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继承”到“革新”:关肃霜戏曲艺术的创新及意义

2020-06-11何加子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继承

何加子

【摘 要】关肃霜先生是京剧艺术中为数不多的“戏路宽”的女演员,是我国京剧界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先生在学界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但系统的研究成果仍不多。从关肃霜先生一生的京剧历程来看,其在从师学艺、一炮而红、深入民族、授人以渔等经历中无不体现她对京剧表演艺术继承与革新的理念,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关肃霜先生艺术的创新成果是极其有意义的。不足之处,笔者也将虚心学习、不断完善、集贤纳谏。

【关键词】关肃霜;戏曲艺术;继承与革新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06-03

关肃霜先生是当代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一位大家,功底深厚的同时细路子很宽,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细分严格,然而关肃霜不仅能演青衣、花旦、刀马旦,还能反串武生、小生。同时关肃霜还对传统戏剧《铁弓缘》、《战洪州》、《白蛇传》进行表演艺术、剧本改创上的大胆创新,在体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戏《黛诺》、《多沙阿波》中成功将传统京剧与少数民族特色融合,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在带徒弟方面,鼓励学生多练、多学、多思、多演,更新带徒仪式与理念。关肃霜曾说:“京剧要发展,要在继承发展、推成出新的基础上。”她也正是这么一路践行的。

一、“通才的成长之路”——在传统戏表演艺术上的创新

关肃霜自幼受父亲关永斋(京剧鼓师)的艺术熏陶,打小向雪艳香学艺,不到半年,老师因家庭所累辞她远去。15岁,正式拜京剧名旦戴绮霞为师,改从师姓。从此,戴绮霞教她文戏,她刻苦练功,不仅学习花旦戏,还兼学兼演老生戏、花脸戏、小生戏等,并向其它剧种和杂技演员学习,这造就了“通才”的诞生。学艺路上,关肃霜虚心好学、勤学苦练,但仅仅是把师傅们的技艺学来是不够的,需要有自己特有的理解,要对传统的戏剧表演不断推陈出新。关肃霜在丰富的传统戏面前,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勇于改造、创新,如在《铁弓缘》、《战洪州》、《白蛇传》……中就有体现。

《铁弓缘》原名《英杰烈》,一开始由清代唱秦腔的著名演员刘郎玉出演,戏的内容十分庞杂,结构散乱,主题不清晰。1979年,拍成电影才正式更名为《铁弓缘》,这是一个集青衣、花旦、刀马、小生戏于一身的大戏,十分适合关肃霜这种“通才”,也是其在昆明一炮而响的剧目。35个春秋,对剧本创作的打磨,演出后为全国观众所惊叹。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人物塑造,均做了突破性的整改,大大提升了戏的艺术内涵。从剧本内容来看,删除了过去的一些低级趣味,把戏集中在陈秀英和匡忠战场夫妇相认上等,增加晨起练功、待嫁、团圆拜堂、长亭送别等新内容,这有利于关肃霜发挥其艺术特长,也使得剧本焕然一新。例如长亭送别,以青衣戏为主,又吸收了花旦的表演特点,正是关肃霜对各艺术手段的熟练掌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塑造角色。

《战洪州》是关肃霜的另一出拿手好戏。推陈出新的两大亮点,一是解救洪州,行军路上的“趟马”;二是与金兵对阵时著名的“靠旗打出手”。“趟马”在以往戏剧《昭君出塞》中频繁出现,演员们都喜爱用“趟马”展示其优美的身段,进而表现昭君离去时的凄凉心境。而穆桂英作为一名巾帼英雄,军队主帅,为了突出其英姿飒爽,就特别需要用“趟马”来表現其艺术形象,但是这种“趟马”动作难度大,需要演员在做“趟马”跑圆场的时候,背上的靠旗不动。因此,需要演员有过硬的基本功,腰与腿密切配合,尽管腿跑得快,还要上身腰发力稳住使靠旗一动不动,而关肃霜在这场戏中,动作干净利落,而且她的“趟马”不仅跑大圆场,还跑S形的圆场和小圆场,增大了难度,但是为了演出的完美呈现,关肃霜总是通过台下的努力精益求精。观众每每看到这一出戏,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靠旗打出手”这种武打技巧,创新性地表现了人物的高强武艺。而“靠旗打出手”这个招式是根据关肃霜与伙伴练习时发生的意外而得来的灵感,大大丰富了舞台武打场景。这个动作的难度是十分大的,因为对手投掷的枪是对准演员头部上方的左右侧而来,必然影响视力效果,准确度减弱,也有一定的危险,练习的时候,一开始总是接不住枪,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才有了舞台上经典的“靠旗打出手”,丰富了“出手”新花样。《战洪州》的演出不仅使大家感受到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英勇顽强,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享受。

