忘掉学过的知识。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人们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在20分钟之后会忘掉40%;1天后会忘掉50—80%;6天后会忘掉77%;1个月后会忘记90%。我们头脑中的确像是有一块“橡皮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会一点点地被擦掉。然而,正是这个“无用”或“忘掉”的过程,塑造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也正是这个“无用”或“忘掉”的过程,才体现出一名教师默默无闻地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

参考文献:

[1]Burbules N C,Bruce B C.Theo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as Dialogue[M].In Richadson,V.Ed,2001.

(责任编辑:付英华)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ethod in University

SHANG Shuil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modern university teaching has changed from “three centers” to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also follow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olerance consciousness, dialogue consciousness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concept; tolerance consciousness; dialogu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收稿日期]2020-03-09

[基金项目]2019年北京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项目编号:GJ20190115)。

[作者简介]尚水利(1967-),男,河南辉县人,硕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行政文化。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教学理念问题意识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