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藏的女性主义

2020-06-11尚鑫雨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安提戈涅女性主义

尚鑫雨

【摘 要】《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诸多学术探讨中,最为主要的部分是关于自然法与政治法的对抗、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两个主题。本篇将围绕《安提戈涅》及参考《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诸多细节中去探讨安提戈涅是否真的具有女性主义思想,或者是否可以代表女性主义思想,并将安提戈涅与其妹伊斯墨涅做比较,去探讨谁更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安提戈涅;伊斯墨涅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15-03

《安提戈涅》一剧主要讲述的是俄狄浦斯王两个儿子决战后同时死亡,新任国王即其叔父克瑞昂下令给其中一个正常的仪式下葬,另一个侵略者儿子却将其横尸荒野,禁止下葬。俄狄浦斯一女儿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坚决下葬侵略者,最终酿成的一出悲剧故事。女性主义思想则是发端于2000多年后的19世纪欧美的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它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纵观女性主义的各种理论,无论激进或者平淡,都以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为理论前提,即认识到女性在全世界范围是受压迫受歧视的。初看这一理论似乎与《安提戈涅》这一剧毫不相干,但由于安提戈涅这一女性角色的独特出彩使得众多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将其当作宣传其理论的一个文学典范,所以给安提戈涅披上了女性主义的外衣。然而,细细品读剧本,研究安提戈涅的性格构成和主要心理想法,可以发现,作为女性角色这一外衣的安提戈涅,实际上内在并不是以一个女性存活的,甚至说,她是活在俄狄浦斯及其家族的思想统治之下的。那么当思想受控之后,就不能将其思想代入其女性的身躯,也就不存在内心潜层的女性主义思想。同时,反观伊斯墨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自身思想受限和角色的特定性格,称伊斯墨涅完全代表女性主义本就是不合理的,然而作为剧中区别于安提戈涅的真正的女性角色,她的身上有甚于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的微弱光辉。下面将进行一一论证。

一、男性标准下的女性

首先,女性主义不是将女性男性化。这是一种脱离男性的存在,不与男性敌对去构建自己,也不混为男性丢失女性特征,真正成为女性本身。这与安提戈涅这一人物的塑造上是不相符的。安提戈涅未出场前,克瑞昂所说的“哪个男人胆敢这样做”所设下的悬念就已让观者先入为主地代入男性角色的陷阱中,所以剧情发展之后城邦中的公民之所以稱赞安提戈涅,是因为其为了遵守神法拥有只有男性才可以做出来的反抗王法的勇气。当称赞女性的方式是以男性作为标准的情况下,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更称不上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对此,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艾尔曼提出了一个“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的理论,艾尔曼认为,从男性主义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和男性评论家笔下的妇女作品中,有一个女性模式,叫作“两种难以改变的思维形象:悍妇和巫婆”。通过细读这一剧本我们可以得知,安提戈涅这一角色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比一些男性更加缺少女性化。

同时,巴特勒指出 :“安提戈涅除了死去的男人没有爱过任何男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个男人。”[1]在安提戈涅的人物塑造上,无论是语言风格的男性化,由此可体现在克瑞昂的质问下的“我承认是我做的,不想否认……”这些简洁的言语风格,抑或是自身的遭遇上,其遭遇可以在《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这一剧中得到更充分的理解。安提戈涅扮演的是俄狄浦斯的“守望者”[2]这一角色,她陪伴着俄狄浦斯风餐露宿,生活很艰难,是与俄狄浦斯一起为所犯下的罪过受惩罚的人。与之相对比的是其妹伊斯墨涅,做着“传信者”的角色,像一个真正的公主一样衣食无忧过着优越的生活。两人早期的生活环境一对比实际上也是性别上的一个隐形对比。同时,在其人物姓名设置上,安提戈涅的名字寓意上本来也就有“不生育”的含义,这可以解释为其家族内神的诅咒的延续,更说明了安提戈涅实际上是一个被赋予了男性色彩的女性角色。因为女性和男性最大的区别便是在生育功能上的差别,当这一功能不存在于安提戈涅的身体内,也就侧面证明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索福克勒斯对于安提戈涅的塑造上更多是偏于男性化的。不同于古希腊女性应该呈现出来的面貌,她更多的像一个反抗世界的英勇男士,有着所谓的“去女性化”倾向。她曾说爱的兄弟比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还要多,这也体现在全剧中安提戈涅并没有对其未婚夫海蒙有所谓的感情投入,只有在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安提戈涅的自主的女性意识暂时被唤醒了。她感慨于自己没有享受过迎亲歌,没有唱过洞房歌,通过海蒙与情人共生死的决心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应该是深厚的。这与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的天性不符,也是安提戈涅“去女性化”的表现。然而更多的时候,由于自小便与其父俄狄浦斯生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她的思想只是俄狄浦斯的复制版。

