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2020-03-25王安霞王忆婷

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文化遗产教学改革

王安霞 王忆婷

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完整的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体系。从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路出发,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课程“专题研讨”为例,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研究。使研究生通过课程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体验设计,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新成果转化。该方法可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创新体验设计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 创新体验设计 艺术硕士研究生 教学改革 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1-0106-03

引言

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媒体与信息渠道发达,使现代设计教育土壤改变,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根基缺失。随着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1],我国文化遗产等源于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脚步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今人们关注的视角已逐步由物质形态文化延伸至非物质形态文化的精神层面[2],对不同地域的视觉语言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进行了理性的认识和探讨。以文化遗产、地域元素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为依据的设计,更能抓住受众的眼球,也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未来更有发展空间与生命力。因此,以中国文化遗产为基点的创新设计倾向趋势日渐清晰,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理念决定专业教学的主导思想和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学理念转变开始。作为中国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和改革先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一直努力探索和尝试适应不同时代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设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3]。为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领域的、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社会的转型挑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重新调整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艺术硕士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的项目研究能力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艺术设计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位点围绕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与手工设计、服装设计艺术等专业领域,结合创新性、实践性、跨学科等培养理念,注重在设计实践与管理等系统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全球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注重跨学科团队协作培养,使学生具备复杂背景下的设计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领域的挑战。

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求艺术硕士研究生具有突出的设计能力,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等能力。作为一个高标准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其自身应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教学计划的调整

针对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大纲。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全日制艺术硕士(MFA)至少需修满50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必修环节1 8学分,包括学术研讨6学分,艺术实践(1)6学分和艺术实践( 11)6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大纲中设置和调整了专业课程及其所占比重,增加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环节,重视导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素质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艺术设计的技能,并辅以课堂讲授。学校的工程硕士和设计学的教学计划,同样调整了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所占比重,重视学术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导师应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迎合市场需求,培养实用性、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的实践措施与方法

(一)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的实践措施

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专题研讨课程,将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引入,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特别设计了“遇见博物馆一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的专题研讨课程。专题研讨课程在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属于学位课课程,占3学分,课时为48学时。在博物馆专题研讨中,以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体验设计为中心,进行系统化教学,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4]。图1是基于南京博物院成立近85周年,而打造的系列纪念红包及邮票設计。

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的实践,以博物馆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首先,课程从国内外文化遗产研究及比较,文化遗产特征及艺术价值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分析入手,并且结合体验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展开课题研究。针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时代背景变迁,归纳文化遗产的优点及特征。梳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为设计专业硕士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其次,探寻中国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手段的契合点。为学生活化中国文化遗产提供设计来源,使学生切身体验设计过程。再次,坚持系统论的观点,实践为主导,教学中从宏观、中观、微观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本体进行深入解析,注重本体形式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性。最后,以共性研究为纬线,历时性研究为经线,运用动态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配合市场需求、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

通过整合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丰富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以“文化遗产创新设计”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结合艺术硕士教学的特点,基于“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开展文化遗产研究与体验设计实践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的实践方法

1.课内与课外:在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方式进行了创新,结合了课内与课外的理论学习。“遇见博物馆”专题研讨课程是依托于博物馆资源、从博物馆的藏品中寻找灵感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课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当今博物馆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诱惑,也是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习和挑战的设计领域。教师为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讲授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研究的意义、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特征和分类以及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设计原则和创新设计方法,并结合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例如表皮式设计、骨架式设计、意蕴式设计、解构式设计、系列化设计等设计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遵循“取其形,延其意,形意合而畅其神”的设计思路,由形到意,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来进行创意设计[5]。同时,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是势均力敌、同等重要的,都利于创意思维的培养[6]。设计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设计理论知识,再用相应的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中得到验证,在设计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融入[7]。通过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相互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提升创意思维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8]。

在课外,导师和研究生亲自去博物馆体验、感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博物馆馆藏信息和文化内涵,如图2。以及邀请博物馆有关人员来学校讲解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更好地获取设计灵感与资料,获得专业人员的指导。学校不仅与博物馆紧密联系,还可以与相关企业、非遗单位、民间艺人等加强合作,真正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活化文化因子,借助设计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以独特的设计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2.线上与线下:在设计前期,学生在线上对竞品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状,归纳优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定位、策略和优势等,通过对竞品的分析与借鉴,制定目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战略和设计定位,如图3。同时教师在线下对学生进行辅导,面对面沟通,对设计方案一起讨论分析,进行头脑风暴,发现问题和机遇,师生间增加有效的互动[9]。在研究讨论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对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对中国文化遗产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整理,对不同地域传统要素进行提取,同时进行创新再设计,使学生学习更为多元化。通过部分案例调研、学习、开发对其他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及创新设计等均有很强的适用性,可進一步推动设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

