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根旺娘的小家与大爱

2020-06-11王君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王君

【摘 要】一个有些精明、有些自私甚至有些斤斤计较的太行娘亲,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痛斥日寇凶残、保全八路后代,最终抱着自己的亲孙子铁蛋跳下深井,英勇牺牲。为“纪念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了大型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关键词】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根旺娘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13-02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太行娘亲》这部作品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交融整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艺术成果,为中国革命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英雄母亲艺术形象。”[1]这部剧先后荣获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多项荣誉及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提名剧目奖。[2]主演陈素琴(根旺娘的扮演者)摘得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和“文华表演奖”。太行山上的根旺娘用自己的挣扎、成长、牺牲,演绎着千万太行娘亲的缩影,唱到了观众的心坎儿上,唱响军民鱼水情深。

一、有血肉有生气的根旺娘

人物刻画应当是一部戏的灵魂。根旺娘,精明但不尖酸刻薄,强势但又软弱,想在夹缝里求生存护好独苗孙子铁蛋,但革命的紧要关头她舍小家救下大家。她是典型的乡下人、太行山上的娘亲,她泼辣、乐观、热心肠,果敢、正义、拎得清,这就是老百姓喜欢看的角色。

根旺娘上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孙子铁蛋的满月席上所有人七嘴八舌吆喝着根旺娘。她抱着酒坛子大步迈着,大笑仰着,和着高亢的上党梆子。陈素琴的演绎,自然地搭建起一个场域,仿佛我们正和她一起给铁蛋过满月。这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技巧不是每位演员都具备的,而是源于演员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这是陈素琴第一个可爱之处。

第二个可爱之处应该是陈素琴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和巧妙而生活化的细节舞台语言。(一)唱功和做戏结合的日常化。“打个喷嚏忙添袄”这句唱词她真实地打了个“啊啾”代替其中的“喷嚏”二字,别的字照唱不误,说唱结合惹得观众跟着一紧,接着反应过来是戏曲处理手法而捧腹大笑;(二)真实的颤抖让观众跟着心动。换小米进了后山沟却看到日寇包抄杀小孩,一路惊恐失魂、进门连续性地摔倒在地,儿媳梨花扶起后她握着梨花和田婶的手迟疑地看了两个人,爆发式地唱出“见亲人忍不住放声嚎啕”,打颤、摇头、跪步挪移,一句唱腔就引起满堂彩;(三)唱功着实精湛。张伯坟前,根旺娘盘腿而坐灵魂诉说,起唱清板,一字一句让全场屏息凝神,“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哪!”直攀高音,唱得清脆,这也是角色的光彩与转折;(四)基本功扎实。为追赶八路军的后代铁牛,她用加速摆动臂膀、翻身、劈叉等一连串的戏曲技术技巧表现人物的急切追赶,表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人的内心由挣扎到笃定、从偏狭到大义,也为根旺娘最终抱着亲孙子跳下深井被活埋的壮举做好伏笔。

第三个可爱之处也是陈素琴最独到的,一部戏把老旦的颤、花旦的俏、青衣的稳重新排列组合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了之前所有细节的助推,才有了根旺娘与鬼子反复周旋,而后义正词严地痛斥,怒火攻心地大开腔:“哭你娘,骂一声鬼子我把悲声放,哭天哭地哭你娘!”此刻的酣畅淋漓,陈素琴融合自己的能量,用不同的行当去融汇这个角色,把根旺娘的精神世界彻彻底底放大给每一位观众看。陈素琴对于角色的深刻挖掘,让她遇见了“根旺娘”并且把“根旺娘”演活了。

二、主流意識和个体意识的缝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3]戏剧作为最富现场性、直观性与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其最高艺术价值在于对人性、灵魂的探寻和精神空间的对话。《太行娘亲》作为主旋律戏剧,将主流意识与个体意识缝合,颂革命、树典型的同时把故事讲到百姓的心窝里。这部剧有突出的政治内涵,讲述了根旺娘舍小家为大家、从乡村妇人到抗日英雄的伟大事迹,唱响一曲经典的生命悲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如根旺娘自己所说“俺就像这寒柳,长在石头缝山疙瘩里。根苦性子倔,就是个顾家养娃的寒婆娘,哪能当得起英雄啊”。她起初并不想当英雄,是革命改变了她的价值判断。在戏中从头到尾也没有人喊过她的名字,只知道姓陈,儿子根旺是独苗,孙子铁蛋是三代单传的命根子。小米兑水充奶水、东拼西凑喝满月酒、精打细算且胆小怕事的根旺娘,怎么就能牺牲自我和亲孙子铁蛋也要保护八路军后代周全?在这一点上,《太行娘亲》的整合策略是值得推敲的,较为自然地将主流意识言说与个体意识话语拼贴整合。

(一)题材的缝合

《太行娘亲》在剧情设置上层层体现危机感,在悲剧的笼罩下其实质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正剧。正剧要让观众追捧需要一个物理支点,这部剧主要在结尾的缝合上大做文章。“根旺娘”的英勇足以说明人性向善不分老少、不论出身,在这部戏的结尾处,根旺娘抱着亲孙子铁蛋跳井,一段哼唱听得人肝肠寸断。想象着一个妇人在深井下不见光日,还要不停地安慰襁褓里的孩子,那种心酸、苦楚、绝望与坦然显而易见。这就是题材内容上的缝合,在情感高潮(跳井)后附加井下的唱段给观众一个缓和空间,纵向来看这是剧情的延展,横向来看这是关于历史、个体、生命的哲理性反思。另外“寒柳”这个意象始终贯穿剧中,直到最后一幕合唱“寒柳根根苦”,根旺娘抱着孩子屹立在山坡上,一动不动的雕塑、漫山遍野的寒柳象征了像根旺娘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太行娘亲”。

