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1胡传启

新智慧·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胡传启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这体现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都是有准备地走进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学情,做到因材施教。而为了更好地运用这种教学准备,本文提出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旨在更大化地实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该理论也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先行组织者”策略旨在构建一种在进行之前的“先行”概念。顾名思义,“先行”有“优先”的含义,而这种“优先”又不是单纯的优先行使,即它的中心更偏重于“优”。这种“优”可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高效教学。下面,笔者便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阐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这种“优”先性。

一、“先行组织者”占据课堂导入的半壁江山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用的比较多的是多媒体导入法和情境导入法。但是有的时候在使用多媒体导入法的时候会进入“为了导入而导入”的误区。

比如在《赶海》这篇课文中,如果在课堂之初便使用《大海,我的故乡》导入,其实意义并不大。特别是有些住在偏远内陆的学生,根本没有什么赶海的经验,这样导入就难免差强人意。而情境导入法重在情境,该导入法能够增添小学语文教学的美感,但是要求较高,长期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此,使用“先行组织者”进行课堂导入则简单易行了很多。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导课堂导入的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文本中,有一类文章是“文包诗”的行文结构。这类文章到底是想让学生学习什么的?学习“文”?还是学习“诗”?作为小学语文一线的教育者,我们都知道这种课文不能将“文”和“诗”剥离开来,因为本身这种课文就是“诗中有文,文中有诗”。“文”往往就是“诗”的意境,“诗”同样也是“文”的升华。以此为例,我们就会发现“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其实就相当于“文包诗”里的“文”,而基于此种含义上的对文本学习的重点是在“诗”上,即通过“文”的学习来理解相对难懂的“诗”,也就是用“先行组织者”的学习来学习文本。其实在实际的课堂导入中教师经常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例如学习人物传记前先介绍人物事迹,这便是为前后知识的融合搭建的一個“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为不同文体立好“筋骨”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文体并不是单一的。随着学生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不同文体的文本学习也与日俱增。“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教师通常喜欢在教授记叙文的时候选择用“记叙文六要素”来帮助学生组织学习文本。这种“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以填空的方式,也可以是提问的方式,但无论使用哪一种,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本思路,就像是给这种文体的课文立好了“筋骨”,而学生要做的,便是通过自主学习,为合作探究添上“血肉”。“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的必要性。

比如,当第一次讲授说明文文体的课文时,如果不建立一个“先行组织者”概念,而是生涩地让学生把“打比方”和“比喻”区分开来,那么在记忆的强化中是容易混淆的。所以“先行组织者”就更像是让学生意识到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而在这种不同中,可以将“打比方”记忆成说明文中的“比喻”。教师在执教《学与问》这篇课文时就充分借助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学与问》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议论文学习的标杆之作,文章中心突出,观点明确。但是对学生来说,议论文的术语众多,如果不能够具体了解,那么在充分阅读后虽然可以理解文本的内容,却很难做到妥善分析文本。所以教师在备课的阶段便将文本中涉及到的议论文术语梳理出来,按照议论文的要素建立了一个“先行组织者”,再通过对“先行组织者”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这样便能事半功倍。

三、“先行组织者”使对比更加突出

无论是对上位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下位知识的学习,它们除了有紧密的联系外,更明显的是它们往往都存在对比。学习的目的在于熏陶,在于潜移默化,更在于理解和识记。那么,如何让学生不至于学完就忘,或许从学习的最初就应该把握住有效记忆的方式,从源头上避免快速遗忘。对比的方式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毋庸置疑,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进行对比,学生就能较好地牢记所学的内容。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古诗两首》,便是“先行组织者”学习的好材料。整个小学阶段的《古诗两首》都不是随意指定的两首,它们之间往往有较深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是相似,又有可能是相反,但是不论是相同还是相异,可以确定的是两种诗里肯定存在对比。例如在三年级的《古诗两首》中,将《绝句》和《滁州西涧》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那么建立一个“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自然就是对比两首诗里的异同。学生即便不能准备说出古诗描绘出的意境,但是单从字面上便可以找到“黄鹂”和“船(舟)”这样的“先行组织者”。进而对比出“深树鸣”的黄鹂和“鸣翠柳”的黄鹂有什么异同。同样的“万里船”的气势和“舟自横”的意境又千差万别,这样再理解整首古诗的意境时就能够在脑海中出现两种画面。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长期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它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2]林淑萍.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