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研究

2019-10-21杨森森李晓书张影微刘晓旭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杨森森 李晓书 张影微 刘晓旭

摘 要:创新创业类社团是提升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难点问题,将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需求精准对接,全方位构建社团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可以推广的社团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团;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43-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已经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创新创业类社团汇聚着有能力、有想法和有志向的优秀青年学生,依托社团的发展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入快车道,社团与大学生的需求相互对接,实现社团进行科学建设与管理,以此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需求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类社团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国外目前对学生社团总结出四种发展模式:通过直接在社团成员内部进行组织干预(如特定培训、业务咨询、心理辅导、媒体展示等)来影响或干扰社团成员发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的学生发展全面干预维度模型(Dimensions of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Model)[1];由目的因素、结构因素、激励因素、帮助因素、关联因素和领导因素组成的社团六因素模型(Six Box Model)[2];以社团组织的人际关系范畴和价值观范畴为软性因素,以社团策略、社团结构和社团系统为硬性因素,共同构成的“7S”模型(7SModel)[3];由综合凝聚力、组织、资源和能量构成的CORE模型。

国内:目前国内对社团研究融合了众多学科知识,但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创新创业社团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二)创新创业社团发展需求

1.社团初期建设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社团在初期都面临着资金短缺、指导老师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学校和学院对社团的引导与支持。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引导,创新创业项目前期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审批场地以及科研设备的投入等,校院两级应科学统筹,加大对创新创业类社团的资金投入,确保社团项目能够正常的研发、设计以及推广。第二方面是专业指导教师资源的保障,由大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类社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且专业技能相对较弱,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是社团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可以在社团内定期开设相关科研项目的课程,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老师指导参与项目训练和竞赛,这样既可以保障社团良好运营,又可以促进社员双创意识的提高。第三方面是社团成立初期,项目获奖较少,没有成果落地,知名度较低,社团宣传力影响力不强,无法吸引优秀的学生加入,社团的发展受阻。学院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成立初期的创新创业类社团,加强其宣传力度,给予社团政策支持,为社团初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实现社团自身的团队壮大。

2.评价机制需求

社团的建设需求还需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将社团以及社团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将其进行数据量化。将学院、企业、教师、学生作为考评主体,构建起集教学、考核、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机制。

3.人才機制需求

社团也需要建立公平的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那些真正喜欢双创的学生进入到社团,在每年的成员换届期间,可以通过老成员的推荐以及严格的笔试面试环节选拔新成员,能极大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以及规模,从而使社团骨干人员不断壮大,促进社团的发展。

4.管理机制需求

社团的内部是由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内部进行自身管理,但是大学生自身管理缺乏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以老带新,共享资源”的管理机制,首先要社团老成员的本身双创意识比新成员较高,这时候可以以老带新,让老成员带动新成员,从而提高整个社团的双创水平。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与各学院或其他相关社团的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团间互赢,从而带动更多学生加入社团,整个学校双创氛围将得到极大提高,也促进了双创社团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

在当今中国,社会、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了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因此大学生为顺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虽取得很多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大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理论知识,而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对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此外,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训练,从而出现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的阶段,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过于片面,创新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并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与企业的真正需求。

(二)缺乏创新创业孵化器,重理论轻实践

纵观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类教材也十分众多,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然而目前高校实践教育十分欠缺,过度注重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以及孵化器建设不足。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团队,目前高校很大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由辅导员老师教授,而缺少专业老师,这就形成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三)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教育体系单一

大学生受传统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不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拿奖评优而去参加,并没有通过比赛提高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这些现象就说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过于单一,考核方式单纯以成绩为主;对学生创新项目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教育体系单一。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对接,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从而提高整个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也作用巨大。

这些问题就导致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效的解决途径有很多,比如改变观念,树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实师资力量,开设更加完善的教学课程等,但对学生最有利的就是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立与推广。

创新创业类社团基于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启发和激励和思想导师的辅助和支持,学院得从人才和资金两方面进行支持,以保证创新创业类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能够创新研发更优秀的作品,以此提升了其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让社团不断壮大,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创新创业类社团在其发展中,还是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尤其对于新兴的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冲击更大,甚至导致社团的构建失败。

三、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学院对于社团的管理方案不明确

工程学院创新创业类社团基于农业机械化(隶属于省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学科优势而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学校和学院的共同关注,给予优秀创新类团队荣誉称号等,但同时因为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极大关注,学校和学院会同时进行管理,这样就产生了管理不明确,创新创业类社团即代表学校也代表学院,管理相互交叉,同时工科创新创业类社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研发新的成果。模糊的管理模式,会让创新创业类社团浪费掉一部分时间,致使创新创业类社团成果研发时间增加,社团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三)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不足

