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过程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周耘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周耘

摘 要: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而重考前突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一现象任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实践改革,注重平时学习的每一步监管,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并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文中具体阐述了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的学习过程管理方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过程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52-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usual study and the phenomenon of assault before re-examination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 teacher of this phenomenon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paying attention to every step of supervision in the usual study, and formulating specific aspects from all angles. Reform measures and continuous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reform experience in one year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learning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the effectiveness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高等数学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由于大一学生刚刚从紧张的高考中放松下来,憧憬着“轻松”的大学生活,所以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就出现了一种怪象: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注重平时学习,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课后抄作业,这些同学不把精力放在平时学习而是把重心放在考前突击刷题上。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考试不及格,后悔莫及;而另一种则是考试“低分飘过”,但是几乎是没有学到知识,醒悟已晚。

针对这种现象,我院教师对基于学习过程管理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在两个高等数学教学班级(以下简称试点班)中进行。在试点班中教师采取了提高学生平时成绩比例、量化平时成绩评定细则、加大平时考核频次等方法,意在通过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1]。

一、第一学期主要改革措施

(一)提高学生平时成绩比例

将原来的课程评价体系:平时成绩20分+期中成绩20分+期末成绩60分=总评100分,改变为:平时成绩20分+测试成绩20分+期中成绩20分+期末成绩40分=总评100分。很明显,增加了测试成绩的比例,同时减少了期末成绩所占比例。

(二)量化平时成绩评定细则

原来课程评价体系中的20分平时分评定细则不明确,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平时分得了多少分,怎么得的。在研究中,教师量化了平时成绩的评定细则,让学生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是怎么得的、怎么扣的。

(三)加大平时考核频次

总评成績中增加的测试成绩20分即为阶段性测试的比重。我们在每一章结束后组织阶段性测试,并将测试成绩折算后计入总评成绩。这样可以把学生学习的压力转化到平时,并在每次测试后很好的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期末考前突击的现象[2]。

二、第一学期改革效果

(一)阶段性测试初见成效

试点班在一学期内根据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安排了四次阶段性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考核项,占总评成绩的20%。

从测试结果上看,第一次阶段性测试不及格率36.5%,第二次阶段性测试不及格率21.9%,第三次阶段性测试不及格率23.1%,第四次阶段性测试不及格率43.9%,几次测试不及格率的高低变化体现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高等数学课程投入时间的多少变化。

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看,试点班不及格率略低于其他同层次教学班级;从学习积极性上看,学生通过阶段性测试了解了自己近期的学习效果,达到鞭策自己的目的,并需要为了测试及时复习巩固,不能懈怠。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更好地督促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预习材料推送效果欠佳

试点班计划以雨课堂APP为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视频和课件,教师通过APP了解学生的预习人数及预习情况,并可以回答学生的预习问题,以达到督促学生积极预习的目的。计划实施以来发现预习视频观看人数不多,通过浏览课件来预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少。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导致预习材料推送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为:1. 从网络上寻找的视频时长过长或内容不太符合我院学生需要,而预习课件则过于枯燥。2.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缺乏相应地自主学习能力。3. 教师上课时讲授过细,导致学生感受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但是,在雨课堂APP上推送的上课课件以供学生复习使用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肯定,在课下给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复习的渠道和途径[3]。

(三)辅助教学手段效果明显

试点班还采取了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固定上课座位、习题课做题加分、qq群解答问题、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固定上课座位。该方法于教师而言,在开学初期可以尽快认识并熟悉所有同学,而且节约了上课点名的时间。于学生而言,不再轻易逃课或在课堂上开小差,否则会很容易被教师点出。该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听课效率。

2. 习题课主动上黑板做题有平时分加分奖励。该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做题积极性,但是对于少部分不肯上黑板做题的同学来说未能起到效果,后面还需要针对这部分同学形成更有效的激励政策。

3. qq群解答问题。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定时定点答疑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不用受限于学生和老师的空余时间。通过给学生答疑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4. 定点帮扶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在每一次阶段性测试结束后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一分析试卷并当面批改试卷订正,让学生感受到重视和关心,另外对于个别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安排学生助理集中答疑辅导,该方法能让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部分同学成绩提高明显[4]。

