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循善诱 领会规律

2019-10-21陈玲琰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倍数规律

陈玲琰

新《数学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更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的作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这些规律是生动清晰的,是他们自己领悟的,而不是生硬模糊的,更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注重他们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理解规律的过程,从而掌握相关现象、特征、定律、性质等。这样做之后,教师不仅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了学生,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些基础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出规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清楚地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引入数学教学活动并进行下去的根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数学规律的出发点和根源;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措施。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学期的“周期现象”,可以从一星期7天、一年有四季,每一年都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这些学生认识过的熟悉的生活现象发现其共同点是:依次不断、循环往复,从而引出课题“周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顺势进入探究规律的过程。

数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来,又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将规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紧密联系起来,精心创设生动清晰的情境引入学习,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思维。

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发现规律

数学课设计的活动,想要开展得有序、有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亲身经历,不能太高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高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思维通过碰撞,得到启发和提升,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各种规律。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时,我带领学生寻找完“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点后,接着引领学生研究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这一规律,可以借助表一(如下)让学生记录举的例子和验证的结果。

3的倍数:(      )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

验证一些大于100的四位数、五位数……是否符合“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一规律,学生挺有兴趣,但个人操作难度有点大,于是就让各个小组领取“验证不同位数”的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尽可能完善地发现“3的倍数特征”这一规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习内容虽有一些难度,但有趣又是值得探究的规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思考的需要,并且在解决问题后,学生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确定什么内容能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获得积极快乐的心情,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变得更灵敏,自主学习才能体现良好的效果,学生一旦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有所顿悟,这顿悟只要一经点拨和分析,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出彩,还能提高孩子领悟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是有目的、有预设地进行,不能任其发展,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

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合适时机,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不流于形式并有所收获。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在个人操作难度大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的当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进行深化理解时、当学生获得成就感,需要与人分享时……都比较适合使用合作学习。

选对符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对规律的探索做到有步骤、有次序、有方法、有结果,真正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

三、构建合理认知结构,完善规律

学习数学的规律,对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很有帮助,合理的认知结构又能促进规律的不断完善。小学生的学习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的是一步一步的具体做法,而且是一类题目一类题目地发现的。要克服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思想和方法对许多发现的相似规律进一步加以概括,形成认知结构。同时,认知结构的形成,又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旧规律向新规律的迁移,从而不断完善以前學到的规律。

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当学生学会了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引导学生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把新规律和原有知识体系中的旧规律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相似的结论结合在一起记忆,从而使得学生在不断充实他本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加深对新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其实就是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和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点,自动化的在大脑“后台程序”默默地编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认知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获得的,期间经历了在知识量上不断累积、在心理上自动分析、处理、提炼、再组织的过程,学生只要建立起了认知结构,就有了在学习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拐杖。很多课堂上学习规律的过程,其实是将新规律融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因而新规律的学习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做到以上几点,学生就不会认为规律是教师灌输给他的,而是自己发现、总结甚至命名的。因为注意了这些,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关注的事物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分享,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从而找到规律。学生们经常在老师的引领下,这样领会规律,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对待学习和生活会更加积极向上!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倍数规律
倍数魔法
找规律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巧解规律
找规律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
数学题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