作为工科创新创业类社团,专业指导老师在社团中充当着绝对核心的角色,专业教师能够利用自身扎实丰富的专业技能加速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社团成果的落地,专业教师同时能够为学生指引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学习以及项目研发时方向有偏差,由此可见,负责任的专业指导教师对于创新型社团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指导教师能为学生和社团提供很多,然而学生和社团对于指导教师的帮助较少,高校专业老师评职称的重心在于论文数量与质量,基于此,专业指导教师对于社团以及本科生的指导就如同“不务正业”,而且学院对于专业指导教师的支持还有待提高,部分创新创业类社团指导老师消耗大量心血指导社团发展,同时还被分配较多课时的本科生教学任务,专业指导教师投入在创新创业类社团的精力被大大压缩,极易导致指导教师身心俱疲,不能够以较多的精力指导社团,从而影响社团的发展。同时对于社团在参加学科竞赛所获奖项,只有国家级奖项和省级一等奖能够对教师评职称时有帮助,但是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的获得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新组建的创新创业类社团,会面临社团人员不足、学生技术相对薄弱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指导教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帮助社团的早期成长,经历较长的“无成果”时期,也会影響到指导教师的个人发展。此外,许多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认定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热情和兴趣。因此,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依然成为制约当前社团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社团活动基本上由社团学生根据“兴趣、热情”组织,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社团的“教育、服务”职能未能全面实现[4]。所以专业教师很少会选择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会阻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新型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

(三)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内部管理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现阶段的创新创业类社团内部是由学生管理,辅导员和学院进行监督,专业指导教师大多数在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而对于工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是较为薄弱的,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导,可能会发展成社团内部相互分裂,形成部分小团体,这种分裂会影响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不能保证社团的稳定性,梯队建设也会受到影响,然而这种情况是十分隐蔽的,辅导员与学院很难发现;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内部管理,并不具备较强的管理约束力,制定的活动计划也很难严格按照该计划执行,一旦这种懒散、怠慢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会如同传染病一样在社团内部相互传播,从而会导致社团内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严重的会导致社团的解散。

四、依托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以培养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探索

通过对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对创新能力提升需求的分析,以及结合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社团的需求与大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接,两者互相促进,在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与建设和加快社团发展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针对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与管理,有以下几点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管理模式探索

改变传统的社团单一管理模式,实行小组项目管理模式,将社团内部成员按照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区别于传统的社团,双创社团要更注重“专业化、职业化”特点,不仅仅是一个兴趣社团,而是一个平台,为想要提高双创能力的学生服务的互利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各大社团之间的联系,社团间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面,让双创项目能与其他方向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社团长远发展。同时要对社团负责人进行科学管理模式的集中培训,让负责人能够更加科学地管理和规划社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社团内部要定期举行讨论会。

(二)运营模式探索

将创新创业社团运营“企业化、社会化”,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对接,引进企业先进的商业运营模式,自负盈亏,自主运营。社团可选择与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进行双创项目的研究,在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能增强实战经验,更好地实现社团与个人共同发展。

此外,在社团内部,要严格内部岗位分工,各司其职,杜绝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最后,社团的日常运营、品牌推广、内部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可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社团运营效率。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首先,要进行社团人员的选拔,公平严格为其选拔原则,让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学生加入进来。社团内部老成员在新成员加入后,要对新成员进行集中培训,能够分担专业指导导师的工作任务,也能快速为社团注入新鲜血液,切忌“散养式”培训,让新成员没有方向的学习,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所以老成员要积极带新成员参加项目,传授经验,一起学习专业先进的技术,完善小组项目,促进整个小组项目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要注重创业导师的选聘,实行多层考核机制,创新创业导师要从学校学科带头人、成功创业的校友、社会成功人士中选聘。最后,要实现社团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密切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老师负责整个小组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同时为提升社团的宣传力度,应利用社团的实验条件、实验资源和以获得成果的作品,创建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能够让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参观和学习。

(四)导师与社团激勵模式探索

针对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应加大力度对指导教师进行支持,应合理分配专业指导教师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任务,能够让导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团建设以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应将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把学生在社团取得的成绩作为素质拓展学分,以此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5]。同时创新创业类社团在人员和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以外,还需要一定的项目经费来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社团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应该由学院和社团联合承担,社团不应单单寄希望于学院的经费支持,还应将社团已掌握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对外宣传,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从企业中获取经费支持,同时社团的技术与产品能够更加贴近市场,为社团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Morrill,Weston H.,Hurst.Dimensions of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J].Learning for Living,1980(7):81-90.

[2]Weisbord M R.Organizational diagnosis: a work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M].Boston: Addison-Wesley Pub.Co.1978.

[3]Pascale R T,Athos A G.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for American executives[M].New York:Warner Books,1981.

[4]陈冀东.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与创新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4):5-7.

[5]秦玉国,宋立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0(4):84-87.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