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科学真谛的小主人

2020-08-06蔡瑞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蔡瑞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核心素养发展理念的不断完善,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多科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兼顾学生的个体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们可以在学科探究中乐学善思不断成长。本文从小学科学课堂生命活力關注的迫切性入手,探究如何推进有效教学,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推进小学科学“智慧课堂”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科学真谛

把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提示、点拨也极其关键。没有教师的引导,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个课堂就可能是一盘散沙,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可能成为一次没有路标的航行

一、问题———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

实践证明,有效探究活动所选择的问题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这些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二是这些问题都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探究的价值。结合这两个特征,在确定探究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把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放在首位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了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析、内化并转化成初步的概念。学生分析所获取的信息时会产生许多疑问,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意识中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疑问。因此,把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放在首位,这种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意义的。

当然,探究的问题也不一定全部出自学生,当学生提不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主动出示探究问题,引入探究活动。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出示的问题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途径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师让学生观察三个形状、粗细、高度均不相同的瓶子(给瓶子编了号)中的水,下面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师:三个瓶子中的水一样多吗?

生:肯定不一样,看看水面的高度就知道了。

师:如果不一样多,你认为哪个瓶子中的水最多,哪个瓶子中的水最少?

生:1号瓶多,因为它最高。

生:不对,1号瓶虽然最高,但是很细。我觉得3号瓶最多,因为它最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了看法,产生了争论,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此时的学生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提出了问题:“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三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呢?”虽然这个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可是教师经过前面情境的铺垫,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了学生想自主探究的问题。

(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生活背景等因素存在差异,所以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深浅不一的。况且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有价值的、与探究活动紧密联系的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挑选出来是确定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启发学生说说哪些问题是基础问题,是与学习内容有着紧密关系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从而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计划——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

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有众人参与的过程。为了保证探究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就必须对即将进行的活动作一个全面的思维整理,这个思维整理的过程最觉的表现形式就是制定计划。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教学内容和结构性材料的优化组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实践证明:科学探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谁知水平、知识经验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同的阶段应确定不同的目标。

①年级以制定口头计划为主

② 三年级以观察活动为主,观察和实验都较为简单,由于初次接触研究计划的制定,应重点训练制定口头计划。

③年级要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

④四年级学生不再是进行简单的实验或观察了,而是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更多的思考。因此,在指导他们制定研究计划时要侧重于计划的步骤,就是要求学生整理出研究的简单过程(过程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图形表示)。除此之外还要会选择研究工具和材料等。

③五六年级应会制定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五六年级更侧重于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对计划进行描述。

(二)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完善计划

探究计划虽然综合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但是计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完善计划显得尤为重要。交流计划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发矛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还可以为后进小组提供示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计划可以扫清后继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理以《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中交流计划的一个片段进行说明。

生:我们组设计加盐的过程用式子表现为1克+1克+1克+5克+5克+1克+1克+1克。

师: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加盐?

生:我们不知道5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先少加点试试。

生:这样太浪费时间了,我们前面已经估计了50毫升水一般能溶解10-20克食盐,我认为可以先加10克,再一点一点地加。

师:对,前面的估计也是我们制订计划的一个重要参考。

生:干脆一下子加足20克就行了。

生:不行,万一不能全部溶解怎么办?还是先加10克,再一点一点加。

师:对,还是留点机动的空间好。下面小组内根据交流的结果再完善一下计划。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交流计划、完善计划的过程,此后的探究活动肯定会问题百出。正是因为这个过程,学生们解决了如何加食盐这个难点,为后来的探究活动扫清了一些障碍。

三、材料——有效探究活动的保障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是借助于科学探究活动来进行的,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材料是开展有效探究活动保障。材料可以演示出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学生通过这些科学现象接触到了科学原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识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材料的重要性。

(一)要精心选择常见的材料

材料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的选用渠道也相当广泛。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将会对有效的探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常见的材料,学生掌握其特性,操作也熟练得多。一个普通的气球可以用于揭示空气的存在,可以用于研究反冲现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弹性的存在,可以在水中体会水的压力,等等。

以上材料在生活中即随处可见,又可以用于多种探究活动,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对材料进行巧妙搭配、优化组合

村料的准备并非越多越好,单一的材料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多样的材料又会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从而导致走“歪路”。因此,利用材料之间的有利因素进行巧妙搭配、优化组合,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三)应把握出示材料的时机和次序

在科学课堂上,材料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操作的冲动,从而搅乱了教师对课程进行的预设。因此,材料如何出示,何时出示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还清楚地记得章鼎儿教师的经典课《橘子的认识》,章教师在课堂上对材料的处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课一开始,章教师先拿出一个装着橘子的袋子,讲清要求后把橘子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到橘子后先观察外表,然后剥开,再闻闻、尝尝,忙得不亦乐乎。过了一段时间,章教师拿出一个装着橘子水的杯子说:“这个杯子中的果汁是用橘子榨的,你们的橘子也可以榨出这样的果汁。”学生看看自己的手里只有橘子,于是向教师要榨汁机和杯子。教师把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又玩开了。等活动差不多快结束时,章教师又拿出橘子做的小橘灯,学生的兴致又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動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与条件,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努力探究过程中“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