与之相对比的伊斯墨涅,是我们所熟悉的古希腊女性所呈现的样子。在此先不讨论伊斯墨涅的软弱性这一缺点,但是在剧情的最后,她是一个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实在的女性角色去反抗克瑞昂的禁令。从性别意识上,伊斯墨涅也更能体现女性主义。她是完全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在劝阻克瑞昂不要杀死安提戈涅的时候,她转换角度,提出安提戈涅的另一层身份是海蒙的未婚妻,克瑞昂的儿媳妇,这是一个典型的女性视角,也表现出了伊斯墨涅本质上的机智。行为动作上,伊斯墨涅被人们形容的是“她在哭泣流泪,眉间的乌云罩上了她红红的脸,随机化作雨水,淋湿了她漂亮的脸庞”,这种诗意化柔软的话语所体现的伊斯墨涅的女性特征毋庸置疑。所以说,本剧中真正代表女人的角色实际上是伊斯墨涅。“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切切不可忘记妇女在历史变迁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受害者,亦是施动者。在父权制下,她们受压迫、剥削,但也反抗、斗争。她们在不断地寻找得予生存的新策略”。[3]联系下文我所讲的论证,可以得出,伊斯墨涅曾受传统女性思维影响,却也不断地在觉醒,伊斯墨涅比安提戈涅更合理也更适合当作女性主义的代言人。

二、成熟之于女性主义

其次,女性主义不是强迫。女性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便是平等,女性享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一思想在同一性别中的女性群体也同样适用。照此观点,每一个女性都享有同样的权利,要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权利。但以此看来,安提戈涅并没有很好地尊重其妹伊斯墨涅的权利。在剧情开始缓慢发展的时候,安提戈涅对于自己的计划是以半强迫的方式逼迫伊斯墨涅去加入其安葬兄弟的计划中,并以“这个消息你既已经知道了,马上就要显出你是一个出身高贵的人还是一个卑劣的下等人”“你考虑一下,是不是愿意跟我一起吃苦”和“雖然你不想承认,我可永远不愿被人看到对不起他”,这之类的看似邀请实则以道德和亲情威胁伊斯墨涅的说法,甚至到最后赌气式的“口头上的朋友不是我喜欢的朋友”这样讽刺的话语,这体现了安提戈涅对于伊斯墨涅的不作为的鄙夷,也反映了安提戈涅内心对于自己的意愿未能达成的愤怒,更体现了安提戈涅不能很好地尊重伊斯墨涅平等地进行自己的想法的权利。对于伊斯墨涅来说,她的性格更镇静,顾全大局,她的内心预示到了下葬哥哥的后果以及会发生的一系列连环反应,所以她从内心是抗拒这样的做法的。在《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中“伊斯墨涅表达了寻父的艰辛,她主要告知了两个兄长之间的权力争斗。从伊斯墨涅的叙述中,可以琢磨出她的基本立场:其一,由于家族的乱伦导致城邦遭受污染,她肯定了兄长们起初愿意把城邦王位让给叔父克瑞翁,认为其家族成员应该从城邦的政治权力中退出⑤ ;其二,她否认兄长们争夺王位和王权具有正当性;其三,在她看来,波吕涅克斯即便是被厄特俄克勒斯不合法地抢占了王位继承权,也不应当与阿尔戈斯联姻,攻打母邦忒拜。”[4]伊斯墨涅的内心深处有对于家族罪孽的愧疚感,而这种愧疚也像诅咒一般始终围绕在伊斯墨涅的思想中。所以她因家族造成的羞愧与惧怕之心如她所说,“我们如果触犯了法律,违抗了国外的命令或者说权利,我们就会死的比他们更惨……”这种心理阻止了伊斯墨涅埋葬哥哥的动作,相较来看,伊斯墨涅也是更顾全大局的,是有着发展的意识和未雨绸缪意识的人。与此同时,强大的罪恶感也没有使她强迫姐姐安提戈涅遵从自己的意愿,而是选择尊重安提戈涅的决定,称赞安提戈涅在“亲人的眼里是最可爱的人”,且在安提戈涅最终陷入危险的境地的时候,她选择接受安提戈涅所希望的,一起走向命运已经约定好的结局。这种强大的理智所支撑着的伊斯墨涅的态度和思想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实际上更能代表女性的成熟。