《白蛇传》中的两出戏《盗库银》和《盗仙草》集中体现了关肃霜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高超本领。虽然二者都是在“盗”字上出戏,但是关肃霜牢牢把握住了二人不同的性格与心境。青儿盗的库银是不义之财,目的明确,是想行侠仗义,捉弄官兵的,对此举是胜券在握的,所以关肃霜在处理她盗取库银时,遇到官兵追堵,是从容淡定中又带点神气的俏皮感,不仅表现出青儿泼辣刚强的性格,又略带俏皮地体现这个年纪少女的天真烂漫。而白素贞的“盗仙草”,是在丈夫惊死家中,急切想要救他性命的背景下,那种心痛、悔恨、急切交杂的情绪是最需要拿捏把握的。因此,当她发现“仙草”的刹那,内心一阵喜悦,但又立马忧愁如何盗取,仙童的阻止,使她不得不忍耐,仙童一心保护仙草,白素贞一心盗取仙草赶去救命,二者的矛盾,在一定的忍耐之后就是爆发了,直到最后“唰”得一下抽出剑,不得不大打出手。从开始的“忍耐”到后来的“强夺”,关肃霜牢牢把握住白素贞的情感变化:从忧愁到忍耐再到强夺。白素贞与小青是舞台上相辅相成的重要人物,不可分割,在关肃霜的表演下又是两个“独立”的舞台形象,可见关肃霜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创造性之强。

二、“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在民族戏与现代戏上的创新

自1948年关肃霜来到云南昆明后,她便在这西南一隅献出了大半生,云南是个多民族的城市,一方面多民族的生活与艺术吸引着关肃霜,另一方面,她也曾忧愁,每当当地的人民问起,有没有什么现代戏、新戏,或是有没有什么民族故事的戏,她每每回答他们没有,他们失望,关肃霜自己也难受。要让传统京剧融合少数民族特色,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必将进行一场传统京剧的重大改革。幸运的是有党的支持,在党的方针指示下,关肃霜做了大胆的尝试,演出了《党的女儿》、《白毛女》等现代戏,和《多沙阿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通过这些演出,关肃霜也坚信了传统京剧完全可以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与少数民族生活。而这一系列的革新创造从两方面着手。

一、为了形象地刻画少数民族弟兄的生活与精神面貌,需要突破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的行当、身段、唱腔等。比如黛诺要从山上逃跑,躲避山官与勒乱的追赶这场戏,大家都主张关肃霜跑三个圆场,正好关肃霜擅长,但是关肃霜并不满意,原有的圆场模式固化,不能生动表现黛诺的性格,大家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看几伙角色追着连环跑圆场了,这样圆场跑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后来关肃霜重新设计跑下山坡这一段,先从山上往山下看,呈现环境,手也自然地抬在前额,脚尖踮起,身子略往前倾,这就牢牢抓住了久居山区的人的动作特点。这一望、一跑还不够,中间还插了因跑得急切一屁股摔倒而又立马爬起来的情节,带上两个“搓步”急匆匆躲起来。这样一幕经典的设计,体现了京剧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程式,从生活、从人物出发,巧用身段的设计手法,实乃成功的革新。在另一部反映云南景颇族人民现实斗争生活的《黛诺》中,关肃霜在传统的京剧唱腔中进行了革新,比如黛诺初登场的第一句唱词“挣断千斤铁锁链”,原本想用的是高拨子,但是考虑到高拨子虽然激昂,却有点苍凉之感。因此改唱西皮,黛诺出场时为了先声夺人,又采用传统内导板的处理方法,唱完半句的时候出場。在尾腔中,又兼用大幅度的动作亮相,整个感觉更加强烈了,給观众的感染也更深了。