三、第二学期改革方案和成效

我们在第一学期初步成功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在同样的试点班级中又进行了第二学期的教学试点。第二学期试点班级各项实施方案及实施情况与第一学期的实施情况做对比并总结如下:

(一)实施方案上的改进

第二学期,我们在沿用第一学期提高学生平时成绩比例、量化平时成绩评定细则、加大平时考核频次等方法上做了如下改进:

1. 提高测试的成绩比例

因为下学期高数学习内容减少(下册分割成了数二和数三),故测试次數也相应减少为两次。[5]我们将上学期的每次测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增大为10%,意在在平时给学生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实施后证明部分学生确实比上学期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从开学到期末都没有懈怠,认真学习,但也遇到了部分学生经过多次测试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积极性不高,这是我们下学年要解决的问题。

2. 淡化固定座位

下学期我们在上学期的座位基础上并没有做调整。固定座位主要是便于教学管理,在开学初的1-2个月可以固定座位便于任课教师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学生,当教师认识学生后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让同学一直坐在相对好或相对不好的位置。而每一次上课的座位都应该由你这次课上课的积极程度决定。

3. 加强手机管理

考虑到收手机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在这一年的试点中是没有采取收学生手机的方法。但是我在每节课中会观察学生,当你玩手机超过3次,我就会让学生把手机拿上讲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缺乏自觉性的,管不住自己要去看手机,当收了他的手机后听课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本人也觉得这种方式挺好。接下来的试点中可以尝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将部分同学的手机固定每节课都收上来,以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

4. 严格上课记笔记制度

这一学期要求学生上课做课堂笔记,习题课做习题笔记,事实证明认真做笔记同学的成绩明显较高。在接下来的试点中可以定期收学生的课堂笔记并将课堂笔记的好坏量化为平时分,督促同学上课认真听讲。

(二)实施手段上的改变

1. 改变试点测试的时间

由于高等数学下册的学习时间短(11周)但学习内容却难度较大,这就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练习时间。我们将第一学期的利用习题课进行小测试的方法改变为利用晚自习进行测试,测试的监考工作由辅导员或班导完成。这样就节省了习题课的时间给学生做更多的练习。

2. 改变习题课的做题模式

经过一个学年的习题课,习题课上形成了固定同学上黑板写题的“默契”。做的快又好的同学主动上黑板写题,做的慢或不会做的同学有了依赖心理,没了压力没了动力,习题课效率不高。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同学分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做的慢或不会做的同学哪怕只弄懂了一道题也可以上黑板做题加分的方法,使同学们习题课上的积极性提高很多。接下来的试点班改革中可以引入对分课堂的尝试。

3. 定点帮扶学习困难学生

除了教师在每一次阶段性测试结束后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一分析试卷并当面批改试卷订正,让学生感受到重视和关心外,我们还采取了同班同学交流帮助、学生助理集中辅导等方式,让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学长或同学之间的讲解更容易让同学理解和接受,部分同学成绩提高明显。

(三)实施效果上的成绩

第二学期,试点班级通过在第一学期改革基础上的继承和改进,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第一学期更好的成绩。(详见表1)

1. 1 班整体情况改善

1班在下学期新增3名强化班滚入同学的前提下,成绩依然有了明显提高。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在该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这也与我们采取的师生、生生辅导手段是分不开的。

2. 2 班愈发优秀

2班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成绩呈现一个越来越好的状态。下学期总评不及格率仅为3.3%、班级平均分77.5,成绩名列前茅。

通过一年的改革试点,通过对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的管理,看似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成绩,其实已经将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优秀的学习风气潜移默化融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中,[6]渗入了学生的每一门功课,必将滋养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3]吴艳,杨有龙.高等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构建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8(1).

[4]宋怡林.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促生与强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4).

[5]赵文彬,张学霞,王希云,等.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

[6]陆国栋.我国大学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