三、安提戈涅悲壮做法的内心诉求

安提戈涅坚持这一悲剧的原因,有两层想法。一则,是为了家族本身的维系。另外是为了构建自身的辉煌传奇。关于家族本身的含义上,安提戈涅受其父俄狄浦斯王的影响。与熟悉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相照应的,安提戈涅代表着“恋父情结”这一人类潜意识的感情层面。造成这一情结的原因其一是人类天生的情感连接,但对于安提戈涅来说,还有自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联系感。上文说过,安提戈涅在俄狄浦斯自毁双眼在外飘荡接受罪行的时候,一直扮演的是“守望者”的形象,“分担我的漂泊生涯,时常饿着肚子,赤着脚在荒林里的迷途中奔走,在暴风雨里,在骄阳下,多么可怜,受尽奔波之苦;她全不顾惜安乐的家园生活,只要能使父亲得到女儿的照拂。”安提戈涅代其父所受的这些伤痛都暗含着二人之间这种超越父女感情层面上的东西。所以安葬自己的叛国者哥哥也是安提戈涅受其父思想的惯性,实则是代替父亲帮忙埋葬自己的兄弟,这与自觉的女性关系不相干;另一方面,从克瑞昂颁布这项命令以后,安提戈涅便不止一次表露过自己对于完成这一“伟大的举动”的决心,且其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极度渴望让世人知道的。“这是证明她的高贵血统、 重新获得社会关注和荣誉的唯一途径——我除了因为埋葬自己哥哥而得到荣誉之外, 还能从哪里得到更大的荣誉呢”[5]。她在伊斯墨涅发誓帮她保守秘密的时候说,“哎呀,说出去吧!如果你不把这事向大众公布,我会更加恨你”,便已经显露出她对于大家关注的渴望。同时,在这一悲剧的源头,即安提戈涅被看管尸体的人抓到就是在第二次为自己的兄弟铺上黄沙的时候。“按照神律,死者只要有沙土象征性覆身,就算执行了葬礼,就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但安提戈涅却埋葬了兄长两次,而第二次完全没有必要”[6],那么安提戈涅如此多此一举也是为了被人们发现。她为什么选择自投罗网,选择毁灭?从以往大众的角度看是因为安提戈涅是为了神法让兄弟入土为安,是一种家族意识的冲击。但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她还有另外两点原因。首先,是她对于家族命运的追随。此时的安提戈涅,身边的亲人只剩下了伊斯墨涅,其他的亲人均遭遇了不好的灾难,她作为长期受俄狄浦斯影响的一个角色,内心有一种家族命运共同感在作祟,她的潜意识需要这一个毁灭,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之路。

其次,也出自她对于其妹伊斯墨涅的一种妒忌之心。由上文可知,两人从小所经历的环境是不同的,这两种不同的待遇给安提戈涅的内心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在《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中有一段安提戈涅对于伊斯墨涅的描述,当安提戈涅在树林中远远看到她时,她的形象是“骑着一匹埃特纳小马”“头上戴一顶帖萨利亚宽边毡帽,给她遮太阳”,是一副贵族小姐的打扮,与“赤脚奔走”的安提戈涅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对于伊斯墨涅的描述也是美好的,所以为了获得同样的荣誉,可以说,安葬自己的兄弟是安提戈涅获得关注与荣誉的一个踏板。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伊斯墨涅犹豫是否要加入安提戈涅的计划的时候,安提戈涅对于伊斯墨涅的讽刺,是一种自满和高高在上的语气,这也是安提戈涅想给世人所展现的勇敢形象。所以,安提戈涅安葬自己兄弟的这一看似勇敢的做法,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世人面前所设立的角色,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要求也是不符的。