(二)细节的缝合

《太行娘亲》里的根旺娘不是到牺牲之后才受到观众喜爱的,观众真正接受这个英雄人物是从一次次的细节化的缝合中放下疑虑的。比如在剧中根旺娘两次与鬼子当面对峙,第一次面对面,大方应对。

根旺娘:“俺家三代单传,好不容易得了这一个孙子。”

日本鬼子:“我离开家时,孩子也刚好满月。”

根旺娘:“哟,那你还待在这干甚,赶紧回家带孩子。”(场内一阵笑)

日本鬼子:“你不懂,我是军人。”

根旺娘:“军人就不是人了?”

简简单单的一来一往,最质朴的话打动了观众。陈素琴演绎得就像隔壁的邻居大妈,顺着鬼子的话茬,追问最日常的事情,因此场内才会有笑声,也为后面鬼子包抄小孩儿让其记忆深刻做好铺垫。其实这一幕是十分戏剧化的处理,巧合、悲喜冲撞,在全剧的时间线上已经是第一个次高潮。

第二次再做较量,临危不惧。

根旺娘:“梨花,上回铁蛋满月,太君来过咱家,还说他家孩子也刚巧满月。”

太君:“你的三代单传,得了一个孙子。”

根旺娘:“哟西哟西,太君真是好记性。俺呀,活着就是为了这一个孙子。”

太君:“一个孙子?”

根旺娘:“一个!”(村民们呼喊:“根旺娘你不能睁着眼说瞎话呀!”)

太君:“哈哈哈哈哈哈……”

根旺娘:“一个就是一个!天地良心,俺要是敢欺骗皇军,全村人都不得好死!”(边说边面对着老百姓,双手不停地往外推)

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充分体现了太行娘亲的大智慧:她想救孩子,但不想连累整个村子。当然看似聪慧,却是根旺娘最终抱着亲孙子跳井前最后的挣扎,是全剧最高潮的前引。她试图让太君明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家也有新生儿;她力争和太君周旋,孩子的生命是无辜的;她为了拖延时间让孩子多活一秒,让自己和儿媳多考虑一下保谁;当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指着太君的鼻子痛快地骂一场,虽败犹荣。这才是一个人,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农村妇人,一个观众可以崇敬的英雄伟人。真正的爱国主义不靠说教,靠的是普通人、普通事潜移默化地扎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

一部主旋律戏剧通过精致的艺术手法不媚政治之俗,让看过的人沉思,这才是真正地把主流意识言说和个人意识话语缝合,也是现代戏剧迫切需要的。

三、追问与思考

该剧故事情节趋近于古典戏曲《赵氏孤儿》,与张曼君导演的《母亲》也有很高的相似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说:“《赵氏孤儿》里的程婴选择牺牲自己的儿子以保全忠良之后,这个做法在春秋时期乃至宋元之际等级观念、血统观念、忠义观念很盛行的时代,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则受到了普遍的质疑……”[4]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存在相似,除了故事情节的雷同,我想是在角色的人性考量上缺乏戏剧性与现实性的对照与平衡。其一,儿子的死不能一笔带过。既然全村老少都称她“根旺娘”,而且这个人物自己都只知姓不知名,可见子孙的重要性。在根旺娘的血脉里流淌着固有的封建迷信,但剧中对儿子根旺的死描述得过于弱化,倘若在实际生活中遭遇丧子之痛,那不是简简单单死得光荣就不会悲痛的。这样看来,似乎为了把重点聚焦在八路军后代铁牛身上,而遗忘了根旺母子之间的血脉深情。其二,八路军对儿子不能不管不顾。剧中王营长多次拒绝去看自己的孩子,从张伯那儿听到孩子存活也并没有喜出望外。再如根旺娘让根旺去接孩子给王营长看看,王营长与根旺娘说了几句话后就“敬礼!出发!”,急匆匆地结束了这段戏份。也许是角色的符号化导致王营长的台词和唱腔有些样板戏的痕迹,表演中传统戏程式动作过多,略显僵硬。其三,张伯的举止有些疏远。本就是乡里乡亲,张伯的台词“这就是我的本分”尽显生冷。根旺娘的母性、王营长的父爱、张伯的乡情,在这部剧当中处理得有些粗糙,使人物表现有些不合常理。

看完整个戏,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根旺娘一路的艰难、成長、抉择,重新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漫天炮火,也向像她一样的无数太行娘亲致敬。主旋律题材要在歌颂性的温暖光照下,践行艺术自觉,要与人学紧贴前行,发掘人的命运,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找到人生哲理,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怀的表达方式。[5]纵观全剧,《太行娘亲》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震撼的、特殊的英雄母亲形象,支起一个窥见历史的望远镜,供人们回忆、展望。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戏剧网,黄河新闻网,张文娟,2017.09.01.

[2]资料来源:山西综合广播.

[3]《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2017.10.01.

[4]李伟,李世涛.从传统妇女到英雄母亲——关于《太行娘亲》的讨论[J].上海艺术评论,2018(06):24-27.

[5]张曼君.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漫谈——从闽剧《生命》说开去[J].福建艺术,2019(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