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分析

2019-09-10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扎根理论

周铁民 王雅娟 王江洋

摘要:针对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问题,依据扎根理论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对某孤儿学校35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孤儿学生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人内部因素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目标支持;外部因素的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家人支持等方面。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孤儿学生的情绪宣泄和负性情绪调整,积极看待挫折,明确人生目标,对其健康发展大有益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增进师生情感,促进亲人交流是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关键词: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扎根理论

一、问题提出

(一)孤儿心理韧性研究的理论空白

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体是否拥有应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能力和品质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前提。在心理学领域,把个体在这种不利情境下的积极适应过程称之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我国此类问题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或个体良好适应的各种资源等问题方面。此外,关于特殊群体心理韧性特点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孤儿是特殊群体中的一种。孤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涉及心理韧性问题的研究少见。国外有关孤儿心理韧性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孤儿和脆弱儿童都缺乏心理韧性;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孤儿与非孤儿群体在心理韧性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在孤儿和非孤儿之间呈显著差异,孤儿有更高的心理韧性。在我国还缺少孤儿相关问题的研究的情况下,关注此问题不仅能有效验证相关结论,对孤儿的健康成长也将大有裨益。

(二)扎根理论研究法的特点及优势

作为质性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扎根理论是一种较适合探究复杂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它要求研究者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例如访谈、文献分析、观察等来收集所需资料,利用三级编码程序,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最后提炼出理论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扎根理论并不是理论,而是属于质化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方法;第二,扎根理论的理论建构主要从所收集的资料中得出;第三,扎根理论是一种由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而不是演绎推理;第四,扎根理论具有反复性,是从现场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现场不断检验理论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联结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之间的桥梁,避免了实证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的严重脱节,使其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研究者尝试运用扎根理论对孤儿学生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加以分析,试图探究这一特殊群体在不利情境下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指导其健康成长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技术

根据心理韧性的定义,结合孤儿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参考《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各维度,进行初步的预访谈,经问题修改,筛选,最后制定出正式的访谈提纲。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在访谈室由访谈者向访谈对象口头提出问题,要求访谈对象尽可能全面、详细地描述出在面对逆境时,自己的感受和表现,以及应对挫折的过程。访谈者做录音。每人次访谈时间大约15~20分钟。采用随机抽查与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共访谈了某孤儿学校35名孤儿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9人;五年级17人,六年级18人),总时长525分钟。访谈全部结束之后,将所有录音资料转换为文本资料,共计32960字。采用扎根理论及相关技术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的软件分析,得出结果。

(二)扎根理论的实施方法

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转录的文本资料进行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具体操作如下。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又叫一级编码,它是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基础。这个阶段是对材料整体意义进行整理分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材料尽可能全面、详细且多使用访谈对象的原话来进行意义编码。例如,有的访谈对象会说“难受的时候就哭吧,哭完就好了”,这里将“哭泣”作为核心词在Nvivo10.0中进行编码。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针对访谈对象重复用词的情况,对核心词出现的次数要进行统计。在Nvivo10.0中,频次又被称为“参考点”。

2.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又叫二级编码,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开放式编码中各个类目之间的联系,将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连接起来。也就是将开放式编码中的各个类别进行分析、总结,将相似的结合在一起,将不同的区别开来。例如,在开放式编码中访谈对象提到的“哭泣”“大喊”“跑步”均属于情绪宣泄。这种将开放式编码中的编码进行进一步的概括也要进行相应的频次统计。

3.核心式编码

核心式编码也叫三级编码,它是在二级编码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进而提炼出核心概念的过程。例如,由上一步得到的“情绪宣泄”“对负性情绪的调节”等都属于“情绪控制”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对核心式编码后的结果也进行频数统计。最后,得到研究者、教师、专家、被访谈者认可的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反映的是孤儿学生在面临挫折情境后在情绪方面的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宣泄和负性情绪调整两部分。具体编码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情绪宣泄方面,亲情的缺失给孤儿学生所带来的脆弱与孤独,势必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访谈对象大部分谈到了失去亲人后所带来的情绪反应与内心感受,也有些访谈对象谈的是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带来的情绪体验。不论何种情绪,都会对身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适当的发泄,将内心的负性情绪释放出去,是一种缓解内心压力的好方法。通过对35名孤儿学生访谈发现,大部分孤儿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泄途径,哭泣和向别人倾诉是大部分孤儿学生会采取的方式,此外还有写日记、运动、听音乐、读书等。通过发泄,個体的心情会得到缓解,内心变得平和,以便继续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负性情绪调整方面,为了排解由失去亲人、学习困难或是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忧郁、悲伤等负性情绪,个体经常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调整,例如通过跑步、与同学做游戏、看书来丰富自我生活,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

(二)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反映的是孤儿学生在遭受挫折、经历逆境后,能够更好地思考现实,分析原因,展望未来,主要体现在对逆境的辩证看法和乐观态度、有效应对逆境的个人品质方面。具体编码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对逆境的辩证看法和乐观态度方面,孤儿学生经历过亲人去世,或被父母抛弃,开始阶段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和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孤儿学生都能融入新的集体生活,直面与亲人分离的事实,接受现状。大部分孤儿学生都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认为挫折是把双刃剑,虽然会带来暂时的窘迫,但能从中学习到生活经验,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使自己变得强大。

有效应对逆境的品质方面,孤儿学生虽然起初会有消极情绪,但经过自身调整后,还是能够振作起来,利用自身的品质应对挫折。他们相信自己会从阴影中走出来,集中全部力量去应对挫折。在面对逆境的过程中或间接经验的学习中,他们知道哪些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有效面对挫折。

