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需要“整块学习时间”

2020-07-30张菊荣

关键词:课程改革

【编者按】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实,需要设计大任务。完成课堂大任务,需要完整的、持续的、聚精会神的学习时间,即“整块学习时间”。在您的课堂里,有“整块学习时间”吗?怎样才能拥有“整块学习时间”?如何用好“整块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质量?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一组文章,为您解读。

摘要:课堂上缺少“整块学习时间”,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损伤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更无法让国家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因此,我们呼吁,课堂上要让学生拥有“整块学习时间”。这需要我们研制好“整块学习目标”、设计好“整块学习任务”,安排好在“整块学习时间”里的学习,并通过“整放整收”等策略,保证其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转型 整块学习时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现“让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学习时间让给学生。没有学习时间,如何让学生学呢?而且,是把整块的时间让给学生,而不是把零零碎碎的时间给学生,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地经历真实的学习。

一、课堂缺少“整块学习时间”:一种极其普遍、极为可怕的教育现象

(一)课堂上缺少“整块学习时间”的现象极其普遍

笔者观察课堂有一个习惯,喜欢统计学生连续的、完整的、集中精力学习某一内容的时间,笔者称之为“整块学习时间”。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在课堂上看到哪怕是3分钟、5分钟的“整块学习时间”。无论是普通教师的家常课,还是名师、大家的公开课,这种现象司空见惯。笔者的观课笔记,通常会记录时间,什么时候教师讲解,什么时候教师布置任务(包括提问),什么时候学生开始学习,什么时候教师开始组织交流(比如指名学生分享观点)。如果您也这样做笔记,就会清晰地看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往往在教师提问刚刚落下话音的时候,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而“师生互动”也就立即进行了,因此,学生几乎不存在“整块学习时间”。笔者某次观看李玉贵老师的录像课,李老师话音刚落,下面也是小手林立。李老师说:“不要举手,请不要举手,先回到课文中,去思考。”很赞赏李老师这样的处理,我们要让学生好好思考,而不是急于回答问题。另一种现象是,学生好端端地、安安静静地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总是会插话。典型的现象是,当教师巡视到某组或某生附近时,发现了某个问题,总是随意地、不断地“提醒”全班同学。这种“提醒”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了学生的完整思考,我们称之为“扰学”——不但没有助学,反而常在扰学,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课堂上缺少“整块学习时间”,作为一种现象是极为可怕的

如果每一节课上,学生都没有“整块学习时间”,就会成为一种普遍教育现象,这是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个问题哪怕3分钟、聚焦某项任务哪怕5分钟;而这又意味着,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始终被教师一步一步牵着走,始终无法独立地(或者与同伴合作地)进行3—5分钟的学习。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去的学生,智力上会永远“长不大”——离开了教师在背后一步紧一步的提问、提示,学生就不会产生问题,不会思考问题,更不会解决问题。而这,将有多可怕!苏霍姆林斯基也批评过这种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的现象:“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样做的结果是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使它变得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学生没有“整块学习时间”,课堂上就会普遍地发生教师“替学”的现象,用一个又一个没有任何难度的碎片化的“铺垫”创造“零障碍”的课堂。看上去,课堂热闹非凡,学习一路顺风;可是,这样的学习是“暖房中的学习”,而不是“风雨中的锻炼”,损伤的是真正的思考力。我们不能低估课堂上缺少“整块学习时间”的可怕程度。试想,如果这种现象成为一个国家的课堂普遍现象,这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思考力会有多严重的损伤?

二、课堂“整块学习时间”:核心素养时代的迫切要求

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课堂愿景:学生有“整块学习时间”。

(一)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上,必然要求有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倡导这样一种思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而且,把单元设计称为“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单元设计超越传统“课时主义”,以“单元大任务”方式贯穿“单元大主题”学习,对接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即核心素养不可能通过几道有标准答案的问答题来落实,而是要通过完成“单元大任务”来实现。在单元设计落实到具体课时时,通常是“单元大任务”的分解,即将“单元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在课时中落实。那些分解出来的“小任务”,与传统课堂上多而杂的碎片化小问题相比,又可以稱为“课堂大任务”;要完成这些“课堂大任务”,则必须依赖“整块学习时间”。

