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之探究

2020-02-04刘雯雯

艺术评鉴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刘雯雯

摘要:如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落实高校课程改革,使得“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充分得到体现,这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展开议题,结合教师思政意识提升、各学科协同育人、思政元素融入音乐专业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通过对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抓住其中的思政元素,能够提升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而达到高校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音乐专业  中国经典音乐作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103-04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

(一)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激发了高校音乐专业的综合教学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都能从中挖掘出可提升的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很多人认为思政工作仅是哲学专业的工作。其实,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影响着很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同样,也深刻的影响着音乐专业,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还需要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把握专业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具备清晰表达自己音乐观念的能力。为了能够培养出高品质的高校音乐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及选择教学素材上,应该做到充分的衔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加上言传身教的师范作用,给学生树榜样、立形象,运用音乐专业特有的“以声表情”的学科优势,即,通过“音响”表达“情感”,最终达到“以音化人、以乐育人”,隐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目前音乐课程教学中“重知识、尚技能、轻德行”的状况。高校音乐教师要肩负起塑造心灵、启迪生命、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和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

(二)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对高素养人才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劣势。本科阶段的学生们整体上来说,学习能力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执行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上也很占优势,但这个年纪的学生同样也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人文素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构建,当学生的专业程度逐渐加深时,对抽象思维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探究中华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从中发现音乐现象中存在的规律,鼓励他们主动对其进行研究,培养探索精神以及对事物做分析、总结、提炼的能力,最终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帮助学习者树立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

(三)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现状中,仍存在以考级、考证为教学导向和目的的现象,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强化训练方式势必会产生很多负面的问题,同时也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是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相互协调,并使其达到整体上的统一。所以,“思政教育”和音乐教学相结合,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音乐观念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红歌”、中国民族交响乐作品、中国作曲家写的各类音乐作品等,在其中挑选出适合当代大学生水平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他们的教学素材,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和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教师们应当积极学习并大量使用,活学活用,在各自教授的课程中挖掘教材内容,寻求特色,保持学科的活力。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拓宽学科综合思维的重要性

运用系列讲座鼓励各科教师联合起来,做协作课堂,协同育人,用三位一体的方式,对某一历史事件做全方位的介绍,让学生们从不同维度去了解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不仅仅是给学生们唱几首红歌,演几场中国作品的交响乐作品那么简单,这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大时代背景、人文精神以及思想修养,这是一个大局面,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时代的烙印。

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往下走,一方面,可以邀请知识结构更加稳固的各专业教授们联手开展系列讲座,做协作课堂;另一方面,结合民族音乐学的田野采风的方法,走到老一辈音乐人中间去,去感受他们的音乐之路,让学院派更加接地气。身处在综合类大学里,拥有着学科齐全的优势,在这样的大学里做“项链模式”授课,更容易做到知识全面化、整体化。我们应该把知识“打通”,在上海大学“时代音画”的基础上,再加上哲学和体育两门学科,甚至是苏州本地为特色的园林设计专业,让这些学科在通识课方面再细化分工,形成通力合作,协同育人,拓宽学科的综合思维。

三、运用多种音乐表现形式,丰富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一)提高学生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增强爱国热情

高校应在各类国家和民族纪念日活动时段,将各历史时期、各地理区域内的中国经典作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不同时段的经典作品在历史语境、文化背景、音乐表现形式、音乐存在方式上等有准确的认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中国经典作品进行了解、学习、研究、传承,并逐步提升思想修养和启迪心灵。笔者院校师生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活动,还有各级各类讲课竞赛,音乐专业学生技能大赛等等,在这些演出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的检验。学生们通过演出和比赛锻炼,接触到了中国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比如:合唱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在灿烂阳光下》,管乐作品《闪闪的红星》《北京喜讯传边寨》,民乐合奏《我的祖国》《龙腾虎跃》等。遵循音乐中节奏、旋律、和声、曲式、速度等的要求,参照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时期以及文化传统等,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现中国经典作品,讴歌中华民族,讴歌中国共产党,使学生们对本民族历史更加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愛国热情。