(三)目标支持

目标支持反映的是孤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以目标为动力,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如当考试失败时,孤儿学生在情绪宣泄完毕后,会想办法克服困难,为下一个目标努力。主要包括目标制定状态和目标在逆境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具体编码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目标制定状态方面,大部分孤儿学生的目标是好好学习,找到一份好工作;还有一部分访谈对象有具体的职业角色,如演员、教师、军人等;还有少部分的孤儿学生暂无具体的目标。

目标在逆境中的作用方面,目标制定对挫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标引导个体想办法克服困难。主要有调整行为和激励、给予力量两方面作用。

(四)人际协助

人际协助是外部保護性因素,主要包括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和家人支持。具体编码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同伴支持方面,在校孤儿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他们有相似的遭遇,更愿意彼此敞开心扉。遇到挫折后,同伴是交流最多的对象。35个访谈对象基本上都谈到了来自同伴的帮助,从同伴那里获得的帮助最多、最有效。大部分同伴是通过言语来劝导、安慰、鼓励对方,这对他们缓解内心压力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支持方面,长期生活在学校的孤儿学生,教师对于他们就像是家长,从学习到生活都是由老师在照顾他们。访谈发现,大部分孤儿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友善的,对老师的态度是很好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老师存在排斥心理,有困难从不会找老师。

家人支持方面,孤儿学生的亲人,如爷爷、奶奶、舅舅、姑姑、哥哥、姐姐等是重要的支持性资源。访谈发现,家人的支持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来自家人的支持大多表现在情感支持、精神鼓励等方面。有些孤儿学生有了困难从不会跟家里人说,害怕家里人担心,也有些孤儿学生是因为知道即使说了也不一定会得到家人的理解。他们只会将好事与家人分享,如比赛、考试拿了好成绩等。

四、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目标支持;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协助。

(一)个人因素

1.情绪控制

孤儿学生在面对挫折带来的一系列负性影响中,情绪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也至关重要。情绪控制包括情绪宣泄和对负性情绪的调整两个方面。情绪宣泄能够帮助个体将负性情绪释放出来,使情绪得到缓解和疏导。对负性情绪的调整,主要是行为因素。通过个体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将自我的不良情绪进行了转移,避免了个体在独处时将问题聚焦于负性事件上。

接受访谈的个体大都谈到了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时间会冲淡一切,经过时间的流逝,情绪缓解下来,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2.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因素在孤儿学生面对挫折带来的负性影响的缓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挫折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对逆境有一个辩证的态度。逆境是对人生的考验,突然经历失去亲人或是考试失败等事件,情绪暂时的低落、沮丧、颓废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沉迷于负性事件中无法自拔,势必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正确面对现实,合理认识挫折,将生活中的打击当作自己获得成长的一笔财富,将痛苦转化为动力,是最好的选择。在与困难对抗的过程中,总结出有效应对逆境的品质,给自己信念支持,并为以后可能会经历的挫折总结经验。

3.目标支持

目标支持包括目标制定状态和目标在逆境中的作用两个方面。主要是帮助个体以目标为动力尽快走出挫折,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目标发展内部力量。访谈发现,大部分孤儿学生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类学生往往更能尽快地从挫折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从而继续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还有一部分孤儿学生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这类学生可能在面对挫折后,低迷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更久一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外部因素

1.同伴支持

由于在校孤儿学生的特殊性,人际协助主要来自同伴、老师以及家人。尤其是同伴支持在孤儿学生面对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及行为的缓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访者在遇到困难后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时,更倾向于向同伴、好友倾诉,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同伴之间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和相似的遭遇,他们之间的沟通是没有障碍的。不仅情感上如此,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也更乐于向同伴寻求帮助,除非遇到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求助于老师。受访对象大多谈到,怕受到老师批评,因此一般不爱问老师。

2.教师支持

教师对于长期生活于学校的孤儿学生来说就像大家长。通过访谈发现,孤儿学生一般在面临特别大的困难时会求助老师。比如生病、被同学欺负,或是学习中遇到难度系数高的问题。但同时,由于学校比较严格的校规和班规,他们对老师有些畏惧,害怕考不好,害怕题不会做被老师批评,害怕老师知道自己的心事。

3.家人支持

大部分孤儿学生虽然都已失去双亲,或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但还是有其他家人的。访谈过程中发现,虽然孤儿学生没有了健全的家庭,但是其他家人对他们而言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这些家人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孤儿学生会在学校与家人通电话,与家人交流。大多数访谈对象都谈到,与家人交流会让他们变得很快乐,感到很幸福。

因此,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研究得出,大部分孤儿学生能够正常的生活學习,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或挫折。他们有基于自身需要的心理韧性,能够通过控制情绪、调整认知、利用周围的社会支持资源等途径面对困难。

参考文献:

[1]Wemer, E.E.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perspective from the Kanai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3.

[2]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

[3]孙仕秀,关影红,等.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

[4]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

[5]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1).

[6]曾小娟,蒋浩,李永鑫.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核心自我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2).

[7]张华,丁新胜,王庆云,韩成秀.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6).

[8]柳克易,王伟岩,等.心理弹性与重新犯罪:童年创伤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

[9]陈晨.我国孤儿心理需求状况调查——基于10省市儿童福利机构的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

[10]李燕燕,刘开琼.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11]张楚,王江洋,高亚华,温文娟,王菲.1~6年级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1).

[12]Govender, K., Reardon,C., Quinlan, T., & George, G. Children's psychosocial well-being in the context of HIV/AIDS and poverty: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orphaned and non-orphaned children living in South Africa[J].BMC Public Health, 2014(1).

[13]Katyal, S. 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orphan and non-orphan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2).

[14]Kaur, S. & Rani, C.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orphan adolescen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Humanities, 2015(3).

[15]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1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扎根理论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