四、归属与改变

安提戈涅选择归属于命运,而伊斯墨涅试图改变命运。伊斯墨涅本质上是在躲避自己家族所遭受的诅咒希冀去改变命运,而安提戈涅隐约中一直在追随命运的脚步。上文可知,伊斯墨涅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拥有关于问题的自己的考量,所以她深知自己家族诅咒的可怕性以及可悲性,她是试图以一种更明智的做法企求去改变命运的。在听完安提戈涅可怕的提议后,她曾说:“我们如果触犯了法律,违抗了国王的命令或者说权力,就会比他们死得更惨”,这里的“他们”就是指两个自相残杀的兄弟,也是自己悲惨结局的父母。因为知道冲动的后果,所以伊斯墨涅选择躲避,这种顾及大局的做法不得不称赞伊斯墨涅的成熟性,她希望诅咒在她与安提戈涅的身上停止,但是最终仍然事与愿违。而这一场悲剧的直接源头就是安提戈涅对于命运的归属感。安提戈涅在剧中所说“你选择了生,我选择了死”,“让我和我的愚蠢承担这可怕的后果吧”等台词,均表现出其早已预知前方的死亡结局,她也是在“赎你父亲的罪过”。这其实也体现了二人对于自然法与政治法的态度。在伊斯墨涅心中,她更尊重城邦的法律,所以她选择听从克瑞昂的命令。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比安提戈涅更具进步性的,是一种从神文化转变到人文化的进步过程,这种进步性的思想在当时所处的时代是较尖锐的,与以安提戈涅为代表的崇尚神权大于王权的人是对立的。在安提戈涅看来,她是遵从神法,选择人死后安葬这一习俗,当然,她这么做,其实内心中也是渴望神去庇护她,所以到了最后真正坠入黑暗的时候,她的愿望落空。“我这可怜的人为什么还要寄望于神灵?还要祈求什么神的援助”,她的命运就像之前的歌队所预言的,“一个人的心智被神引入迷途,或迟或早他会把祸当成福,只是暂时还没有遭到灾难罢了”,显然易见,安提戈涅的灾难来了。

五、结语

以上看来,看似正义勇敢的安提戈涅或许仅仅是为自己的习性和感受所推动,是要对家人和传统负责。而伊斯墨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去审慎地思考与行动。显而易见,本剧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女性觉醒意识,但是关于这一觉醒,更多的人讨论的是安提戈涅,却忽视了同样的女角色伊斯墨涅,甚至可以说,以内心的想法与理智的导向,伊斯墨涅比安提戈涅更适合这一代言。别林斯基在谈到这两姊妹的区别时说: “两姊妹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感情的力量、毅力和深度。”的确,安提戈涅作为本剧的主要角色,她的赴死让人感慨,她所披上的外衣也确实神圣,本文并非是否定安提戈涅作为这一角色的积极性。但其实,就女性主义这一思想上,本文认为更适合的是伊斯墨涅。伊斯墨涅的做法看似是自私胆小与虚伪,但其实是受自己思想与理智所制约的,在她看来,“不量力就是丧失理智”。我们不得不承认伊斯墨涅的传统的腐朽思想对伊斯墨涅角色的束缚性,这看似与女性主义相对立,实际是历史不可控的问题。但作为在不可控历史的生活发展的女人,她的先见之明,她的理智,她的思考,却在潜移默化中归属为女性主义的范畴,这是伊斯墨涅的魅力,也是索福克勒斯作品的伟大性。无论何时,人们总能从其作品中发现一些代表新思想的东西,让人叹服。

参考文献:

[1]Judith Butler.Antigone's Claim: 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0,p.61,68.

[2]孙畅.索福克勒斯戏剧中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形象比较.

[3]鲍晓兰.美国的妇女史研究和女史学家.

[4]魏朝勇.伊斯墨涅的面纱之后,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

[5]苏立.(自然法、 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 ——《安提戈涅》重新解读及其方法论意义,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6]孙婷婷.家庭、性别的双重背离:朱迪斯·巴特勒对悲剧英雄安提戈涅的解读.

猜你喜欢

安提戈涅女性主义
神性向人性的回归:安提戈涅形象解读
“可活的生命” :从《安提戈涅的诉求》论巴特勒的批评观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安提戈涅》中两姐妹的形象分析对比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论《安提戈涅的故事》对悲剧《安提戈涅》的改编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话剧《孤岛》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