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因材施教与学情研究

2019-10-20郭万锋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个性化教学学情

郭万锋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材施教的艺术。准确了解和掌控学情,是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家访法、对话法、矛盾辨析法等是了解学情的主要方法。吃透教材和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才能有效,甚至高效。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情;教学艺术;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9) 08 - 0164 - 01

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这里的“材”有两重含义,一是教育对象学生,二是教学素材,即教学内容。“施教”,就是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是辩证唯物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与经验的积淀,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是客观存在,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适合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就是这个意思。要实现因材施教,就要了解材,研究材,掌握材,进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知识烂熟于心,方法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培养材,发展材,使其茁壮成长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材施教的艺术,是教师立足于学生与教材实际创造性工作的艺术,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每个教师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其中研究学生尤为重要,教材次之。如何研究学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家访法,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他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的事业,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无不深刻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幼小心灵。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摇动摇篮的手,就是摇动世界的手”。家访,就是要了解整个家庭的状况,尤其是家庭的生存状况,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状况和家庭成员的人生态度。还要了解家庭成员与学生的亲密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程度。家访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涉及内容要全面。除了跟家庭成员直接对话外,还要注意从外围去了解,做好详细记录,返校后,做好整理与分析,关键是要分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形成的一些價值倾向,行为习惯,个性特点,心里需求等。这就好像要了解一棵幼苗的生长状况和它的发展前景,就要从它生长的土壤,气温降水开始一样。家是学生的根。它往往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广度和高度。

对话研究法。高效课堂,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细心研究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了解学生最直接的方法。师生对话经常就解决问题而展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态度,所采用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理解的深度都会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表露无遗。给学生一片天空,微笑着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敏锐的洞察每一种声音背后的思想和困惑,快速决断教育或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矛盾辨析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课堂上,矛盾无处不在,善于利用矛盾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正确与错误,主观与客观,特殊与一般,部分与整体是课堂的主要矛盾。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利用矛盾,更重要的是要激化矛盾。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竞争意识,组织好对立双方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的情感,思想,态度一切都表露无遗。辩论,是思想的碰撞,真理,在辩论中明晰。认知,在辩论中升华。这是了解学生最准确的方法。它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以便实现寓教于乐。

探查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是了解学生认知情况最有效的途径。从过程中研究思想,从书写中洞察态度,从规范中探查严谨。这是做好教学_T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

研究学生,目的是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掌握学生的认知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在一个阶段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稳定性。但同时又有发展性。因此,我们要辩证的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设计时,既要以此为基础,而且要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时,面对40多名学生,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个性要求的关系,让总体要求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体现,对于两极学生,因材施教原则主要表现为适当降低或提高要求,做到人人有所发展,个个均有收获,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研究教材,选好教学素材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又一条件。教学素材,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一种依托,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加工的主体,即教学内容。研究教材,就是分析学生学习时容易掌握的内容,容易产生困惑和分歧的地方,难于理解的内容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思考应对的方法。这种分析,是一种课前预设。

研究教材,有两个时间段:一在课前,二在课中。在课中研究教材,最准确、最直接、最有效。当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反映充分暴露出内容的难易和提问的策略。学生的思考角度解决方法充分暴露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细心观察这些动静变化,有利于教师及时决策和调整教学方法。研究教材,目的是找到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态度、认知水平的一个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研究活动。

吃透教材和学生,还不能算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材”是基础,是前提,“施教”才是关键。施教,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作出教学决策并实施教学的过程。“因材”和“施教”之间,可以说是一对因果关系。“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具有雄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超常的教育智慧。经常表现为“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又表现为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沉着与冷静。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要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2)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担当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3)要有爱生如子般的情感。(4)对教育教学要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5)要有反思意识。 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教育走进学生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愿因材施教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最高追求和工作境界。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个性化教学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