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2020-06-09廉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因此,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并将法治融入教育,让青少年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教育,不仅仅是教人求知,更是教人做人。而本文是以道德与法治课为视角,以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为目标,阐述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改革 思考对策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小学生的思想善良稚嫩,正是因如此,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正是帮助学生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让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将生活案例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道德法治课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现在中学生犯罪的案件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最近几年兴起的“借贷风波”,很多大学生都因此毁了一生,这不仅是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没有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因为一时的享受就断送了一生。小学是学生树立健康观念的开始,因此,在小学开设道德法治课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守住法律道德的底线。采用生活化教学法,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律意识。

德育即是道德的教育,我国在2007年便提出立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德育在我国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更多的是培育,用教师的悉心教导,关爱呵护,让学生真正地理解道德,遵守道德规范,让素质教育深入生活。道德与法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约束。而对小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让学生从小了解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道德是良心的体现,而法律是最低道德行为的约束。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为了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案例展开教学,生活案例具有现实性,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1.创新生活情景,形成法治意识

为了增加生活案例的数量,教师可以观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出发,通过资料调查,运用生活案例适配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堂课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堂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一位老奶奶摔倒了,你应不应该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清楚应该怎么做,并传递其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比课堂单纯的口头教育要更加有用,多留给学生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律观念。又如:在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在买东西时,人们都不排队,又会变成什么样?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从社会规则引到班级规则上,让学生思考并判断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2.经常举行与法律道德有关的活动

学生时期,是养成健康的道德、法律意识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引用生活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内化,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思,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

例如:在学习《主动做家务》时,教师先播放視频材料,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两个孩子在家中的不同表现,比如一个认真学习,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另一个好吃懒做,经常与妈妈顶嘴。在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信通过他们的讨论,便会树立正确的思想。生活案例是学生以及教师最熟悉的信息材料,具有非常突出的教育性。

只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去实践,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切身去体验、实践,通过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学生会形成自我约束。

3.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开展课堂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案例选取,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可爱校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视频或图片看其他学校的景象,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自己的校园,寻找校园的可爱之处。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的收集,会让学生对校园文明的想法和感受更加鲜明,也能培养学生注重校园文明建设和维护秩序的意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促进实际应用,坚持知行合一

通过将生活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生对规则意识、道德意识与法治精神会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但这并不代表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成功了,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德育教育契机,矫正学生不良习惯,让学生将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渗透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实现全面的、健康的成长。教师也应多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正能量”,给小学生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总之,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石。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落实到生活的点滴,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敏、卢梅欣、李凤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2期。

[2] 詹兴全、吴建玲《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谈》,《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24期。

(廉霞,1970年生,女,汉族,北京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