(二)開展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数体现在舞台艺术实践上,走到群众中去,走向舞台,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学习,利用学校及周边剧院、艺术中心等资源,参与各项演出活动;利用团委等渠道参与党团的演出宣传活动,参与慰问敬老院、中小学实习见习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被社会认可,需要找准自我定位,更加需要展示自我的舞台,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水平,证明自我的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

笔者院校结合区域特点,与江苏昆剧院、苏州市歌舞剧院、苏州保利大剧院、苏州爱乐乐团、吴平国乐团等专业团体及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的项目,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一场场演出、一次次活动,增长专业知识,积累技术能力,提高舞台艺术实践水平,最终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运用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对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诠释

从声乐作品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曲》等这些优秀的声乐作品被许多教师所采用,大都通过他们来训练学生的歌唱技巧。这类相对简单的声乐作品对初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更加容易把握发声方式,并且通过作品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而更多的如《大江东去》《黄河颂》《长城谣》《铁蹄下的歌女》《杨白劳》《渔光曲》等经典作品,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旋律,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声乐作品的优势在于拥有歌词,这些优秀的声乐作品的作词语言上大多精炼又有深度,情感质朴而又真诚,通过文学的帮助,更能够让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学生在练习作品的过程中能充分地融入其中,并对作品产生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从钢琴作品的角度出发,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在作曲技法、音乐体系以及美学思想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作曲家们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上探索和声中国化的问题。特别以钢琴作品为最主流,民族元素不断在时代的推动下融入钢琴艺术,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道路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下得到传承和创新。在钢琴教学实践中,中国的作曲家们根据中国音乐元素的特点创作了不少耳熟能详的中国钢琴作品,有的被收录到各类钢琴考级教材中,有的则汇编成册,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之中,这些作品不乏都配以详尽的教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和审美意识,并通过钢琴教学对中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了解。

在众多的中国经典作品中不乏有很多是结合西洋乐器或演唱方式来演奏(唱)的,而西洋乐器的“中国化道路”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现当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更多偏向于声乐和钢琴作品方面,其实其他器乐作品中也有很丰富的作品和素材值得更多的学者去挖掘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小众乐器。其中,圆号这件乐器在中国经典作品中的运用就是很广泛的,比如说,从器乐作品的角度引入“课堂思政”,在2019年4月20日,上海同济大学艺术学院陈佳老师举办的“来自大自然的金色号角”圆号专场讲座中,介绍了圆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龙的主要唱段之一《打虎上山》,就是圆号与弦乐器演绎的京剧音乐,生动描绘了茫茫林海、广阔雪原的景色;孙大方先生的中国圆号独奏作品《牧人新歌》中,圆号模仿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的音色惟妙惟肖,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形式……由于圆号这件乐器的音色具有超高的“模仿能力”,所以使得这件纯西洋乐器频频出现在中国作品中,在这样的中西结合下,不得不让人从“运用‘西方的音乐语汇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然而,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必然是融入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这些作品是历史发展和岁月积累的见证者,是中国音乐历史所创下的辉煌。经典的音乐作品能够流传、传唱,并应用于教学中,这是作品本身具有很好的表达所带来的。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经典的作品应用于教学是必然的,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传承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四、结语

都说高校是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如何“开发”好这片土地,是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音乐专业要充分发挥其特色,运用音乐这一“世界语言”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产生积极性,最终才会真正热爱它。将中华文化精髓根植于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决不可忽视”。正如中国著名指挥家余隆先生所说,我们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去说我们的故事,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09(001).

[2]陈平,张建华,闫笑雨,等.推进教学质量工程,提升音乐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4):161-169.

[3]张廷,杨永杰.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耦合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19(22):77-79.

[4]田中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9(06):96-100.

[5]阎琛.以文化人 思政先行——课程思政与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融合模式探索[J].艺术教育,2019(11):209-21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