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不同译本的苏轼诗词翻译

2019-10-07施栋宇张璐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美苏轼

施栋宇 张璐

【摘要】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华人民精神文化的瑰宝。苏轼一生作诗作词无数,是后人不断学习和研究的榜样。本文以翻译美学为基础,以“三美”理论为导向,对苏轼名句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翻译美学;苏轼;“三美”;诗词翻译

【作者简介】施栋宇(1996.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张璐(1996.3-),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苏轼一人“独领风骚上数百年”。其诗词不拘一格,时而旷达乐观,时而又婉约高远,又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独具一格,一个“美”字始终贯穿前后。苏轼诗词数量繁多,要理解其义已是不易,翻译更是一门难事。要想准确地译出诗词,首先要领会其含义,读懂作者情感,其次了解其结构,抓住韵律。本文选取苏轼诗词中经典名句的不同译本,结合美学,分析各个译本的优缺点,旨在选出最优译本以供学习。

二、翻译与翻译美学

何为翻译?即两种语言之间相互转变的一种行为。它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再创造,以期达到忠实、通顺的原则。

中国传统译论起始于1700年前的佛经翻译,在最初佛经翻译时期,支谦即认为翻译得“不美”,同时道宣也提出“风骨流便”,分别涉及了辞章美学及文艺美学,自此之后,翻译美学便慢慢地发展了起来。清末民初,我国杰出翻译家严复首推“信、达、雅”作为标准,强调翻译中的辞章美学。而后,不乏翻译大家推出自己的标准与原则,如林语堂、许渊冲等,他们把文学作品的美学作为了翻译追求的目标,这也为近代的翻译美学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何为翻译美学?即美学与翻译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当代美学观点与翻译理论慢慢走到了一起。方梦之提出:“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许渊冲先生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这对于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詩词的英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

“富贵不淫贫贱乐,万年千载一东坡”,可见苏轼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极深,相传先生一生作诗作词上万首,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再看许老先生的“三美”论,不仅仅是一种翻译标准,更是很好地契合了诗歌翻译的理论,从意、音、形三方面指导诗歌,正所谓意美切合心境,将诗歌的内涵情感通过意美得以呈现,表达情感;音美符合听觉,唐诗宋词,于古代是用于吟唱和朗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其基本要素,在诗词中要注意压头韵和尾韵,同时平仄也颇有讲究。音韵在诗词也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宋词之中,讲究五声六律,发音也要注意轻重之分,可见其重要性;形美符合视觉,重视诗句的工整与对仗,唐诗以五言、七言诗为主,词又有中长调之分,多数上下句对仗工整。可见美学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相对应的,苏轼的作品也存在着很多译本。通过搜集材料,挑选出名句的多种翻译以学其精华。

例1:诗句选自苏轼的《江城子》,词首短短两句话尽显悼念亡妻的断肠人的悲痛欲绝,蕴含着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被称为“千古悼亡之首”。单单是这首词的翻译就有十四种版本。本人选择了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他是翻译苏轼作品最多一位大家;其次还选取了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作品,他们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国外作家选取了Burton Watson和Sam Hamill的作品,他们均是翻译苏轼作品较多的大家。

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许译: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杨译:Ten years parted, one living, one dead;

Not thinking, yet never forgetting;

Burton:Ten years-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Sam:Ten years ago, you died. And my life ceased.

Even when I dont think of you, I grieve.

这两句诗以意美见长,翻译时更应该翻译出作者的思念之情。许译中的“nought”在英汉大字典意思为:没有什么;无;不存在;不重要的;无足轻重的;恶劣的。且nought与brought、forgot形成押韵,虽意思符合,但显得太过牵强,结尾采用反问句式,强调作者难以忘怀的情感;杨译中parted与dead押韵,thinking与forgetting押韵,注重音美的同时却忽略了意美,“两茫茫”没有译出,着实可惜;Burton的译本中“dim and draw apart”来呈现离别之痛,表现出一种万般不舍之情,显得格外传神,将作者内心的苦楚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后半句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整句压头韵,更胜一筹。Sam的译本中“my life ceased”虽然表现出了作者的凄凉但似乎有点偏离原文,后半句也采用意译手法。整体而言,就这一名句,Burton的译本最为出色,在保持音美的同时,注重其意美,突然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2:诗句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这是一首写景诗,赞叹了美轮美奂的绝妙风光,诗的后两句短短14字将西湖的婀娜多姿惟妙惟肖地呈现了读者眼前,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这两句诗被后人赞誉为“西湖定评”,可见其精妙程度。本人选取了许渊冲、林语堂和David Hinton的译本做分析。

原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

许译: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the fair lady at her b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

林译: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David:I cant help comparing West Lake to Lady West, her makeup;

Just barely there or laid on thick: shes exquisite either way.

对于这一名句的翻译,以上三位大家对其主语的译法选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林语堂先生和David从第一人称视角入手,旨在通过突出“我”的想法来表现出诗句的意美,将美丽的西湖风光通过“我”的感想来感化读者,这样却弱化了诗句的韵味,颇为遗憾;许渊冲先生却从第三人称视角入手,不掺杂个人感情,无论是“淡妆”抑或是“浓抹”都适合,保持了原作含蓄的特点,将原作的中文情感带进了英语中,可谓是译得完美。

例3:诗句 选自《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是苏轼的另一篇得意之作,全词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寓于皎皎明月之中,一实一虚,颇为出色。本人选取了许渊冲、林语堂和Burton Watson的译本做分析。

原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译: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林译: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8]121

Burton:I only hope we two may have long long lives,

may share the moons beauty, though a thousand miles apart.

句中“婵娟”即“月亮”之意,而“千里”并不是一个具体化的长度单位,仅仅是泛指距离很远,在意美这一点,许渊冲先生就译得十分到位,“miles”对应“千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的含义。Burton则具体化了“a thousand miles”,并不恰当;林语堂先生则选择了省译,与原文相比,少了那么一分情调。从音美而言,许渊冲先生采用了英诗的韵律规则,读起来富含韵律感,很是出色;林老先生则是选择了头韵[f]和尾韵[ai],读起来朗朗上口;而Burton则是选择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自由诗体的特色,也是别具一格。在形美方面,由汉语翻译成英语同时还要保证其字数对等是很难做到的,许渊冲和林语堂先生都做到了其精练的特点,译文也对照了原文的形式,很是出彩,而Burton的译文则是更符合西方诗歌的形式体裁。整体上,林语堂先生的译文更是潇洒,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更为精妙,其形神都更加体现了翻译美学的特点,令人赞叹。

四、结语

诗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它记载着古人的精神世界,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苏轼又是其代表人物,他的词可谓为宋词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以翻译美学为基础,以“三美”理论为导向,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种角度入手,旨在分析学习各个翻译大家的优点,对于精妙的古诗词翻译,意美最为重要,首先要理解其义,选择一种方法表达出中心思想;其次,要注重“音”的朗朗上口和“形”井井有条,诗词是有一定的规矩的,做翻译也要注意到这一点,仅仅译出含义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是一门学问,要想达到巅峰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一日三省,从前人那汲取经验,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7.

[3]严云.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词英译中的情感缺失[J].海外英语, 2017(16):91-92+98.

[4]Watson, Burton. 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 po[M]. Washington: Copper Canyon Press,1994.

[5]Hamill, Sam. 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 Thre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M]. New York: Tiger Bark Press,2000.

[6]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许渊冲.苏轼诗词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Hinton, David. Mountain Home: the Wilderness Poetry of Ancient China[M]. Washington, D. C.: Counterpoint,2002.

猜你喜欢

三美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高坡“三美”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