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预学”的学习内容设定

2020-05-13丁圆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预学深度学习

丁圆伟

【摘   要】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合宜的学习起点应该以合宜的教学内容呈现。基于预学情况设定学习内容,可以幫助教师关注具体的学习个体,探寻真实的学情起点,进行精准的教学预设,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让深度学习的发生成为可能。

【关键词】预学;学习内容;深度学习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先探明这一点,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然而,教师要在课堂中真正做到“顺学而教”并不容易,因为这依赖于教师对现场学情的把握,而课堂的学情是随着学习的难易、师生的交互、时空的变换而动态变化的。教师难以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就难以提供反馈并确保学生走在努力应对挑战的学习之路上。那么,教师要怎么做才能找准真实的学情起点,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让深度学习的发生成为可能呢?

一、立足教学诉求,审视预学的可行性

(一)为确定学情起点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架

学情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前学情,二是课中学情。课前学情是课中学情的前提和背景。虽然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但课前学情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教师在梳理课前学情时,拥有充裕的应对时间,通过解读具体的和学生相关的学习信息,能探寻到更为真实也更为准确的学情起点,在相对精准的教学预设下,进行“教学支架”的搭设,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穿越“最近发展区”。

(二)质量与公平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意义感和效能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诉求。好的教学应该体现高度的个性化,应该面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这一类学生”甚至是“这一个学生”。要实现这样的“面对”,首先需要立足于教学现场和具体的学生,对“这一类”和“这一个”的学情起点进行实证解读,不断地深入和追溯学生学习情态的真相。[1]

二、把握设计原则,编制合适的预学单

预学单的编制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前学情显性可见,确保教师能够相对精确地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以便据此对课中学情进行相对准确的预判。

(一)预学单的设计应立足合宜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合宜的学习起点应该以合宜的教学内容呈现。[2]

在全面实施统编教材的背景下,课文所在单元要求落实的语文要素以及相关练习都集中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这些资源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为“教什么”提供了可参考和借鉴的具体思路。

以笔者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略读课文《珍珠鸟》为例。单元阅读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课前学习提示为“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给《珍珠鸟》的课堂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定位。预学单需要根据“教什么”进行设计。

(二)预学单的设计需追求少而精

预学单最终指向学生的学。若设计内容过多,除了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之外,还会肢解课文。教师在反馈的过程中,或为此倾注过多的精力,或干脆浮光掠影,匆匆而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都难以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成果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3]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师生才有可能建立起与文本、与他者、与自身的深度对话。[4]学生的学也才能变得相对透彻。

因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预学单也应追求少而精。通常设计一份预学单,应把握以下几点。

◎题量以3~5道为宜(10分钟内可完成)。

◎把握文体,设计由浅入深。

◎形式多样,理趣兼顾。

◎开放多元,思维至上。

如针对上文提到的略读课文《珍珠鸟》,笔者这样设计预学单——

这份预学单涉及关键句把握、内容分析、问题探究三项内容:第1题属于简单信息的提炼;第2题指向本课重要的教学内容,理趣兼顾;第3题“你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或困难”相对开放。第2、3题都指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再如,同样是教学冯骥才的作品《刷子李》,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中心小学林志明老师是这样设计预习单的——

学生的作品如下。

这样的预学单打破了文字表述带来的思维定式。图文并茂的形式也更受学生欢迎。可见,预学单应该“视体而设”“因文而异”。

三、分析预学情况,明确核心学习内容

教师需要对预学单上的每一项资源进行提取、梳理、分析,从而找到与学生实际需要契合的教学内容。

仍以笔者执教的《珍珠鸟》为例。《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手法运用娴熟,抓住小鸟的每个细微举动,运用“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蹦来蹦去”“趴”等精确生动的词汇,生动地再现了人与鸟相处的温馨场面,最后水到渠成地呈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心态与情感的写法,是这篇课文最值得教的内容。

笔者对嵊州市逸夫小学五年级某班36个学生的预学单进行了整理。第1题的回答中,97.2%的学生提取正确。这表明,自读课文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这部分内容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在第2题的回答中,36个学生无一例外地认为“小珍珠鸟信赖‘我”,没有一个学生关注到细节背后大珍珠鸟的情感变化。这与文章布局上的疏密安排有关,是学生理解上的盲区。学生认定小珍珠鸟信赖“我”,也只是从“文章刻画小珍珠鸟的语段多”等层面泛泛而谈,但有67%的学生选择“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关键理由。显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对动词“趴”传递的情感有着自己的认知。第3题的回答中,学生对于“阅读中的疑惑”,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类。

从学情角度看,教师在确定核心学习内容时,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动词变化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上。

四、根据预学反馈,精准设定教学流程

设定了合宜的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逆推”,从最基本的条件性内容(即学生对动词“趴”的情感认知)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上文的《珍珠鸟》一课可以这样操作——

【第一板块】初步感知文章的个性化语言:交流为什么觉得小珍珠鸟信赖“我”

课始,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文章的“中心句”后,引入思辨性话题:“你觉得大小珍珠鸟谁信赖‘我?”选取三个学生代表上台交流各自的理由和关键词句,借机唤醒学生对“趴”字的生活经验,交流“趴”字背后的情感。

【第二板块】理解个性化语言传递的情感变化:交流大珍珠鸟是否信赖“我”

教师通过引发认知冲突——交流“大珍珠鸟是否信赖‘我”,引导学生关注大鸟“生气地叫”和“再三的呼唤声”背后传递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一明一暗两条写作线索相辅相成的精妙。

【第三板块】感知连续动词传递的细腻情感:探究作者表达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

教师出示梳理好的两大“疑惑”问题,让两类学生借助同伴资源,利用问题的碰撞,感悟“作者是如何赢得珍珠鸟信赖的”,接着借助“信赖图”,进一步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连续动词来传递细腻情感的。

基于预学情况设定学习内容,是为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做好铺垫。事实上,班级中所有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学习,也不可能从同一起点出发。如何更好地呈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还需要从“重造学习流程”“重塑学习生态”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莫国夫.让教学朝向精准[R].绍兴: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15.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小学311800)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预学深度学习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