3.传统与现代: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元素的提取[10],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如图4,“流光”香薰机产品设计的灵感与元素,皆来源于南京博物院馆藏之宝“东汉错银铜牛灯”,其造型及功能的设计与铜牛灯有相似之处。传统与文化遗产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精髓,通过教学实践将其转化进行再设计,用现代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结合新工艺、新手段、新技术、新媒体,进行创新体验设计,为社会传播更多、更丰富的优秀成果。将文化遗产引入教学,不仅开阔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视野,体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魅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同时通过创新体验设计等现代新方式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强化文化自信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

文化遗产研究与设计艺术相结合,开发新工艺、新产品,通过教学促进传统文化产品再设计,使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独立学术研究与应用的能力。通过教学发扬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优势,开发现代兼具中国特色的创新设计,为今天的人们服务。通过课程教育可使未来设计师加强对中国文化现象的认同感。

三、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方法

(一)传统元素创新再设计

图5是以《坤舆万国全图》为再设计对象,进行的地图视觉设计及互动包装设计。南京博物院的馆藏《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的体现,是内容最全、最科学的一份世界地图。在对地图进行现代化的视觉设计中,加入了手绘插画的视觉风格进行创新再设计。同时将地图分为三层,地理板块层、河流山脉层以及动物船只插画层,分别打印在三张透明纸张上,可分别查看不同层次的地图信息,三张重叠即成为一张完整的新坤舆万国全图。并提取地图中的元素进行图形创新再设计,延展在明信片、邮票、文具等更多的衍生纪念产品中。

(二)传统元素意象化创新设计

图6是无锡崇安寺阿炳故居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该作品通过对阿炳的人物形象、生平故事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将设计主题定位于“大师的精神”,设计概念围绕着阿炳在当时无锡的境遇展开,以及展现阿炳在音乐上的造诣。阿炳有三绝,即拉二胡、弹琵琶以及说新闻,因此,从其二胡和琵琶的韵律中提取出点和线组成音乐的意象元素,进行主视觉设计,运用黑白等单色色彩以展现阿炳艰难、曲折和悲苦的人生,用有质感的肌理来表达二胡和琵琶,凄凉、忧伤的韵律。开发博物馆的文化宣传物,如报纸、瓷器、唱片等,将“阿炳”意象元素融入生活,开发周边产品,致敬与纪念阿炳。并将博物馆整套VI进行再设计,提升阿炳纪念馆的品牌形象。

(三)传统元素多维度创新转化

图7是针对中青年群体开发的“瓒岚”香薰机与精油系列产品。其灵感来源于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一一倪瓒的《苔痕树影图》。“瓒岚”系列的主旨是“闻香识意”,“瓒”取自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他是无锡最具代表的名人之一,“岚”是山间雾气,如倪瓒的气质一般高洁。香薰机的造型灵感来自倪瓒孤高的性格,源自其人其画其字,亦如竹节般清幽,所以外形以竹为形。香薰机顶部与底部接缝以山石为代,引用国画中反衬、阴阳、调和之意,体现倪瓒画中山石的意境。配套精油系列外形同样延续了竹节的意象,山形的瓶底呼应整个系列。该系列作品是从倪瓒的书画作品中提炼意象元素,向现代产品多维度创新转化;

图8中的系列纹样设计,在造型上提取来自青花寿山福海纹瓷香炉上的纹样,且融合了其他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元纹样的基础上,加以变形、拆分和重构,增添了一些现代感,更贴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意趣;在色彩搭配上,主色调以浓郁的色彩为主,分为红、蓝、黄三个色系,颜色上浓墨重彩,贴合女性消费者的喜好。该系列纹样设计的理念,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从平面向多维度创新转化,赋予其新价值,使得传统文化精髓能够传达给每一位来到南京博物院的浏览者。

结语

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探究文化遗产与实践的新模式,以创新观点把握实践教学改革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构建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教学基本框架。该课程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设计的作品既有每个博物馆的特征又有现代设计的美感,在国际礼纸设计、中国包装创意设计、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白金创意、无锡新吴杯文化创客、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中国印刷艺术设计双年展等比赛中获得奖项,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部分作品已被企业认可并采用。

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通过对中国文化遗产整合研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设计资源,能够提高专业硕士毕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提升中国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价值。在文化遺产研究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采用团队协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及毕业创作实践能力。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时代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JGLX18_130)文化遗产创新体验设计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JCX17_0470。

参考文献

[1]林松,金爱英.镇守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华夏传统文化 论陶瓷艺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08 (04):113

[2]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5-9

[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J]装饰,2016 (07):146

[4]王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索[J] .设计,2015 (05):149-150

[5]欧阳华,张力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7 (02):101-103

[6]王受之.中西艺术教育的本质差异[J].大艺术,2011 (01):22

[7]陈雨.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与就业导向[J].科技风,2018(14):9

[8]姬文瑞.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6 (18):130-131

[9]刘惠玲.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设计,2018(19):86-87

[10]张芊慧,王忆婷,王安霞.无锡鸿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7 (06):7-9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文化遗产教学改革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设计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