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域下的认知·破灭·重构

2020-06-11姬婷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他者

姬婷

【摘 要】华人之光李安善于将东方文化与西方哲学融合,在东西文化差异中探讨父权专制与家庭伦理,兼具东方隐忍与西式奔放。其新作《双子杀手》讲述了杀手和自身克隆人的冲突与和解,通过120帧+4K+3D的技术革新实现场景营造的极致真实,技术和叙事之外凸显的仍是李安传统的情感表达和深层之思。本文将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克隆人“小克”的心理变化,即身份认同——主体迷失——自我重构,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关键词】镜像阶段;身份认同;主体迷失;自我重构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101-01

一、身份认同——基于“他者”的认知构建

拉康认为人永远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人认识的永远都是“他者”。在幼儿阶段时,婴儿第一次看到镜中之像会摆脱对自己支离破碎的认知,在视觉引导下将完整形象纳入自己的认知中。由于内在上的自我空虚性,必须通过外界“他者”来不断充实和确认自己。自我是人对自身的一种想象关系,是与“他者”的混合物。作为主体的克隆人小克,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没有人类的血缘及亲属关系,制造者/控制者克雷以绝对主导的父亲形象影响着小克的生活。克雷所谓的耐心和父爱只是将小克作为自己的父权象征,利用他达到自己的行为目的。初期阶段,小克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来源于对父亲的绝对相信以及自我镜像中呈现出来的外在表象。因为对父系权威的绝对服从,他被训练成冷漠的杀手,日常只有训练以及执行任务,在被“他者”(父亲)创造驯化的过程中,变成一个冷漠的杀人机器。小克对于自我身份的定位,在“他者”的补充下有了自以为全面的认识:父亲克雷的儿子,训练有素的杀手。这种单纯依附于他人丧失自主性的判断无疑是片面的。安德鲁·本尼特认为自我认同是关于“我是谁?我们是谁?单个的‘我又是什么?”的问题。但在母亲缺席、与社会隔绝的情况下,小克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出现偏差。

二、主体迷失——认知颠覆后的“弑父”情结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消解,依赖于“他者”建立起来的身份陷入一种认知焦虑。小克在执行父亲命令时见到了另一个“我”(杀手亨利),在两人追击时多次通过镜子折射进行叙事。小克在交手过程中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镜像我”,在照镜子般的观察与审视中陷入对自我身份的困惑,由镜像投射获知的信息彻底颠覆了他已有的认知。面对强势残暴的“父亲”克雷,小克选择“弑父”,实现秩序颠覆和自我建构的幻灭,其行为由“俄狄浦斯情结”导致。虽然大多人依恋母亲,但是因为父亲的权威以及女性玩伴阉割的恐惧而产生焦虑,进而顺从并认同父权。小克在幼年的恐惧中顺从权威,但在自我意识觉醒后,重新认识霸权专制的父亲,在欲望驱动下选择“弑父”。在天台小克质问趴倒在地的父亲,将曾经的权威踩在脚下,这种秩序的颠覆使得他完成自我认知的重塑。愤怒和失望中他用枪指向克雷,完成弑父。克雷对于另一个“我”——亨利而言也是“父亲”形象。在这种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中,亨利被控制和命令了几十年。克雷出于对小克(曾经的自己)的保护,选择自己动手,从而完成弑父行为。

三、自我重构——借助镜像完成“自我”的再定義

主体在身份迷失中,通过自我镜像和秩序颠覆完成了自我形象的重构。在面对真实自我形象的投射中逐渐接受了另一个身份:克隆人。这种技术层面的创造,使得小克作为亨利幼年时的心理补偿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小克是某个阶段真实存在的自己,他们是一人两面,在分裂、互补中实现了对自我的再定义。克隆人小克看到镜像中的“自己”亨利后,认清了自己:只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的技术产物,或者受控于人的杀人工具。但是在和亨利的交流中,他具有了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并且通过亨利的描述建构更为完整的自我。小克主动询问亨利关于母亲的记忆,在记忆拼凑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更为全面的认知。而亨利在错杀后陷入自我怀疑和愧疚,这种种道德焦虑使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见到自己的克隆体小克后,他在镜像中照见自己,实现了与自我的交流与和解。作为前辈(或者父亲)形象的亨利,对小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行为上的规范以及道德上的善恶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小克期待未来,而亨利也放下了过去。关于小克的发展和规划,亨利表示让他自己来选,这种自由是父权的让位,是一种置于阉割焦虑下的主动退让。正是在这种自由中,两个人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定位。

四、结语

在全球多元文化大同的后现代语境下,身份定位问题是当下文化研究的重点。身份认同是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性别分辨以及种族判定,是一种基于哲学基础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克隆技术、智能化对生活的侵入与影响也是当下无法忽视的问题。《双子杀手》呈现了现实矛盾与自我认知困境问题解决的一种可能性。影片通过展现克隆人的毁灭与困惑揭示了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引发了技术伦理的反思。于当下而言,《双子杀手》无论是技术上的开拓还是主题上的研讨,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李安关于父子关系探讨的传统仍在技术外壳之下得以表达。

参考文献:

[1]王平原.拉康镜像阶段理论探析[B]德州学院学报,2017(05):29-32.

[2]王晓婷.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06):48-51.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他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