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2020-04-10覃亮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覃亮

摘 要:本文从形成思考习惯、大胆假设、参与实验和探究时间等方面出发,阐述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化学学科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关键素养和必备品格.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仍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是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素养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探究式教学法的宗旨是教会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灌输,是抓住一切机会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呢?有教师讲课时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你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若想不出时,教师就再问一句:你再仔细想一想.“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只要求动脑思维,而不是教会学生动脑思维的方法——怎样想,即想的思路.如何教动脑思维的思路呢?笔者的做法是:相信学生的基础,大胆把问题交给学生.

例如练习: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描述正确的( ).

A.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缺锌

B.不合理施用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C.是电池回收标志

D.用水喷淋燃着的酒精以降低着火点

其实更多的学生并不是不会思考问题,而是不敢把所思考问题的结果讲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细心的听学生讲,只要有一点与知识相关,就要给予支持,然后再以商量的语气:“××同学说得很好,当然如果这样说……会不会更好?”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这一环节中,笔者特别注意自己是导师、导演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要尽量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推理,发挥学优生的传帮带作用,学生意趣盎然,收获满满,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能大胆地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正是充满羞涩和充满表现自我的矛盾结合体.针对这个特点,利用好这个特点,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尽量的表现自我,及时肯定他们的表现,鼓励他们敢想,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有用”,让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3 探究式教学的空间——创设更多做实验的机会

大胆将书里的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可证明自己假设问题正确的实验.笔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并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把实验步骤定出来,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起监控作用.

经过长期的实验探究实践笔者发现当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时,他们会从实验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主动:主动实验、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并表现出很好的合作精神和讨论意识,他们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对意外现象进行大胆假设.尽管他们的实验有时并不完美,甚于失败;他们的假设并不合理,甚于错误;但笔者鼓励学生不断探究,并为他们做好指导,学生逐渐体验到“做中学”的乐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促进了学生知识、观念和思维的迁移,可见实验探究法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4 探究式教学的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当然没有问题,但组织学生探究问题,时间是难以控制的,也难以完成当节课的教学进度.”这是许多教师所顾虑的最大问题.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必须先对探究知识时的时间难控制性和教学赶进度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知识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及有关资料,又要耐心等待学生提出假设,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证明他们的假设,再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表面上好象一节课什么都没有学到,而一个知识点则要用几节课的时间,但由于这个知识点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学生理解得特别透彻,记忆也特别深刻,在应用和回顾时都特别的得心应手,减少了復习的难度和时间.

案例一 学生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用稀盐酸滴到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时,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是恰好完全中和呢?各组得到的溶液成分是否完全相同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教师操作)向一个小烧杯中先加入10mL NaOH溶液(已滴有1—2滴酚酞试液),又加入10mL稀HCl,此时溶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问溶液里的成份(水、酚酞除外)是什么?

学生讨论提出了假设:(1)酸碱完全反应:NaCl;(2)可能酸过量:NaCl、HCl;(3)有微量的碱过量为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

学生自行设计方案:(1)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2)测定溶液中的酸碱性;(3)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最后讨论:完成酸碱中和的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在实验操作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酚酞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将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化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延伸,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在知识“消费”过程中进行创新,虽然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水平高的学生,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及热情,提高化学核心素养水平.

案例二 在教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时,是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镁带燃烧的实验,学生对其耀眼的白光有很浓厚的兴趣,在让学生分析完实验后,笔者注意利用中学生崇拜军事家、喜爱军事科学等的心理,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军用照明弹及其使用过程.这些现象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积极调动起来了, 纷纷设疑:“夜晚战斗时为什么要施用照明弹?照明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照明弹在施用过程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时,巧妙地引导他们先阅读课文后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由于照明弹是课文所没有的内容,学生纷纷表态作出假设,虽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但学生还没有一点下课的意识,笔者并没有为了进度而急急地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在查阅有关资料并经过思考后,得出来的结果才会更成熟,留给下节课作答,使学生由表及里地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确实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训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收集证据,在团队的协作下解决问题,让素养之花自然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高如怡.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化学参考.2002(Z2):34-36.

[3]吴红.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09):47.

[4]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化学教育.2001(03):36-38.

[5]陈宁.浅析探究性学习理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26.

(收稿日期:2020-01-06)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