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2016-11-07曾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权力

曾洁

摘   要:以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对象, 结合“颠覆”与“含纳”权力语境,分析其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解读剧作家我自身份探寻的过程。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身份认同;权力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剧作家和小说家。与其早年基辅的平静祥和岁月相比较,他后半生是被历史置身于极度“边缘化”情境之下的年月。被扣上社会右翼反动分子“帽子”布尔加科夫,找寻自我的身份定位成为其创作中不得不思考的命题。他以“文学与权力”、“自由”为主题,对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以及对身份意识进行思考,创作了《逃亡》、《土尔宾一家的日子》等优秀的戏剧作品。

一、“身份认同”与“白银时代”俄国戏剧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以及对其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心理文化认同,可以分为四类: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身份认同。布尔加科夫是出生于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在俄国内战及十月革命之后,身份的重新抉择即顺应历史洪流进行“自我改造”或者坚守传统而背井离乡,成为“白银时代”作家的必须面对的选择。阿·托尔斯泰、扎米亚京、纳博科夫等作家选择离开故国成为“流亡作家”,掀起了“侨民文学”的第一个浪潮。布尔加科夫面对苏联的极端政治文化高压,也曾一度萌生侨居海外的想法。但是最终他说道:“一个俄罗斯作家能不能居住在祖国之外?我觉得,不可能。”①他的选择注定了其在苏联的生活创作的艰难,对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的心理挣扎与思索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主线之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苏联文坛上流行的是“革命英雄剧”,这类剧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黑白分明的人物对垒,规模宏大的群众场面,布尔什维克英雄主人公,风格化、夸张的舞台装饰。”②的特点。与之相抗衡的是传统俄国人道主义思想熏陶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其中就上演了布尔加科夫根据小说《白卫军》改编的四幕剧《土尔宾一家的日子》,而剧院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中《白卫军》中体现出来的契诃夫式情怀。“白银时代”戏剧中的独立意志与“大一统”思想进行对抗,也是剧作家的身份认同的一种选择。

二、创作历程的历史洪流

在主流意识形态极其强势的年代,权力话语渗透着布尔加科夫的生活以及创作。但是作为苏联文坛上一匹孤独的文学之狼,布尔加科夫仍在夹缝中寻求自我。其创作风格是以怪诞、戏谑而著称,但是反观剧本《土尔宾一家的日子》的最终稿风格倾向于严肃的正剧。同时在剧本初稿中多次出现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喜剧人物房东瓦西里沙被剔除在最终稿之外。第三幕中军校的场景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关于军事备战和白卫军骁勇作战的情节大量缩减。重要人物尼科卡尔在1926年8月版本中甚至转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坚实信徒。而在9月23日的修改稿中,尾声的国际歌被要求“只能越来越响亮”。这些剧本创作中的大刀阔斧的删并不是出于布尔加科夫本人的意愿,也不是剧院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要求,而是源于苏联的文艺审查机关“剧目审查委员会”指令。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周旋以及几度易稿之下,《土尔宾一家的日子》终于在1929年12月19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进行了首演。与委员们以及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俗称“拉普“)的批评家的责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观众对《土尔宾一家的日子》反响强烈,仅一年间就上演了一百多场次。而其另一部同样以苏联1920年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四幕剧《逃亡》,直至布尔加科夫去世之后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当年但是为了让《逃亡》通过尖刻的审查,甚至到了1937年布尔加科夫为剧本准备了两种结尾以迎合审查的需要。

三、“颠覆”与“含纳”

作为权力话语的象征,斯大林关于布尔加科夫的各项指示都来源于对政权的巩固,却掌控着布尔加科夫作品的生杀大权。表面上纵容“颠覆”性话语,如布尔加科夫等与主流话语格格不入的作家,实质是将其“含纳”融入权力话语之中,为反抗性话语留出发泄的渠道,将不安定份子更好地纳入苏维埃的话语体系。《土尔宾一家的日子》在1926年上演之后得到了斯大林的赞赏,曾十二次在剧院观看了该剧的演出,使得《土尔宾一家的日子》成为作者生前上演次数最多的剧本。1930年当所有作品被禁之后,布尔加科夫向当局以及斯大林本人提交了申请书,几个月之后出于安抚民心稳定政局的考虑,在马雅可夫斯基葬礼的第二天斯大林亲自拨打了布尔加科夫的电话,希望布尔加科夫留在苏联国内进行创作并答应给予他一份剧院的工作。1932年2月,《土尔宾一家的日子》获准恢复公演。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与世长辞,当天深夜斯大林办公室第二次打来电话询问情况。

在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身份认同产生巨大阻碍的年代,面对微观渗透的权力话语以及宏大的历史权威时选择的是坚守自我的艰难道路。布尔加科夫远离主流赞歌式戏剧作品形式,秉承对文学负责的态度,对“人”进行思索。文学对于布尔加科夫来说是冲击历史边界、构建个人话语的最佳武器。在强势汹涌而来的历史话语面前,用虚构的文学构建属于全人类的真实,以坚守对自我探寻的方式来反抗来自他者以及权力的压制。

注释:

①钱诚.米·布尔加科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6.

②周湘鲁.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戏剧中的革命与内战[J].俄罗斯文艺,2007(01):49.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权力
权力至上的蜂王
屈服权力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