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

2019-09-10杨洁婷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杨洁婷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县域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县组织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教师以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设计理念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教学画面,也给了我诸多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预设与生成 科学教育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课堂预设与生成问题上。

一、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

只有那些能促使课堂多元、多向信息产生,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而提供条件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预设。

两位教师都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直接引入,但是第一位教师采用让学生举例的方法,而第二位教师完全没有给学生任何机会,完全依据课本内容,一步一步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在探究图象时也完全是利用课本中的例子进行研究,这样的话第一位教师看似让学生举例,但是教师没有有机利用课堂生成元素,而让老师的发问只是一个问题呈现在那里,然后回答问题。紧接着再来下一个问题。看似在提问题,但是问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整节课就是老师与学生不断的对话,表面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营造了良好的“对话场”,实质上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回答对后面的学习有辅助作用。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能借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后续的探究,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举例,得出不同的图象,自然而然将图象按其比例系数的性质符号进行分类。整节课水到渠成。

二、预设,要趋于开放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课堂中,探究出性质后,教师们都将教学思路转移到用简单方法画函数图象,即用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教师统一提出了用哪兩点来画图的问题。有的课堂中始终坚信要选定(0,0)点和(1,k)点,有的课堂出现了(0,0)点和(1,k)或(2,2k)或(3,3k)等合适的点。于是同课异构后评课过程中出现了有争议的说法。必须按照课本上两个特殊点来吗?我认为这是剥夺孩子思维的一种错误的做法。何况教科书还提到“一般地”,言外之意要依情况而定。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遵循教材所给出的方案去刻意地引导学生,不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想象,乃至动手实践,他们就会出现不同的想法,经过生生之间自行解决,就会发现当系数是整数时,选择(0,0)点和(1,k)点最为理想,但是也可选择其它点。当系数为分数时,选择(1,k)点并不是最佳选择。而教师告诉学生一定要依据教科书,课堂无疑成了“教教科书”,这样会颠覆学生的认知,当学生有不同于教科书的内容时,就会怀疑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成为玛丽·杜莉-柏拉笔下的“驼背人”,他们在学习中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紧跟教师走,紧跟教材走,对世界的好奇心消失殆尽。他们对灌输的文化和课程一味的去接受,使自己的思考反省能力不断地被剥夺。于是,沉默的课堂,没有问题的“成问题课堂”越来越多,这样培养的人只能逐渐走向平庸、缺乏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与勇气。

三、生成,资源的再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课堂上的那些“节外生枝”,有时恰恰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敢于让课堂生成问题,应当要合理、有效、即时地利用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甚至“放大”这些教学瞬间,使生成性资源获得再生,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人性光辉和灵性。

学生画函数图象时,教师1先进行一步一步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学生模仿画图。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教师2让学生自行画图,允许出现问题,并适时的将学生作品予以展示。两节课不同的作法,效果截然不同。后者教师抓住了课堂生成所创造的教学契机,发现了学生在画图象时的诸多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虽然用时长点,但是学生获得的比前者要好很多。

课堂上,教师总把习惯把教材、教案当做是教学的剧本,按照预先的设计亦步亦趋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剧本”的精确复现,课堂教学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不速之客”。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可见,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预设的课堂必须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在师生即兴创造的过程中,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总之,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既要能通过“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又要能通过对“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对“预设”的超越。只有这二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无痕”的科学教育观,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侯友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N];黔西南日报;2009.08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