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戏要具有民族特色,要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从中融合吸收少数民族的生活体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比如《黛诺》第一场,黛诺不愿被他人用九条牛买去而逃婚,被人追捕到一个常有豺狼虎豹出没的原始森林里,一般这种情形下,女孩子必定会十分恐惧、担心,因而准备了高拨子来传达这种悲凉之情。而当关肃霜真正接触到几位与黛诺生活命运相似的姑娘时,她发现与自己所想的有很大差距,甚至问过景颇族的两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如果是她们一个人跑去了这吃人的森林,她们会害怕吗?她们竟双双回答,不会。她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侮辱,让人抢去。景颇族女孩的性格不像一般城市中的小姑娘,关肃霜也真正感受到京剧深入民族生活的重要性。景颇族的姑娘身上有个共同的特点:骨子里有股韧劲,想干一件事,就会卯足了干劲,很少会犹豫,从小就已培养出坚韧顽强、粗犷豪爽的性格。仅因《黛诺》一剧的编排,关肃霜几次深入景颇族各地,与景颇族人一起生活、劳作、学习,过程中也结识了许多景颇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朋友,她还收集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资料,如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分析和学习他们的艺术优秀成果,体会民族的思想情感。关肃霜在对边疆民族生活的经验汲取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舞台艺术,使京剧艺术能兼收并蓄,在民族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也翻开了自己京剧艺术生涯崭新的一页。

三、“不照葫芦也画瓢”——在传承京剧艺术上的创新

关肃霜在其晚年的时候,收了不少徒弟,事业重心也逐渐移到了传艺授徒这方面。从五十年代末到最后去世前五天,共收徒弟三十余人,遍及云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约二十多个省。以往许多艺术大师收徒,可能并不会真正教授多少知识,收的也只是挂名徒弟,关肃霜革新收徒仪式,不主张收挂名徒弟。“文革”后期,有位早年收的徒弟来昆明看她,当二人谈到练功时,关肃霜把床边的扫帚递给这位学生,说“你要把它从背后往脑前连扔十下,速度要快!”这位学生只扔到第四下的时候,扫帚就掉在了地上,她对这位学生一摆手:“得啦,我不承认你是我的徒弟,你也别再叫我师傅。”她一向不接受不踏实练功的徒弟,不了解底细的,一概不收,无论如何也要看几出戏才考虑。

关肃霜曾写过一篇文章与青年演员谈自己的心得,首先就提到了多练、多学才能“多能”,很多人说起关肃霜都会认为其多才多艺多能,但关肃霜认为自己也是因为不间断地勤学苦练才造就的,“多能”不会自己出生就有,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现在的学艺条件不像过去,过去师傅往往“抽精”教学,就是把自己技艺中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绝活”,而要学到这些精华,是需要自己机灵地“偷”来的,在师傅单独练功的时候,设法接近,舞台上多积累他人优秀的经验。但是现在不仅不会“抽精”,还特别希望学生能学了去,所以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是青年演员需要重视的。

再一个就是多思、多演。“不照葫芦也画瓢”是关肃霜的授徒理念。京剧艺术是经过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而逐渐完善的,每个演员的自身素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再由不同的师傅教授,不可能会一模一样地复制下来,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人物形象。演员如果没有个人的艺术创造,就是不能“不照葫芦也画瓢”,就是学到再好的本事,在关肃霜看来也是不能有所突破的。演员自身不断演练,不是机械式地练习,而要反复思考摸索,京剧艺术需要能“不照葫芦也画瓢”的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演员需要擅于思考,而不仅仅是模仿和复制。

关肃霜是一个在京剧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甚至是奋不顾身的人,她有着很强的艺术造诣,她自身勤学苦练,对京剧艺术一丝不苟,不断地学习钻研,永不止步。在她的艺术生涯里,她秉持重视继承,更加重视革新与创造的理念,并一步步照此发展,走上成功之路。她长期的艺术探索表明她不满足于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她不断丰富京剧艺术,创造一个个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形象,创造富有生命力和艺术美的人物,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同时,通过学习,掌握民族艺术的精华,加以融合。我们看关肃霜的剧目,不仅仅只是欣赏与享受其中精美、娴熟的艺术技巧与美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记住了她所创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传统剧目革新创造后的白素贞,深情而又坚强;穆桂英,英勇而又端庄;陈秀英,淳朴而又豪爽;更有民族现代戏革新创造后的景颇族女中英杰黛诺等等。关肃霜留给我们后人的不只是艺术创作的财富,她作为一名京剧艺术家所具有的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同袍、不畏艰险、一生奉献艺术事业的高尚品质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与学习。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戏剧创作研究室.关肃霜表演艺术散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郭思九.谈演现代戏——关肃霜谈艺录之六[J].民族艺术研究,1993(04):49-53.

[3]郭思九.“一门心思演好戏 不照葫芦也画瓢”——关肃霜谈艺录之一[J].民族艺术研究,1992(03):9-13+5.

[4]朱建明.海派京剧表演艺术的观念更新[J].黄梅戏艺术,1991(03):24-36.

[5]柴俊为.漫谈海派京剧的表演特色[J].中国戏剧,1989(08):44-46.

[6]郭思九.论关肃霜的表演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88(01):47-57.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继承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