(二)课堂“整块学习时间”,首先应该是“整块”的

课堂上应该有完整的、连续的学习时间,少则3—5分钟,多则10分钟,这是前提。在这一段时间中,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学习任务,进行的是连续的思考。这听起来似乎极为简单,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却非常难得。我们的课堂常常迷恋于“打乒乓”,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却看不出学生连续思考的过程,看不到学生解决了怎样的问题,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要把“整块学习时间”设计出来并用好,需要我们悉心地去保护这个“整块”。首先,任务本身要体现“整块”的特点,如果教学时一味地“嚼一口喂一口”,学生的消化能力怎么可能提高?其次,任务导语一定要清晰,任务呈现之后,学生能清晰地操作。切忌任务呈现不明确、过程中间不断“扰学”。

(三)课堂“整块学习时间”,必须是用以学习的

课堂整块时间有了,还只是形式。当然这个形式非常重要,没有整块时间,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但是,有了整块时间后,不等于课堂马上转型了。整块时间里的学习质量,才是最根本的;整块时间是用以学习的,而不是用于浪费的。因此,我们要考虑这些整块时间中事关“学习”的诸多要素:学生学什么(具体内容),怎么学(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学习资源有哪些,学习结果如何评价(是否达成相关小目标),学习投入情况如何(监控与保障),是否有所创造(学习信息的创造),等等。

三、探索基于“整块学习时间”的课堂教学样态:设计与实施

(一)强化“整块学习时间”的设计:立意要高,立足要准

一是立意要高。要放宽视野建好坐标,要把课堂“整块学习时间”的设计放在“课时计划—单元设计—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发展链中去考察,而不是就课论课,更不是就“块”论“块”。唯有如此,“整块学习时间”设计的立意才可能高。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些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如果不把“砖头”“灰浆”放在“一幢大房屋”的愿景中去考量,不把“砌垒”放在“建造”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砖头”“灰浆”的意义,更不会理解“由学生去做”的价值。

二是立足要准。要遵循规律,根据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三者一致性思考的要求来设计“整块学习时间”。唯有如此,“整块学习时间”设计的立足点才能准:学习目标是“整块学习时间”的意义所在,是统整“整块学习”的指南;而“整块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落实“整块学习时间”的关键(因此学习任务要求与学习目标相一致,以检测目标是否达成,故又称“评价任务”),要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来设计任务,学习任务目标指向要明确,强化真实性、情境性、表现性、劣构性等特征,挑战性适度,操作性清晰,开放性合理,儿童性彰显,努力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并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造;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好“整块学习任务”的整体呈现、整体落实、整体反馈等基本问题,防止在呈现任务时将“整块学习任务”拆散、在学生学习时不断地“扰学”而造成“断链”、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时像一点一点挤牙膏一样,缺乏完整性。

(二)优化“整块学习时间”的实施:“整放整收”

“整块学习时间”如何用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基本策略是“整放整收”。“整放”,即把学习任务整块地“放下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放下去”,唯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整块的时间里对整块的任务进行整块的思考;“整收”,即整体地收集学生在整块时间里创造的学习信息,整体地处理学习信息,而学习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样的信息处理,获得的是“森林”而不是知识碎片。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老师曾多次对数学课堂的“三放三收”做过论述:“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自然,较之以往教学中十分细碎的‘小问题而言,这里的问题是指‘大问题设计。一般来说,在一节数学课中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宜,这样教师在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处理上也显得比较从容和自如。而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过程,因此也就构成了数学教学过程的三个‘放与‘收的教学环节,简称为‘三放三收。”不仅是数学课堂,我以为所有课堂都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三”是一个概数,可以灵活调整;这里的“大问题”,就是我们说的“课堂大任务”;这里的“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在“整块学习时间”里的学习;最后“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就是根据目标、课标、素养的要求整块地处理学习信息,优化学习。

当然,学生拥有“整块学习时间”,并不排斥教师“整块讲解时间”,更不反对师生用整块的时间互动。当讲则讲,当让则让,该独学就独学,该共学就共学,该互动就互动,依照“教是为了更好的学”的原则,进行“支持学的教”。只是不要忘记,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就必须要有“整塊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 吴亚萍.数学课堂教学的“三放三收”[J].基础教育,2006(3).

[6] 张菊荣.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2).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